>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历史经典 > 《十三势歌》探释(10)(正文)

《十三势歌》探释(10)

2011-05-02   魏坤梁
核心提示:【原文】 B10 想推①用意②终③何在④,益寿延年不老春⑤。【字词注释】 ①想推——即“推想”的错序措词,为推研、推究思索之意...
  

【原文】

 

    B10 想推用意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字词注释】

 

    ①想推——即“推想”的错序措词,为推研、推究思索之意。

 

    ②用意——意图。如《论衡·顺鼓》:“说者用意异也。”

 

    ③终——到底、终究之意,如《墨子·天志中》:“欲以此求赏誉,终不可得。”

 

    ④何在——原为在哪里的意思,这里引申为表示是什么。

 

    ⑤不老春——“老”可作“死”的婉辞,如《红楼梦》十五回:“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停灵。”上文中的“老”意为消逝、过去。

 

【语法修辞分析】

 

    前一句中“用意”的定语“学练十三势长拳”被省略;后一句中“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定语“习练者”及介词“使”也被省略。“何在”为宾语“何”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论语·颜回》:“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史记·项羽列传》:“项王曰;沛公安在?”按现代汉语语法,上述例句中的“谁欺”应为“欺谁”,“何惧” 应为“惧何”,“安在”应为“在安”。上句中的“何在”就是“在何”。

 

【今译】

 

    推究学练与终生锻炼十三势长拳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使习练者益寿延年,使生命如同永远不会过去的春天一样旺盛美好。

 

【探讨】

   

    这两句歌文明确指出了十三势长拳学练的根本宗旨是“益寿延年不老春”。这一思想与王宗岳注文中“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的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就是说:武术技艺只是十三势长拳的载体,“益寿延年不老春”才是十三势长拳的宗旨即“灵魂”。这是十三势长拳古代创编者创编此拳术的主要动机,是十三势长拳历代隐秘传承中的一条重要法规和择徒要则,也是学练者提高武术技艺有密切关系的一条要诀;《杨氏老谱》认为十三势长拳的宗旨是“尽性立命”正是对这样观点的继承。中华武术中的上百个拳种尽管都反映为搏斗技术,但很多古人的主要锻炼目的并不是为了搏斗,而是将拳术作为了修身养性与延年益寿的载体。孙禄堂先生所说的“拳即是道”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充满了老子所总结的“有无相生”自然辨证法,即认为相反能相互促成。凡拳术都耗损人的体能即“耗气”;而人要“益寿延年”就要补益这生理之气,太极拳创编者就是立足于“有无相生”的哲理,选择有耗损人生理之气作用的十三势长拳技艺来补益生理之气,从而借武术锻炼达到“益寿延年”。损耗与补益是相反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如《周易·损》所说:“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大意为:损耗盈余的和补益虚少的同时进行。﹚这就是说,补益和损耗是相互依赖的,现代医学证明了这一思想在保健方面的正确性;比如运动会消耗体能散热,必然增加心脏的负担,需要消耗心脏的营养,这是“损”;而心脏的营养需要冠状动脉提供,如冠状动脉血流量大,供给心脏的营养也就多;医学实验测试显示:一般成人安静时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为每分钟250毫升,轻度运动可增至350毫升,中度运动可增至750毫升,剧烈运动﹙在人能耐受的范围内﹚可增至1000毫升﹙《中老年的体育和健康》﹚,这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运动量增加既使得心脏的负荷增加也使得心脏获得的营养增加;不仅如此,运动使得心脏活动的神经调节被改善,吸取营养的能力增强,血液粘度降低,冠状动脉壁的沉积物被加快清除,冠状动脉壁的老年性改变被阻遏等。这就是说人的生命动力源心脏的补益必需要与补益相反的耗损。太极拳极低体耗的运动正是这种损耗与补益结合的十分完美的手段。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体质的强壮离不开运动,但运动不仅必然引起消耗,而且过度的运动也会造成器官、组织的损伤,加速人的衰老,而精神和身体的休养安静能进行人体的内环境调整和进行自我修复但对人体的强壮作用不足,如运动和安静结合则就能相得益彰,所以人不仅离不开运动,同时也离不开静止。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也在于静止,运动和静止都是生命不能离开的。太极拳虽动犹静的运动则正好又是运动和静止的完美结合。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00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