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B8 入门引路①须口授②,工夫③无息法自休④。
【字词注释】
①入门引路——“入门”即进门,语出《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后又引申为指学习学问和技艺的初步得到了门径,如宋·陆游《跋兰亭序》:“观《兰亭》当如禅宗勘辨,入门便了。” “引路”意为带路,如唐·刘禹锡《答张侍御贾喜再登科》诗:“春风引路入京城。”
②口授——指口头传授,如《汉书艺文志》:“仲尼思存前圣之业……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借代指老师亲自教导示范的带领。
③工夫——造诣、本领。如唐·韩偓《商山道中》:“始知名画有工夫。”
④自休——“休”有完结之义,引申为表示完成,是对“工夫无息”的说明。民国时,有的拳谱转抄将“自休”改为了“自修”,“自修”就不是原作之“完成”的意思了。
【语法修辞分析】
“入门引路”前省略了其主语“初学者”。
“口授” 前省略了其主语“老师”。
“工夫”的主语“十三势长拳”和“自休”的主语“学练者”也被省略。
后一句中的“无息”与“自休”形成意义相反的对偶,表示功夫的提高的前途既是没有止境的,又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步一步达到的结果。民国时有人将“自休”改为了“自修”,“无息”与“自修”的意义不构成相反,也没有了前途与结果的对照,因此这种擅自改动是错误的。
【今译】
十三势长拳初学入门必须由老师亲自口授身传,入门后的功夫没有止境,进步的方法就是每一步都要依靠学练者自己去完成了。
【探讨】
几乎所有的学问技艺学习都是“入门引路须口授”的,这是因为所有的学问即使通过文字阅读完全可以自学,但是相关联的许多知识和细节是不可能全部形成文字和由文字表述清楚的,尤其是武术,至今许多内在的东西尚没有被深入细致地总结成文字。太极拳的动态外形似乎与有的武术相同,其实与一般的武术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太极拳的绝大部分动作是属于沾粘连随,肢体的动作是既不用力又有力,这样才能使对方感到“终不得力”,太极拳发劲所使用的力其实是一种传递的力量被称为“内劲”,更是必须有面对面、手把手的教授才能掌握的,所以,自古至今的太极拳是极难自学成功的,一般是不可能自学成功的,虽然高科技发展的将来可能有帮助自学太极拳的手段出现,但至今为止尚没有这样的条件。
往往有的人仅凭介绍动作的书和教学碟片自学,其中有的人甚至数天至数十天就用这样的方法将一套太极拳学完,自认为已经完全穷尽和掌握了太极拳,实则是“画饼充饥”。这是因为太极拳的拳式姿势动作是可以由舞蹈、体操以及非太极拳武术的方法来完成的,然这样的太极拳并不是太极拳;而不少介绍太极拳的书和教学碟片是很难进行深入教授的,所以,至今的太极拳学练仍然是必须“入门引路须口授”的。
现代太极拳的“入门引路须口授”还应该认识到现代太极拳界存在着许多误区,比如:
㈠简单地将太极拳当作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脚的健身运动,认为太极拳的全部内容就是不足五十个的拳式姿势动作,只要动作“规范”、“到位”那就是学会太极拳了,而这“规范”、“到位”又是可以人为规定的,没有与借人之力随人而动的沾粘连随有关的理由,这种规定的着眼点与舞蹈、体操、戏剧武打相同主要是观赏效果,与其它武术比较,也仅仅是练习速度缓慢些,实质上就是将太极拳当作一种舞蹈、体操、戏剧武打性质的有氧运动,或者是一种动作难度较低的、有规定缓慢练习速度的仿武术运动;至于对太极拳健身机理的分析更是与舞蹈、体操毫无二致。
㈡口头上也使用太极拳理论方面的辞句,然有不少辞句的概念被曲解,或者言不符实,尤其多见的是用主动自动来解释,只要一看其推手,就可清楚了;有不少人将“打人是否能赢”当作了鉴别太极拳的标准,有将使用持续僵拙力、与一般武术无异的擒拿说成是“太极擒拿”的,有将太极拳的发人于丈外视为夸张而代之以许多非太极拳武术拳种所共有必须使用拙力之原地摔跤,将太极拳完全视为了是主动的力量、速度加技巧的武术。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