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历史经典 >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十三)(正文)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十三)

2011-04-24    魏坤梁
核心提示:【第四首第二句原文】 一羽不加①至道藏②。【注释】①一羽不加——“一羽”喻指一条羽毛般重的力量。“加”指置此于彼之上,如《...
  
【第四首第二句原文】
 

    一羽不加至道藏

 

【注释】

 

①一羽不加——“一羽”喻指一条羽毛般重的力量。“加”指置此于彼之上,如《论语·乡党》中的“加朝服”。上句中引申为表示“作用”。“一羽不加”就是指一点主动的力量也不作用于别人。

 

    ②至道藏——“至”相当于“最”,如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相当于是最好的、最高超的、最正确的等等。如《抱朴子·喻蔽》所说的“至理”是指最精深的道理,而《新唐书·卢承庆传》中所说的“死生至理”是指真理;《淮南子·精神训》中所说的“至论”是指高超正确精辟的理论;《尸子·神明》中所说的“至政”是指清明的政治;《论语·泰伯》中所说的“至德”是指最高的道德;《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称上古有真人,中古有至人、圣人、贤人,其中的“至人”是指道德高深之人;道家则称极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术为“至道”,如《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文中之“女”为“汝”之借代,即现代汉语的“你”。﹚上句中的“至道”从全首歌诀分析,应该是指十三势长拳最为精微的奥妙;“藏”即含寓。

 

【语法修辞分析】

 

 “一羽不加”的主语“我”和谓语“别人”被省略。

 

【今译】

 

     一片羽毛般重的力量也不作用于别人是十三势长拳“屈伸就”之所以能“忽隐忽现进则长”的奥妙之所隐藏。

 

【讨论】

 

(一)进入太极拳之门的金钥匙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忽隐忽现进则长”地、在几乎毫不费力地化解掉敌人攻击的同时,使得敌人因为其攻击而形成背势,送上门来在瞬时间任由自己攻击,从而实现令人匪夷所思的“以柔克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太极拳具有“屈伸就”这一世界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独特本领。

 

太极拳“以柔克刚”的主体就是“屈伸就”。“屈伸就”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先不后”的“缓应急随”。那么,太极拳的“屈伸就”为什么能够“不先不后”地“缓应急随”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一把进入太极拳之大门的金钥匙。这就是说;如果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弄不清楚,那就意味着这把金钥匙得不到,太极拳就是入门无路了。那么,历史传说中的真正得全部真传的太极拳传承者代不数人就完全是可能的。而实际上,自古以来确实许多人都是从正向思维的外家拳的观点出发来理解“屈伸就”这一问题,以为这个答案就是自主、主动地控制、支配自己动作速度的本领好。这样的以为就是没有得到这把进入太极拳之门的金钥匙。而正因为没有得到这把金钥匙,就出现了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人学练太极拳许多年却进入不了太极拳之门的现象,被称为是所谓“学太极拳者多如牛毛,学成功者寥若晨星”。历史上很明白的反映,就是民国时很多省县雨后春笋般地倡办国术馆,太极拳均被列为必修课,学练太极拳的人上千上万,然而,真正能够用太极拳技法“以柔克刚”地在擂台上赢人者凤毛麟角,反映绝大多数的学练太极拳者实际上无非主要是学得了一些太极拳的皮毛枝叶,是用习惯的外家拳方法学到了一套太极拳套路而已,核心的真传并没有得到,核心的真传仅仅是杨澄甫先生与其少数嫡传弟子掌握着。应该说这样的现象是很正常的。杨家是以教拳为生的,怎么可能出现杨家能够竹筒倒豆子般地将祖传的真传一股脑儿透底呢?因此,在既要以教拳为生,让很多人大致朦胧地了解太极拳,又要保证太极拳真传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在传授中是否有故意的含混其事、藏头露尾、敷衍搪塞、遮盖隐瞒,那是很难说的;另外,太极拳的具体东西确实很难说清楚,杨家有很多真传还不都是其弟子郑曼青、陈微明、李雅轩等先生所披露的;太极拳的内在东西也还可以借含混的(被称为“含蓄”的)拳架来锻炼,极难从外形上探知,这些都是太极拳入门难的重要因素。其实,任何技艺也都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密也无可厚非。现在也是如此,比如任何拳都有如不说,不知就里者极难了解的关键本领,这些关键本领不悉心传授,那么学得的只是一个拳壳而已。于是无数人千里迢迢数上某地学拳,结果无非是学来一套套的拳壳套路而已。那么,太极拳“屈伸就”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呢?或者说“屈伸就”的“至道藏”于何处呢?歌诀直白地指出那就是“一羽不加”。这个答案用郑曼青先生所披露的杨澄甫先生的话说,就是“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用陈微明先生所披露的杨澄甫先生的话说,就是“用意不用力”;民间又叫作“手上不要有东西”。这就是说这些话都是基本上语异意同的,说的都是要放松、要不主动、要不用力、要不动手。

 

“一羽不加”字面的直接意思就是太极拳的“运化”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象一片羽毛那样轻的主动力量作用于对方。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在实战的化解中总是将主动的力量作用于对方,那就不是太极拳,即使是凭借力气与技巧屡战屡胜也不是太极拳;至于日常锻炼,如果练拳中手臂的动作总是由手臂局部的力量所作用动的,那就不是太极拳,即使所练拳的外形酷似杨澄甫先生所练拳的外形也不是太极拳;如果虽然懂得了这个道理,但在实战的化解中总是本能地有一些主动的力量作用于对方、在日常锻炼的练拳中手臂的动作还本能地有很多可以消除的局部力量在发生作用,那么,不论练了多少年的太极拳,也仍然是不属于太极拳的高水平,可能仍还处于太极拳低水平的阶段。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917.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