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历史经典 > 李经梧珍藏《太极拳秘宗》及其笺注(7)(正文)

李经梧珍藏《太极拳秘宗》及其笺注(7)

2010-12-09   武魂   梅墨生
核心提示:   (续上期)   原文: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
  

   

  (续上期

   

  原文: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笺注:腰、顶、后、前、此上下前后之圈沿也。太极圈即在此等处旋转。汪永泉有“三圈”说可参看。主宰太极圈的是中宫,也即中土,中土不离位,即中定也。中心定而外圈像水磨一样周旋,久之自然功成。天盘又名天地盘,是古代术数“六壬课”占具。由天盘在上,以象天时和地盘在下,以象地两部分组成。天盘可转动,而地盘不能动,天地盘中有轴贯穿固定,占卜时转天盘视天干地支相配位置而起课。此处喻太极圈要如天盘一样旋转周旋,用以练功。

   

  原文:太极进退不已功

   

  掤进捋退自然理,阴阳水火既相济。先知四手得来真,采挒肘靠方可许。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万不可离太极。

   

  笺注:此段文字强调掤捋挤按四正手为主要,能四正而后求四隅手,此主从关系。至于四正四隅相连不断后,随意开展紧凑,只要不离太极之理。“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开与合收敛,都是一也,整中有分虚实即太极。

 

  原文:太极上下名天地

 

  四手上下分天地,采挒肘靠由有去。采天靠地相应求,何患上下不既济。若(使)挒肘皆远离,迷了乾坤叹堪惜。此说亦明天地盘,进用肘挒归人字。 

   

  笺注:“李本”在“若”后失“使”字,应补上。“杨本”“吴本”之“皆远离”均作“习远离”。“李本”在“了”字前失“迷”字,应补上。“杨本”、“吴本”之“堪叹惜”均作“遗叹惜”。此处之四手指采挒肘靠,谓此四隅手可代指天地乾坤。采天靠地,李经梧师称采天拽地,谓采往下劲也,靠,由下往上劲也,挒肘则用中盘人字功劲也。明此则天地阴阳相济于中。

    

  原文:太极人盘八字歌

   

  八卦正隅八字歌,十三之数不几何。几何若是无平准,丢了腰顶气叹哦。不断要言只两字,君臣骨肉细琢磨。功夫内外均不断,对待之数岂能错对待于人出自然,于兹往复于地天。但求舍己无深病,上下进退永连绵。

   

  笺注:此谓四正四隅加五步共十三势,关要只在腰与顶不失平准。王宗岳谓:“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太极拳论》”。肩与胯皆平衡,谓之四平。“顶头悬”谓之中轴。“满身轻利顶头悬”。太极讲随,而恶滞。偏沉谓虚实分清也。“丢了腰顶”即失平准,失中轴。“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气为内,骨肉为外。王宗岳谓“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太极拳论》,能舍己则无深病。武禹襄谓:“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十三势说略》),即上下前后左右进退皆一体也。天地人三盘,此文是说人盘之功用也。

   

  原文: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圣乃文乃神,则得矣。若特以武事论之于心身,用之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于硬力者,修身体育之道有然也。

   

  笺注:“吴本”、“杨本”均作“乃武乃文乃圣乃神”。“以末技云尔”。似更妥。从此段文字看,宋氏所述大有理学色彩,然已经经过太极拳家之转换化用。“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可证。“身为心之用,劲为身之用”,体用关系,纯出传统哲学。说诚,儒学之言也。“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一语,是过来人言,谓功夫上身后,可以体察,不待意矣。李经梧老师谓:“接手之际不用想.想则慢了”。身知之意。以技进道,乃祖述庄子之论。“劲由于筋,力由于骨”,是传统武学所主张。李师晚年尝说一给我一篮子鸡蛋未必提得起,但若人加我以力,则必借而还之。“故功成后犹有妙出于硬力者”,正如本文所说:“是精气之内壮也”。“精气之内壮”,正是内家所专修。习武者当于此处用心才能知古老太极之功!

   

  原文: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心身也,为之武事。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谓,在舒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于对待之际,在蓄发,当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筋劲武事武用,刚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伴侣为之有用无体,如独木难支、孤掌不响。不惟体育武事之功,事事诸如此理也。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内理必为血气之勇,失于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内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的采战差微则亡耳。文武二字岂可不解哉?

   

  笺注:此段文字主旨是说“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此处所用之“文”与通常不同,专指太极拳功中之内在本体,也可理解为人身精神的运用与修炼。大概言之,体用是传统哲学范畴,有体方有用,传统武学养生学无不强调性命、内外双修,其实,本文献认为文为养用,武为施用,亦刚柔之义也。理与数,源于易,易象、易理、易数,可见太极之古传以易演武。采战,采补,又称采药,《金丹大要》称:“用工而进火,谓之野战”。总之,养生修内当用文功文火而采药有大小内外之别,采药时火候有文有武,用武火者即野战也。此必师传,无法胡练“则亡耳”。“吴本”、“杨本”之“舒卷”均作“放卷”。“李本”在“精气神气”处多一“气”字。且“则亡耳”后失“自用人”几字,当补。

 

  原文: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保真矣。于人懂劲视听之际,遇而变化,自得曲诚之妙,形著于明,不劳运动觉知也。功至此可为攸往咸宜,无须有心之运用耳。

   

  笺注:自己懂劲,所谓文成,即自体成,拳论所谓“知己功夫”采战、七十二均见前注。此谓身体“水火既济、乾坤交泰”可养生延寿也。于人懂劲即武就,即拳论所谓“知人功夫”。既知己知人,则“从心所欲不逾短”了。

 

[NextPage]

 

 

 

  原文: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万不得有一定架子,恐日久入于滑拳,又恐入于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何坚不摧也。对待于人四手当先,亦自八门五步而来,占四手,手手碾磨,进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手,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炼至紧凑屈伸自由之功,则升之中上乘矣

   

  笺注:①“吴本”、“杨本”为“一定之架子”。滑拳谓只用软也,“大松大柔”说近此。硬拳谓只用僵力也。太极拳者,阴阳并用,刚柔并济之拳也。此处提出“不得有一定架子”,不可误会,是说不能定止之意,不是说不用架势。又谓“不可失其绵软”,是说外用柔软。②“对待于人”、“杨本”,“吴本”均作“于人对待”。“四手当先”,即四正手当先。“中上乘”,“杨本”、“吴本”均作“中上成”。本文献认为长拳的开展阶段为下乘,必由之上求紧凑之中乘。

   

  原文: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舒、出、发、对、开、臣、肉、用、气、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圆、吸、下、退、正。盖颠之理,水火二字解之可以明矣。如火炎上,水润下者。水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内而治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便炎上,火无上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渗漏,此为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水火必分为二,则为水火未济也。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其理为三,天地人也。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知道不可须臾离也。则可与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远人,则可与言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苟能参天察地与日月合其明,与五岳四渎无朽,与四时之错行,与草木并枯荣,明神鬼之吉凶,知人事之兴衰,则可言乾坤为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夫人之身心,致知格物于天地之知能,则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由其功用,浩然正气,直养无害,悠久无疆矣。所谓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也,神也。若不明此者,乌能配天地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笺注:①“杨本”、“吴本”凡“舒”字均作“放”。以“武”火为立命,以“文”火为尽性,可谓火候在于文武之中。②“治火之上”之治当为“置”字。③“火无上息”乃“李本”之误,应为“止息”。“不便”应为“不使”。④“李本”之“渗漏”前失一“永”字,应补上。⑤“杨本”误“水润下”为“来润下”。⑥“李本”之“其”字当去。⑦“李本”之“须臾离也”后失“则可与言”四字,当补上。⑧“杨本”、“吴本”之“无朽”均作“华朽”,误。五岳指东、西、南、北、中五岳;四渎指江、河、湖、海四渎。⑨“李本”之“由”字可去。⑩“杨本”、“吴本”此段为“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较准确,“李本”应改。

   

  阴阳颠倒之功为太极拳功之要点。其理上文述之已明,不拟赘言。盖心为火、肾为水,意为火,呼吸为风,颠倒之功是使心火下潜,肾水上升,则颠倒矣。使真阳与真阴相聚于中宫,则既济矣。肾水坎,心火离,又谓坎离交媾也。古语云:“性要悟,命要传,只在中间颠倒颠”。火无止息,水无渗漏,永远是火烧水蒸气的样子,是谓温养,是理想的既济状态。天地人皆指大天地又指小天地,斯天人合一也。又良知良能之固有只在“养浩然气”一法中求可也。

   

  原文:人身太极解

   

  人之专毒,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头象天足象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为三才。四肢四象也。肾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属阴,膀胱水、小肠火、胆木、大肠金、胃土皆属阳,兹为内也。颅顶火,地阁承浆水,左耳金,右耳木,两命门,兹为外也。神出于心,眼目为心之苗,精出于脑,肾为精之本,气出于肺,胆气为肺之原,视思明,心动流也,听思聪,脑动肾滑也。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咸木酸土辣火苦金甜,及言语声音,木亮、火焦、金润、土塌、水漂,鼻息口呼吸之味,皆气之往来,肺之门户。肝胆巽震之风雷,发之声音,出入五味,此言口、目、鼻、舌,神意使之六合,以正以破六欲也,此内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

   

  眼、耳、鼻、口、大小便、肚脐,外七窍也。喜怒忧思悲肺恐肾惊胆内七情也)七情皆以心主,喜心、怒肝、忧脾、悲肺、恐肾、惊胆思小肠、怕膀胱、愁胃、虑大肠,此内也。夫南离正午火心经,北坎正子水肾经,东震正卯木肝经,西兑正酉金肺经,乾西北隅金大肠化水,坤西南隅土脾化木,巽东南隅胆水化土,艮东北隅胃土化火,此内八卦也。外八卦者,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此九宫也。内九宫亦如此。表里者,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胆化土通脾,丁心化木中胆通肝,丙小肠化水通肾,己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后背前胸,山泽通气,辛肺右肋化水通肾,庚大肠化金通肺,癸肾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木通肝,此十天于之内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内外也。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也。

   

  笺注:①“杨本”、“吴本”之“颅”后为“丁火”。②“精出于脑”,“杨本”、“吴本”皆作“出于肾脑”,“李本”失“肾”字,应补上。③“李本”之“心动”后失“神”字,应补上。④“木亮”,“杨本”作“木毫”,“李本”、“吴本”为“木亮”,误,应改。“土塌”,“杨本”、“吴本”均作“土翁”。⑤“杨本”、“吴本”均无“以正”二字。⑥“李本”多出“肺”、“肾”、“胆”诸字,应去。失“内七情也”四字,应补上。⑦“李本”误,应为“土脾化土”。⑧“李本”误,应为“胆木化土”。

   

  按:此文献“以心为太极之主宰”,是人身全体为太极,太极身。故练全体大用。也就是说以身体为太极,一一对应。处处合于易理象数,又合于医理脏腑,医、易、武相通。

[NextPage]

 

 

  

  原文: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独知体育,不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笺注:①“吴本”为“无由得成也”。②“功夫无息法自修”,王宗岳此语与本文献同一旨趣。修道只能自已。紧紧把握文、体为内修,武事为外修,则可矣。修法有从内而外,又有从外而内,为中成。只修内或只修外,即小成,非内外双修也。

 

  原文: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无有矣。其功何以得乎?要非沾粘连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后神明之,化境极矣。夫四两拔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所谓懂沾连,得其视听轻灵之功耳

   

  笺注:①“李本”于“内含竖刚”后失“而求柔软”四字。“实有心之柔软也”前失“非有心之坚刚”一句,当补上。②“无有矣”前“李本”失“化”字。③“李本”“神”后失“而”字。④“杨本”、“吴本”均作“轻灵之巧耳”。

   

  按武事为下乘,在著者言之凿凿。此与世传张三丰思想相合。太极拳“外操柔软,内含坚刚”思想,已被世人忽略。此坚刚乃积功日久而成,非急功近利可得。而一旦外柔内刚功成,则可以以柔克刚。“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蒋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沾依,然后能灵活”武禹襄可参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认为“四两拨千斤”之功夫还去“化境”很远。待续)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787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