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人物 > 当代精英 > 太极拳与恩师给了我健康人生(正文)

太极拳与恩师给了我健康人生

2013-01-08   中华武术   原福全
核心提示:太极拳与恩师给了我健康人生——记何淑淦与陈发科和洪均生的太极之情采访何淑淦何淑淦(右)与本文作者 山东菏泽,几十年来,太极...
  

太极拳与恩师给了我健康人生

 

——记何淑淦与陈发科和洪均生的太极之情

 

 

采访何淑淦

 

何淑淦(右)与本文作者

 

    山东菏泽,几十年来,太极拳活动在这个武术之乡延绵不断地发展。一支被称为“陈式太极拳洪均生拳法”的太极拳队伍,生机勃跃,如同这牡丹城里娇艳雍容的国花,开放在当地全民健身的百花园中,为这个亦有着“书画之乡”之称的昔日中原要镇的城市生活,抹上了一笔浓艳的色彩。

 

  何淑淦——一位与太极拳有着不解之缘的长者,是这里为太极拳耕耘播雨的人。

 

  2012年5月,我们中国国际太极拳网《太极名人堂》栏目摄制组,完成对山东日照大青山举办的国际太极拳邀请赛的采访后,同菏泽市陈式太极拳洪均生拳法研究会的队员一道,来到菏泽,采访了菏泽市陈式太极拳洪均生拳法研究会的创会会长、菏泽市陈式太极拳传播的开山人何淑淦先生。

 

  何淑淦,1938年生,退休前任菏泽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菏泽市民盟主委。

 

这一辈子,他遇到了两个好的老师,使他掌握了受益终生的太极拳。是太极拳和恩师,给了他生命的活力,并使他的生命在拓展中展示出勃勃的生机。

 

(一)

医生当初讲:“我不结婚也许能活过30岁,如果结婚,难活到30”——何淑淦说.

 

“练拳吧,我原来身体不好,就是练拳把身体练好了,你也要好好学学太极拳”——洪均生对何淑淦说

 

我们面前的何淑淦,虽早过古稀之年,但面蕴红光,精神矍铄。

 

谈起他结缘太极拳的起因,仿佛使我们穿越时光,看到了何淑淦少年时那瘦骨嶙峋的身影。

 

他给我们讲了他以文缘武、因病习武的过程。他说“我是从1950年开始学习陈式太极拳的,当时上初中,家住在济南。

 

“我父亲原在山东省政府工作,任秘书处办公室主任。我和母亲是在日本投降后,随父从安徽的阜阳辗转几处,于1948年济南解放后,来到济南的,住在南格子前街。我父亲交了一个朋友,住在格子后街,他就是洪均生老师。由于我们和洪先生两家是前后街邻居,所以来往比较密切,就好像一家人一样。洪老师文采很好,诗词写得好,当时他没固定的工作,常到我家来,和我父亲谈唐诗、谈宋诗和谈书法”。——谈起洪均生先生的文采,何淑淦眉飞色舞,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处在艰苦生活环境中的洪均生,在“东风”吹散弥漫在中国上空十几年的战火硝烟后,遇到了人生道路上的又一个知己,令他格外高兴。他在与何淑淦父亲谈诗论词讲书法的过程中,相互欣赏着对方的“高山流水”,十分投缘。——听两位老人的谈吐,也是少年时何淑淦的渴求。

 

何淑淦说:“我白天上学,晚上就在旁边听他们讲,很受教益。我从小爱读书,当时除了学习课堂知识外,在家里我父亲还教我‘四书 ’、‘诗经’,还背些礼记上的文章”。

 

何淑淦,少年时学而有志,可他不曾想到,当时,死神已悄悄地盯上了他。

 

他回忆说:“那是1948年的春天,我那时身体很不好,病是从1942年得的。后来在山东省医院,经一位姓王的院长诊断,发现是胸膜结核,开始就打一些‘雷米封’、‘盘尼西林’等进口的药。 1948年,身体虽稍有恢复,但是很弱。加上我爱学习,睡觉时间不是很长,吃得也很少,所以体质很差。医生给我父母讲,要劝我加强保养,加强饮食调养。说以后你那个公子,不要让他以学习为主,要以保养身体为主,另外不要给他说媳妇(结婚),这样能让他多活几年。估计这样的话,能活三十多岁不要紧,不然三十岁就到不了。

 

“洪老师看到我好读书,觉得可爱,但瞧我瘦弱的身体,又非常爱怜。对我父亲说:你老六(何淑淦小名)爱学习,但身体那么不好,得想办法叫他身体强壮起来。仅靠吃药不行,还得锻炼。那时我还没称他为老师,喊他洪叔叔。他比我父亲小十来岁。到了1949年,他就经常劝我学拳,给我讲他学拳的经过,说他小时候身体也很不好,是拿药当饭吃,饭当药吃。整天吃药,是个药罐子。”

 

何淑淦告诉我们说:“我老师年轻时患的是肺结核。他开始学的是武式太极拳,当时在北京住,老师是刘慕山先生。后来,从河南温县来了一位太极拳高手,刘老师就带我们去拜访这位陈老师,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发科先生。当时只知道他的名字叫陈福生,不知道还有个名字叫陈发科。”

 

听到这里,我们对刘慕山老前辈那种宽广豁达的胸怀和荐贤举能的精神感到由衷地敬仰。在那个国运待兴的年代,人们崇尚武术、京城里可谓是武术人才济济,武术界的那些大家名流却很少同行相轻,他们互相尊重,相近相敬,相互交流学习,丝毫没有现在一些所谓的武术“名人”或者“大师”的那种傲慢与轻浮。武术不言“大”,采众家之长丰盈自己,当属贤举,但现在却有个别所谓的师父,宁可把自己的徒弟扼杀或窝屈而死,也不会轻易地让他另投他人学艺的,何谈亲自引领投人为师!这些人其胸其腹之中,囊裹着区区鸡虫肚肠,活生生像当初梁山上的那个王伦。

 

刘慕山当时在北京已小有名气,但先生那宽厚大度的大家风范,令人敬佩。这种精神,日后在洪均生先生的身上,也得到了很好地延续与发展。

 

刘老师很佩服陈发科老师的拳术,告诉洪均生说:这个拳好,别看震脚发力雄浑有力,像个外家拳,但这是内家拳,非常细,很适宜我们学。

 

何淑淦讲:“洪老师告诉我,在刘老师的引导下,他开始在陈发科那里学习陈式太极拳,身体逐渐好起来了。从此,便痴迷上了陈式太极拳。经常到我师爷那里去,后来也常把我师爷请到他家,师徒二人,形影不离地天天在一起传拳练拳十四五年,直到1941年洪老师移居济南。由于他天天坚持锻炼,身体很不错,个子不到一米七,体重却有一百六七十斤,很强壮。他说:你看,我原来身体不好,就是练拳把身体练好了,你也要好好学学太极拳,保障你今后上学用,身体不好怎吗上学那?”

 

回想起师父当初苦口婆心动员他学拳的情景,何淑淦十分动情。他说:“那时我的身体很弱,当听到医生说我最多能活过30岁的话时,就想,听天由命吧,活到哪里是哪里,虽没感到害怕,但毫无抗争之意。现在师父让我学习太极拳,我见过有人在大名湖练太极拳,看去好象摸鱼一样,练那能锻炼身体吗?我想,要学就学个华拳、查拳、回教拳的。”

 

一叶障目,何淑淦当时对太极拳有个错误的认识,他告诉我们:“当时我们那里有一个姓马的,叫马福德,南关人,练回民拳,我认为很好,对太极拳没兴趣。

 

“洪老师对我循循善诱,经常给我写一些太极拳歌诀、诗给我看,给我讲里边的内容,也讲了很多太极拳的故事,特别是讲我师爷陈发科在北京教拳的事,很吸引人,慢慢地我就受到了感动。特别是我师父字写得好,诗写的好,我最佩服他的小楷,很圆润,字字珠玑,写的诗词读起来既清新又华丽认,意境深远,非常好。由此,我给老师建立了感情,就决定,学学太极拳吧。这样,就开始学了陈式太极拳。

 

“洪老师给我讲的太极拳理论,很有哲学道理。和我一起经常听洪老师讲太极拳理论的还有当时在我家当家教的一个老师,叫张慕尧(音),是教我经书和史书的,是前清举人,家是藤县人,在我家住着,这个老先生很好,当时也成了洪先生的朋友。直到1953年,我家搬到青岛去了,张老师才回老家,走时我父亲给了他一部分安家费”。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masters/13277.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