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人物 > 当代精英 > 来自加拿大的罗红元(正文)

来自加拿大的罗红元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本站特约记者 珠江 2000年8月20号一大早,我们太极网站的几位工作人员就动身前往郑州机场,我们要迎接一批来参加国际太极拳年会...
  

                                  本站特约记者 珠江

    2000年8月20号一大早,我们太极网站的几位工作人员就动身前往郑州机场,我们要迎接一批来参加国际太极拳年会的加拿大客人。车是豪华宇通客车,装备有空调和车载电视,车况很好, 所以我们9点多钟就到达了郑州国际机场。同行的阎老兄是我们中间年纪最大的,他一再教育我们,见到外国客人一定要热情、讲礼貌,体现我们中国人的素质,不能让外国人瞧不起我们。
  在机场宽敞的候机大厅里面,阎老兄直后悔,他一个劲儿说,应该把儿子带来,让他来这里见见世面,你看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
  我们所等待这批客人分为两次航班,一批乘坐北京到郑州的3359次航班,一批乘坐3316航班从广州过来,他们中间只有一位罗先生会讲中国话,他将从广州过来,于11点 35分到达,而从北京过来的3359次应该于12点到郑州。
  但是11点钟的时候,情况发生变化,我们发现机场电子指示牌标明的情况刚好反过来了,来自北京的航班将于11点35分到,而来自广州的航班,将于12点钟到达。
  来自北京的客人中没有一个人会说中国话,我们几个接机的人员又没有一个精通英语!这可怎么办?我们公司的总经理刘洪奇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一张大红纸,问谁知道加拿大的英语怎么写?原来他只在上面用汉语写着“太极乡音接加拿大罗先生”。
  虽然从学校毕业了十几年,但“加拿大”几个字还是会写,于是我们又写了一张“TAI JI HOME SOUNG CANADA WILSON”,写完以后,已经是11:30,空中客车带来巨大的轰鸣正缓缓降落。
  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从我们的身边走过,没有人停下来。
  是我写的标志牌不对?我看了看标志牌,刘经理说:写作“TAI JI HOME VOICE”好像更合适,正说着话,一个戴着帽子的黑瘦的人向我们走过来,他的身后还有一个脸上长雀斑的黄头发小伙子,他看着我们的牌子,嘴里叽里咕噜不知道是说什么。
  好歹我的英语还没有全部还给老师,就对他说:“Speaking slowly ,please!”(慢慢说),他又慢慢地说了一遍,我终于清楚,他说“We come from Canada!”(我们来自加拿大)。
  我又用英语对他说,热烈欢迎你们到太极故乡,请你们到汽车里面休息,我们还要等广州过来的罗先生。
  然后他又说了一句,我实在搞不明白,只好对他说:“My English words is so pool that I can speaking but I can not undstand you!”(我的英语词汇很贫乏,能说,但不能听懂你的。)
  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呀!我真是丢不起这个人。谁知道,一起接站的司机和阎老兄都感叹的不行:看看,还是人家!这英语说得多好,能够和外国人对话!
  天知道他们知道不知道我正在为难!
  12点05分,又一架飞机降落了,个子高高的罗先生终于向我们走来。

            太极救父,父子结下太极缘

  罗先生名叫罗红元,今年45岁。住在加拿大ALBERTA 省EDMONTON市,他在加拿大开了三家武术学校,在校学生有五六百人,他和他的夫人一起在那里 教中华武术。
  罗的中国话讲的很好,一问才知道,他是广东人,从小练习太极拳,八八年到美国教武术,92年移居加拿大。
  问起他和太极拳为什么有这样深的渊源,他感慨地说,这全是受父亲的影响。
  罗红元的父亲罗基宏是一位老中山大学的毕业生,早年参加革命工作,是汕头的一位国家干部。57年的时候,正值中年的老罗先生不幸得了肾结石,通过做手术,拿掉了左边的肾脏,但右边的肾脏也在继续恶化,虽然在广州的一些大医院进行了积极的治疗,但情况还是不见好,1.73米的个子,体重只剩下90多斤,简直就是皮包骨头。医生悄悄的对罗红元说,回家去吧,老人家爱吃什么,就让他吃,好好的照顾他吧。医院让这样一个危重病人回家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清楚。
  但是做儿子的不能这样,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就会为自己的父亲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他们把父亲转送到汕头中医院。他们没有想到,在这里让父亲赢得了新的生命。而这次机会却不是现代的医疗技术给的。
  罗红元父亲的病情非常严重,只剩下一个正在坏死的肾脏,小便不断出血,在这种情况下,负责治疗的医生告诫他说,任何运动都可能增加肾脏的负担,产生意料不到的情况。
医院的对面是一个公园,每天,这里都有许多锻炼的人们。
  看着健康的朝气蓬勃的人们,罗红元的父亲实在是按捺不住对生命的渴望,他想,我的身体已经这样,连医生都没有办法了,干脆,能快乐地过一天就过一天。
  在这里,他跟着一位太极拳师傅开始练打拳,每天练习以后再悄悄地回到病房。
  这样一段时间以后,经过多次检查,红血球、白血球等一些病理特征没有继续恶化的倾向,自己也感觉比较好,后来他就给医生坦白交待了他的行为,还让这位太极拳老师到病房里来教他。尽管医院里有严格的治疗规定,但负责治疗的医生了解了他的情况以后,只对他说,我只当没看见。
  罗红元的父亲在汕头中医院住了4月以后,就出院在太极拳师父的附近租了一个房子,开始认真学习太极拳。
  一个肾脏发生器质性病变、被医生宣判死刑的人,经过练习太极拳,身体状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还难以解释。在病休6年的时间里,罗的父亲把所有的精力用于研究太极拳理论,希望能够找到答案。
  在任何年代,人们在吃饭上面花费的钱都比在买书上面花的钱多。尤其是在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都吃不饱肚子,有谁会去花钱买书?但是在广东汕头市的一家邮局,一位中年人拿了一张书目给上海、天津、北京的一些大图书馆、古文书店汇款,要求购买所有太极拳方面的书。这位饿着肚子买书的人就是罗基宏。 当时他病休在家,只能达到60%的工资,还要养活全家九口人。在那个年代里,罗基宏独具慧眼的收集了一大批太极拳方面的藏书,拥有了一大批财富。他还在医学院做了一年的旁听生,学习了人体解剖学等等当时医院的所有学科,再结合太极拳理论,从力学、生理学方面寻找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希望以现代科技来解释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
  对于太极拳认真执著的精神使他结识了一大批太极拳爱好者和太极拳理论家、职业拳师,这其中就包括陈照奎、顾留馨等老一辈职业太极拳师,并在太极拳理论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六七十年代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动荡时期,罗红元的父亲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在被关进牛棚之前,这位老人把他毕生的藏书收藏了起来。然而,他和顾留馨大师的通信却被造反派拿走,作为他们的黑材料。后来平反以后,这些书信辗转送到了罗红元的手里,上面还标记有调查组做的各种记号,成为那个时代的烙印。
  1984年4月,罗红元的父亲带领他和学生古岱鹃(即罗红元现在的夫人)到武汉参加国际太极拳观摩表演大赛,两人分获男女传统项目的金牌。之后他们取道上海,在上海武术协会和顾留馨老师(他当时是上海体委的一名负责人)的帮助下,和太极拳同仁往来密切,学术研究活动频繁。
  也许是路途劳顿加上体力透支,这位以太极拳为终生事业的老人突然病逝,享年64岁 。
  谈起父亲,罗红元不胜感叹:父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包括政治压力,能够认真研习太极拳理论,30年不辍,实在让人钦佩。
  在父亲的影响下,罗红元从小就喜爱武术,他从18岁开始教少儿武术班,并参加地方的教练训练,20岁进入广东省武术教练员培训班,1978年到广州体育学院学习,毕业后到华南师范大学任教,教练武术。
  罗红元的妇人古岱鹃也是广州体育学院的毕业生,二人从小青梅竹马,一起参加过不少赛事。体育学院毕业以后,又先后分到华南师范大学教武术专业。1988年,一个美国的大学邀请罗红元先生去教太极拳。不久以后,加拿大的爱特蒙顿(EDMONTON)华人文化中心也邀请他的夫人 前往讲学。90年,罗红元的工作签证转为绿卡,92年加入加拿大国籍,“太极侠侣”终于结束了两国分居的局面。
  目前,罗红元夫妇已经在加拿大创办了三所武术学院,他们把自己的学院命名为基宏太极学院,以纪念他们的父亲。不久前,在一群加拿大武术界朋友的努力下,他们还成功的组合了加拿大武术团体联合会,这是受到国际武术联合会承认的组织,罗红元任第一副会长。
  十多年来,罗红元夫妇把太极拳的种子撒在了加拿大的土地上,他们的学生在各项大赛中屡屡获奖。九九年,在温哥华举行的(加拿大)全国武术比赛上,他们有七位选手入选加拿大国家队,代表国家参加了2000年巴西泛美运动会,另外三名将代表加拿大出席11月在香港举行的国际武术比赛。
  
              大家携手消灭“井文化”
  
  罗红元率领代表队参加国际太极拳年会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
  他的学生中有一位是来自上海的留学生,学的是电脑专业,这位太极拳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位“网虫”,他经常在网上跑来跑去。九九年的一天,他打开了设在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省温县的太极网站,得以知道在太极拳的发源地还有这样一个高层次的太极拳盛会,就赶快告诉老师。罗红元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们以后,许多学生积极报名,这次来的七名选手中,年纪小的仅仅18岁,年龄大的已经40多岁。
  罗红元说,从太极网站的网页上我们看到,国内的太极拳比赛规则也比较宽大,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任何一个武术项目、武术比赛,如果制定了许多的规则来限制比赛的行为、限制参加人员的身份,这都是不利于这个项目长期健康发展的。
  罗红元说,中国有许多优秀的武术项目,在以前经常存在门派之争,说得不好听一点,这种行为就是挖了一口井,一个门派的几个人自己坐在井里面锻炼,结果造就了许多个世界第一。但由于这是一种“井文化”,参与的人不多,难以形成全民族、全世界的一种运动,这是不利于中华武术发展的。中华武术应该走这样的路,就是要把井挖通、使它形成江河、汇成大海,让全中国的人都参与、让全世界的人都参与,这样,中华武术才能真正发扬光大,赢得长久的生命力和国际影响。
  罗红元说,国际太极拳年会给所有爱好太极拳的人们彼此交流的机会,这说明“井”少了,沟通多了,这是中华武术界的一大幸事。   

罗红元更多资料>>>>>>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masters/129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