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文摘 > 太极茶社 > 太极拳中的国学(正文)

太极拳中的国学

2011-09-05
核心提示: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当然也没有证据证明不是他所创。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

 

这里先不论谁创立了太极拳,就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是中华古老的文化蕴育了太极拳的产生,太极拳中包含了我们民族古老的智慧。

 

太极拳的产生,和中国华夏文明的古老哲学思想分不开的。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意:宇宙初始本无分别,诞生万物后则有了分别。无分别也罢,有分别也罢,它们是不同而同的。)这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异曲同工。都是在阐述太极的根本在无极而生。

 

 太极拳中的《易经》的原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挂。”这和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体现的攻防转换互为牵制、互为依存是一个道路。

 

 汉民族的古代发展史一直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分不开。自秦代到明清时期,作为农耕为主汉民族始终和北方游牧民族发生着战争,北方游牧民族强悍,汉民族相对比较柔弱。在互相的战争中,汉民族用自己先人的智慧总结出“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的道理,当对方强的时候,我也强。当对方在加力的时候,我方顺势借力打力。通过攻防转换达到“四两拨千斤”之妙。

 

拳师们常不离口的一句谚语,“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当对方强的时候,我方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巧。从而弥补了汉族人不敌北方彪悍的民族之缺。

 

太极拳同时也承载着儒家思想,儒家典籍《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与《太极拳论》中的“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非常相近。练太极拳要求的时候要求气沉丹田,心如止水。正如儒家讲的“止、定、静、安、虑、得”的过程。

 

上面谈了《易经》《道德经》《大学》中华朴素的哲学思想对太极拳产生的影响,那么佛家与太极拳有没有关系那,答案是肯定的。龙树菩萨云:“因缘所生法,我说既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意。”这里面前两句明确了万法皆空的道理,虽然佛家的“空”不同于道家的“无”,但这里和无极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就妙在从事物的不同方面看问题,佛家的“空”和“有”不是对立,道家家的“阴”和“阳”也不是对立。不同于西方的哲学思想“唯物”和“唯心”两主义的对立。道家用阴阳阐述事物互相转化,佛家用空有揭示事物真谛和俗谛。此偈后两句明确了虽然是空但有假合之作用,空假任何一遍都不执著之中道意。佛家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文化的底蕴。此外佛家慈悲为怀,太极拳在推手的时候,有服人不伤人之妙。这也符合佛家伏魔不伤魔的慈悲心。这和我们民族谦和、含蓄、尚礼有共同之处。

 

 习练太极拳时可以领悟国学思想,太极拳的产生是我们民族文化底蕴蕴育的结果。太极拳中有无限的国学思想,先人的智慧,包含了道家思想(“柔弱胜刚强”“有生于无”--《道德经》)。儒家思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佛家思想(“因缘所生法,我说既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意。”《中观论》。)也许也有人会说,练太极拳学那么多国学有什么用,打好太极拳才是真功夫,这都是嘴把式。当然练太极拳可以不了解那么多国学,就像农民耕作不需要懂天文历法,只要按照春夏秋冬季节劳作就可收获。但作为一种文化源远流长,太极拳包含的确实很多国学内容。太极拳作为我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这很多国学内涵。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article/997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