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文摘 > 太极茶社 > 太极“松”字三感(正文)

太极“松”字三感

2011-06-02   《中华武术》   陈海鹰
核心提示: 我年过不惑才拜杨式太极拳五代传人孟宪民先生学艺。自遁入名门,虽自知习拳已晚,但仍意志坚定.习艺不息,不敢稍有懈怠.自然也...
  
    我年过不惑才拜杨式太极拳五代传人孟宪民先生学艺。自遁入名门,虽自知习拳已晚,但仍意志坚定.习艺不息,不敢稍有懈怠.自然也浙觉渐悟。因此不吝于笔墨以作一小结并向同行请教。

    我认为,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有名师指点,不可能无师自通。研习太极拳不仅是为了不辱师门,更是出于列太极拳这门独到技艺的喜爱.试图获得一定的理解。通过年复一年不问断地研习,拳味渐觉,意志渐深,兴趣愈浓,成效也日显.我曾连续两届获得传统武术比赛杨式太极拳冠军,既圆了师梦,又实现了自己生活中的梦想,不亦乐平。现特将演练过程中对“松”字谈三点感受。

    一、意志上首先要松。“松”是太极之纲。如视动作为“目”,“纲”举“目”张。以松统领动作套路。即使同是杨式同一师门,不同的人对套路会有不同的理解、演绎与结果,但万变不离其宗,殊途同归的一点便是“松”是统领拳之术演练的总则,为所有习拳者所遵从。要达到这个总要求,首先要做到的便是意志上要放松。松得开、松得下,一松百松,不留任何死力,只有松得开,才
能沉得下打得出见成效。意念放松,则是用意念指挥身体某一部分的放松......练之日久,就能意念松到何处,何处即放松,先是局部的意念放松,然后是整体的意念放松......以达神形兼备,松静两佳。所以. “松”为总纲。松不开,则难以沉得下,行功走步徒有其形不见其神,就难以达其效。“松”是中心与根本。

    意志上的松,前提是思想上的,松是精神领域的一种意念与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把握三点。一是集中思想、要习惯于专注于一事不分心,思想高度集中统一到演练架势上,即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思想集中。才能明目、清醒、灵敏、轻灵并富有感应。二是排除杂念。不能在练拳时有非分之。念或思工作,或想生活。或盼儿孙顾媳妇。或回忆不快乐的往事。所有这些都要摒弃。要做到一心意练拳。三是及时回神。人非圣贤走神是正常事。尤其是套路打熟练之后。由于日复一目重复这些动作难免会分心走神。一旦觉察到自己走神。就要提醒自己马上回归。把思想集中到念上来振作精神,一招一式再往下打。善于把散乱的思绪拉回来。

    二、心态上要放松。太极拳是内家拳,讲究的是内心的修养修炼。它也是哲学拳,讲究阴阳,乃虚实与矛盾的对立统。它更是文化拳,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与禅学,佛学,道学等都有摆脱不了的关系。由此观之.意志上的放松是初级的,客观的内在要求.其基础则要深达文化肌理,提高处世为人的境界修养.这才是高层次的最终意义上的放松。心态上的放松要求更高.更难以悟到与做到。目标远大,拳意深远,离太极拳的文化现象更贴近。放松的最高境界.便是心态要保持稳定良好。通过学拳习艺,做到弘扬一种修养境界,与世无争.不卑不亢,甚至大彻大悟。一个人的精神修养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付出,是需要勇气去践行的。

    要做到修养上高人一筹,演拳习艺过程中有三点体会。一是平常人生,人生是短暂的。人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个体,人的一生最终也必然归于自然,这也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与生命的本质。练拳就要达到人与宇宙万物的统一,抛开恩怨情仇利、喜怒哀乐愁归于自然。太极拳的产生与宇宙养成、与宇西气象八卦有关联,太极拳的演练就要求内聚混元之气.与宇宙气象有关联与对应。太极拳的一招一式,无不蕴含着宇宙万物的变化之道与生活哲理。“恩怨情愁喜怒哀乐是后天生就的,属于外加的.要予以抛弃。而人的精神修养,平和自然,是内生的.重视修炼养成。我们如果把人生看得平淡一些.就是回归自然。在自然常态下练功,功到自然成。很难想象,一个处心积虑.心怀叵测.攻于心计的人能练成上乘功夫。诸如牛春明等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不但是他们拳艺超群,更是拳德超群是因为他们有大德.才养成大家的风范与技艺。故此做人做事从商为富一切都要看得平淡,不刻意去追求把心态放开放平把切的追求放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与人平等相处遇事不卑不亢,待人接物谦卑恭让,礼仪廉耻则常熟于心。即使时而火冒三丈心急如焚.难免脾气牢骚,按孟宪民先生劝诫,生气也莫过三分钟.即最多生三分钟的闷气,极利于养生与健康。以这种平常心态生活,既有利于精神层面的放松,更有利于养生的目的。二是不骄不躁。常言道骄兵必败。通过演练太极拳,只要持之以恒,总会有所收获。大则有所建树与成就,小则增强体质,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但也有一种可能,就是久练不见其功,仿佛老是没有进步。这时就要注意冷静分析,更不能中断。要不骄不躁.边问边研边习,尤其是注意切磋与名师的指点。一心一意继续往下练,多检视自身的不足.总会有所收获与提高。切忌急躁冒进,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态外露。这既达不到初衷也有悖于太极拳讲究内敛、重养内气、增强涵养的内在要求。三是加强修养。杨式太极拳“八传八不传”中.对德义灭失之人,对不良嗜好之人都列入八不传之列,足见其对人生修养、品德方面的特殊要求。这也是太极精神之必然。心态上的放松,如果是属于道德上的尺度与要求则是更高层面上的精神要求与修养。要达到这一目的路径,就是提高自身的修养。修养从哪里来?从日积月累的自我约束中来.从求知问道中来。所以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身要中正不受邪气之染之害,也是太极追求中正的精神境界。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活到老学到老。品德修养应当成为一个人终生的追求。从生活点滴中悟出生命的真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达到心态上的放松。

  三、拳架上要放松。太极拳毕竟是一种拳术,一步动,一招一式.要从拳理上去分析研究从技术角度去掌握与消化。否则,传统的太极拳就成了太极操、太极舞,失去其传统的意义,脱离拳术的真谛与蕴味,难以辨析入理,更难以自圆其说。要达到一招一式的至松至柔。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只有日复一日地演绎与觉悟,才能出神入化,所谓熟能生巧。这种架式上的放松,也见于佛法修炼,证明架式与松静之间也有必然的联,系是总分之间的关系,是内外之间的关联。比如修炼密宗,就要求“坐如因比卢遮,刮心一处......手结定印,位于脐下,直竖脊椎,松放隔膜曲颈如钩,下巴挤喉结。修炼时对身眼手法是有特别要求的。在练法看看来,人的知识由各种感官而来。以身体姿势的正确与否,可以帮助练习者深人地人定,达到练功之效。故此,无身不成法,身心之法是内外相随缺一不可的架势必须讲究并准确。不准确的架势,不但难以达到观赏的目的,也会误入歧途,难以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

    在行功走架上,要求颇多,笔者也择其三点叙之。是虚领顶劲。其核心在于“虚”字。领、顶与劲皆与内外之力相关联。容易产生外露与冲动之感。难以把握与掌握,更有刻意之嫌。唯有“虚”字则能化解一切。太极外合五项要求之中,开明要义或最为关键的便是虚领顶劲。虚领顶劲要贯彻于一套拳路的始终。虚领就是顶头悬,要悬而不重不失。不偏、不仰,才有精神气养与神蕴,而不致昏沉与缺失。二是沉肩坠肘。观看师傅打拳。一个套路下来,从无极到有极,由静至动,连绵不断,行云流水,富有变化,但有一个万变不离的特点便是肩始终下沉,肘始终下坠。如果耸肩,猫腰低头,你再有思想上的放松,也达不到大松柔的演练要求。所以思想上的要求,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去体验做到神与形的结合神形兼备而不截然分开。它不足对立的,而是相统一的三是舒指松腰。比如手形要求舒指而不是挺指,僵指。又比如曲中求直曲怎么是直?似乎很难求解。但拳义要求就是曲中求直.行功走步不是直形而是多个圆弧的组合曲得不到位就容易弯斜太直了也是直非曲易僵。这切的一切便是太极拳中的矛盾统一。矛盾的对立与统  贯彻于套路的始终,我们要认真地理解与消化它,要从矛盾统一的哲学角度去寻找去把握,不能光顾一而。所以,学拳也更需要有悟性。在配合动作时,要潜心去体会。舒而不挺不直,益而不僵不失。既可使气丘畅达,更可使心态,心境放松,使一套拳打下来有韵味,不松垮,四是松于制人,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有内在极深的攻击性,杨家祖辈露禅,其功之深被当时城人称为“杨无敌”打逾京城无敌手。但其成功的万法则极为独到,内劲的养成,是通过发掘人的自身潜能来达到目的,而不是通过打沙包,击沙袋等传统外家损伤性来达到。因此,如果把外家拳称为阳拳,则太极拳也可以称为阴拳。太极拳是通过静心演练,达到“着熟”、从而“知内劲”,进而进入太极的极致“阶及神明”,其技巧是通过皮肤感觉所致,靠借力发挥“ 四两拨千斤”把全身之力集中于一域一点而制胜。因此,这门技艺就更做到并富有魅力与想象。更值得年青人去习研与推广、悟得进、走得出。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article/919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