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文摘 > 太极茶社 > 澳大利亚教拳散笔:传统太极拳哲学思想丰厚(正文)

澳大利亚教拳散笔:传统太极拳哲学思想丰厚

2011-01-12   中华武术   张峻峰
核心提示:  经过3个月的精心准备,2010年9月1日,在澳大利亚,我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单独的国际太极拳教学历程。  今年春节期间去澳大利...
  

  经过3个月的精心准备,2010年9月1日,在澳大利亚,我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单独的国际太极拳教学历程。

  今年春节期间去澳大利亚旅游,那边的朋友希望我能再去一次澳大利亚,哪怕只有三四天的时间,可以给大家讲授一下太极拳,提高一下大家的水平。看到澳大利亚朋友热切期盼的眼神,我欣然接受了邀请。

  教授外国人太极拳最适于用哪种模式?我们都在摸索中。我的考虑是,不会像国内的一般太极拳培训班一样,在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次课程要学习和掌握多少个具体动作,因为虽然这里的学员们都号称学过几年以上,但我想毕竟在国外,水平不会太高。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的沟通过程中,我就他们收集上来的一些学员感兴趣的话题分类、归纳和提炼,其中两个话题使我非常好奇,首先是他们强调不希望再学“舞蹈”太极了,不想练“被稀释”的太极和竞赛套路了。

  “什么是“被稀释”的太极拳呀?” 我不解地问道。

  他们解释道:在澳大利亚的太极拳老师大都只教动作,强调太极拳的健身和养生,不练基本功,因此学到的太极拳套路就跟跳舞没什么区别。但老外们心里隐约知道真正充满文化精髓的太极拳不是这样的,他们能感觉学到的不够全面深入,但又不知道太极拳是什么样的。于是这些老外就把他们学到的太极拳做了形象的比喻:就像很稠的酸奶加水后变稀、变淡了。所以,他们想要学的是充满攻防含义和技击内涵、蕴含着丰厚哲学思想的传统太极拳。

  我的朋友、这次培训课程的组织者向我介绍,澳大利亚人不喜欢肢体接触,据说这是他们的文化传统,他们认为每个人的身体都被一个大气泡包裹起来,任意靠近自己的身体,就会把大气泡戳破。在他们以往的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采取老师讲、学生练的方式,当某个动作需要纠正的时候,也只是老师说这里要放松、那里要再高点等等,不会去手把手接触学员的身体。必须得接触身体时,还得事先征得学员的同意才行。我来说这可真是个难题了。因为我教拳的特点之一就是一定要告诉学生每一个动作的含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作的目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同时从健身的角度也更有利于学生做到用意识指导动作,起到更事半功倍的健身效果。习惯手把手给学生改动作的我,会让学员通过接触我的身体来感觉,然后再对比他们自己的动作认识到问题。而就动作的运动轨迹以及用法、动作的意念等等都必须在边讲边和学员“实战”中才能直观、简洁和明了。

  我阐述了我的教学方法,对学员们说:“你们只有在亲身体会到意识的变化导致动作力点的变化、从而身体上会有不同的感觉才能真正学到些太极拳的东西。因此我希望大家不要介意我们会有身体接触。”“没问题!没问题!我们愿意!”由于学员们看到我刚才的讲解和志愿者的亲身体会,大家纷纷表示希望愿意参与这样的上课模式。

  第一天的课程在我演示了传统杨式太极拳之后圆满结束。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准时开始上课。在做完准备活动后,我向大家介绍了一下北京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北京的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起势练法和其他主要杨式传承人的练法不太一样。据我的杨式太极拳老师张勇涛老师讲,当时他的姥爷崔毅士先生吸收了武式太极拳的起势特点,并征得杨澄甫宗师的同意在北京这么练和教。后来从我的恩师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老师那也得到了认证,因为在六十年代国家体委推广普及太极拳时曾派李老师学习和教授杨式太极拳,因此李老师对于这段历史非常清楚。

  接下来,我一招一式地教大家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为了提高学员们的兴趣,我特意选择了几个非常有特点的杨式太极拳的动作编了个小套路,使得套路紧凑而精彩。我把每一个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小动作,每一个小动作讲解动作规范、讲意识、讲用法、讲眼神,并且反复练习。例如单练手上的动作,我会让学员原地不动,面对镜子一遍遍地练习。对于步法的练习我就让大家从练习场的东头走到西头,不论是分解练习还是整体练习我都是尽量做到给每一位学员都能改动作。

  我时常提一些问题给学员们来启发他们、活跃教学气氛,同时也能使他们的精神随时跟着我的思路走。一次我就“海底针”这个动作问他们,谁能告诉我这个动作的“针”在哪儿?学员们纷纷说手就是那个“针”。 那“海”在哪呢?我问。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在体前。学员们的眼睛期盼地注视着我,我个人的理解是从技击意识上来讲的,这个“海”,其实是指丹田。“丹田”在武术和气功上又叫“气海”,养真气的地方,我们总是说要意守丹田。那么这个“针”掉到海底,明确地表明了攻击目标是对方丹田。自然而然当我们的右手往前下方插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就是指向对方的小腹,而不应太高,同时真正实战的时候上身就会往前倾,这些都是由于意识而指引动作来完成的,所以当做“海底针”时,上身就不会直立。

  “那为什么右手拇指会指向前,而不是其他四指向前呢?”一位学员紧接着问道。“这个问题问得好”我说:“如果你愿意,请过来抓住我的手腕。”这时我一边让大家看一边慢慢地做着动作一边讲:“看!当他抓住我的手腕时,我的意识是先松肩沉肘,然后我的右手腕就像切菜一样往下切。看!看!他的手很难受,不得不松开了,而且是对方抓得越紧,他的手就越难受。那么我顺势向对方的小腹、也就是对方的气海打去。这样这支钢针就直入海底了。来,一位一位试一试。”接下来我让每一位学员抓住我的手腕让他们体会,同时我在抓住他们的手腕让他们反过来再体验,学员们恍然大悟,不住地点头,会心地微笑。

  第三天讲推手,大家的兴致可以用高涨来形容,因为大多数的学员是听说过推手但没见过推手,知道练太极拳有双人推手,很厉害,但没看见过人练。太极拳的“用”,也叫“知彼”,说的就是推手练习,通过推手去感觉对方力量的转换,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听劲儿”。而推手中的遇到的问题全然是自己套路练习中毛病的体现。

  全部培训结束后组织者发下了事先准备的意见反馈表,让学员们填一下对本次培训班的感受,学员们非常认真地填写,不仅是写了一个分数,还都详细写出了自己的体会。

  反馈表第一部分是这次的培训班是否达到你的预期要求?你对这次课程内容感觉如何?你对这次的教学方法有何看法?你对这次培训班的组织感觉如何?你对这次培训的场地设施感觉如何?这五个问题从1-5,评出自己的分数,1是不满意至 5是非常满意。

  一些人对第5个问题给了4分,主要是地面用的是榻榻米,相对软了些。

  第二大问题是这次培训班最喜欢什么?通过学员们回馈表真诚的话语,我感到他们对于我教学中的细非常满意,每个动作都进行含义讲解,使每个动作都做到的放矢,让每个人都亲自体会。

  第三个问题是描述一下自身有什么的改变?学员们基本上都没写,我想等他们自己回去练过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有更多的感悟。

  最后一题是否希望参加下次的培训班、是否愿意用他们的反馈表做宣传,每个人都说愿意和同意。

  回顾整个培训班的几天,给我最大感受有三点。首先是语言,这是培训取得理想效果的先决条件,学员们讲以前从国内也来过老师,但都不能讲英文,在当地找翻译不是很难的事,但找会练太极拳的就难了,而且太极拳有许多专有的术语如果没练太极拳就没有体会还真不能翻译,把老师的亲身体会翻译出来更是难上加难。而我正好是“二合一”,自己在外企工作十余年英文不离口,足以把我二十多年的太极拳体会讲得有声有色。其次是教学方法,即使学员们练过十几年的所谓的资深教练了,也没有接触过什么意识上、用法上的学习,一直是在练“舞蹈太极”;因此这次我把每一个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去教,着重强调“上下相随”,并且把每一个动作的含义全都讲给学员们使他们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全新的教学方法使大家感同身受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还有一个感触就是,老师不应该高高在上,一定要融入到学生当中去,要有问必答,而且是尽量细致地解答,在拿到的反馈表中,很多学员都提到了这一点,他们非常喜欢我和他们像朋友一样的沟通方式。(文/张峻峰)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article/804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