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武术家们积累了宝贵的武术实践经验,并提炼升华为精辟的武术理论。拳论、拳决、拳歌、拳谱、拳经等古籍经典不计前数,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财富中一种独特遗产和迷人风景。明代起,太极拳从武林中崛起壮大,独树一帜,相关言论日渐丰富,且构思都很特异。其中既讲到太极拳战略、战术、功法、原理和技术法决,又旁及哲学、中医、兵法、伦理、心理、生理和运动力学等多种学问。这些经典理论是太极拳练习、授教、交流、发展的圭臬和指南。
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真正习传太极拳的人,如果不了解太极拳的文化意识,不体会太极拳古籍中的精髓,他就缺乏了深厚的基础。练拳既要劳其体,又要辨其理。二者结合,才能理势皆明,始得奥妙。授拳既要传前势,又要达其理。缺一者,枉称明师,很有可能将门徒引入“牛迹”——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太极拳前辈死守“宁可失传,不可误传”的观念,不肯轻易传人,同门之间又相互秘籍,加上年代久远,留下的有限资料在辗转中残缺、散佚、误传或掩没,同时太极拳拳理本身又古奥精深、晦涩难喻,这都给广大习传者研究借鉴带来困惑费解,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总非真实。
另外,前人留下的拳谱毕竟是他们实践体会的真知灼见,是他们入境体悟的结果,是他们自知自明的境界。古人云:“道难言诠。”如果你没有进入那个境界,你就不会真正地明白其中的玄机妙谛。“不入此境,难会此情”嘛!
要想弄通拳理实质,最好的方法是用自己的心意身体去体验证实。当你进入某种境界后,你对那个境界就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甚至“慧然独悟,口弗能言”。到那时,你对拳理中的某些描述会觉得自然而然毫无粉饰,同时也懂得了“得意忘形”、“大道至简”、“道本无形”的理趣。
客观地说,太极拳练习是一个要练、要知、要证、要悟,再练、再知、再证、再悟的不断反复、渐悟渐彻、厚积精进的艰苦过程。非敬重者,非聪慧者,非坚韧者、非有缘者,恐难“得道”。
附录:
1.名为实媒,亦为实碍。尽信书,不如无书。以书为师,焉能入道。不理解而全信与不理解而全不信,都落入偏执,都是迷信。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书证己,以己证书。同道相规,笃诚精进。拳打千遍,其理自现。功夫从来费工夫。真知贵在体验。知境为悟。
2.“为学日增”,学习太极拳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薄到厚的积累过程;“为道日损”,修炼太极拳是一个从有到通、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自然而然。
3.太极拳用功“五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4.近人陈中凡钻研古籍,造诣颇深,总结成的“辨明九事”对太极拳练习与读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曰辨真伪,二曰识途径,三曰明古训,四曰辨章句,五曰考故事,六曰通条理,七曰治经宜知家法,八曰治史祥察史实,九曰治诸子应别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