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平
搜狐体育讯 笔者:我有一个梦想:“未来的十年内,太极将会写到医生案头的药方里,医学领域会出现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太极药医学。。。”太极,这种中国化的自然疗法,未来将会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每一个选择武术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的故事与别人不同。当年我没有学武的优越条件,更多的是穷途末路的选择。为什么呢?小时候,我患了小儿麻痹,不能走路,后来是一个老中医帮我治疗的。治好后身体还是比较虚弱,走路有点晃,家父让我到处学武,强身健体,生怕我身体再出些什么问题。结果自己一下子喜欢上了,那时每天背着书包装模作样去上学,然后半路绕到练武场开始刻苦的训练。后来呢,功课自然是一落千丈了,练武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我在初中时期不得不退学参加工作。
参加工作后,我对于武术仍然是难以割舍,经常上班时跑出去寻师访友,后来干脆25岁辞职,专心研究武学去了。练武这种事,是成瘾的,如果当年我上班后,不再与同道接触,也许就断了练武的念头。但我从小认准的道理,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年轻的时候听说谁练得好,就会兴奋得找过去,跟人学习,交流,切磋。如果人家有独到之处,就软磨硬泡,缠着学习。我年轻的时候,武术界的老人们还比较多,不过老武林人规矩大呀,有次给人点烟,把火柴伸过去了,结果回手就挨了一嘴巴,对方还说,小伙子,不懂规矩,命都没有了。为啥呢,老人呢一直都在防着人呢,特别是生怕生人暗算。过去的武林界,在一起交流,那叫做盘道,在一起吃顿饭,看你会不会做,懂不懂规矩。打一趟拳,对方就能够知道你在门内的身份和地位,从而也就决定着你是否能得到别人的指点。这些行走江湖的经验,都是老一代人传下来的。师父说我的一路武当拳,名为开门拳,当年老师说,孩子你以后无论到了那里,见到了高人前辈,打一下这趟拳,对方就知道了。过去讲,认艺不认人,艺分门内门外,因此在一些训练的动作上,都会留一下特殊的东西,既是身份的象征,又是功夫的精要所在。
寻师访友的路是很艰辛的,有的时候,谈不到一起,双方就会动手比划一下。俗话说,文武有别,武不能善作呀。那些年里,切磋,学习,交流,都是家常便饭。我们那个时候,都还没有改革开放,群众的业余生活也比较简单,所以喜欢武术的人也多。我的老家洛阳,自古以来就是民风彪悍,十三朝的古都,经受了武术战火的洗礼,距离少林寺和陈家沟非常近,同时又是心意拳的故乡,在战乱中,很多前辈流落到了洛阳,隐姓埋名下来。不管是哪一个门派的,一个赛一个的利害。我有十多位专门磕过头的师父,指点过我的有近百位老师。怎么这么多?我练拳至今三十年了,认识多少人?学了多少艺?我自己也不清楚了。练过的拳有陈氏太极拳,武当太极拳,无极门先天太极拳,无极拳,形意拳,道家八卦掌,少林拳,心意把,大成拳等等。现在还活着的师傅有三位,其中两个道长已经进山修练去了,我也有十几年没有见他们了。还有一个师傅姓王,师傅不让说名字。我能理解他为什么不让说,过去的武林界都有背后的故事,不得不隐姓埋名,这也是有渊源的,远的说清朝入关,太平天国运动,近的说呢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很多武林人都参与其中,于是他们多少有些过去。其实武林人都是很简单的,货卖帝王家,找口饭吃,寻个出身,在他们脑子里是没有太多的阶级和主义的,这也是很多武林史断代的原因,不敢讲,不能讲。常年呆在江湖中,谁身上还没有点事儿。我在武术界好几个朋友,连名都改了,隐了。这是常有的事。
我这一辈子,学过很多门拳,也见过很多的武林前辈,但自己最钟爱的还是太极。当年寻师访友,遇到了境界最高的道家老师,师父说,孩子别四处走了,并且送我两句话,起于太极,归于无极。从那以后,我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太极拳的研究和传播上。
回想自己初学陈式太极时,基本每天练到晚上十二点,凌晨三四点就又起来接着练,真可谓是日练三十遍。有一次,正在外边练着,被一个武林同行看到,就叽讽我,说我练一辈子也练不成。当时我血气方刚,自信满满的,伸拳就打。什么招式?没有招式啊,开打就是了,谁还顾得想招式啊。结果输给了人家,不但如此还被笑话,你打的是太极吗。武术界嘛,毕竟功夫高的有发言权,我就认真地跟人讨教。他说:“你练的方法不对,太极拳能技击吗?民国时期国术大会,前20名中有练太极拳的吗?有些故事纯粹是吹出来的。”他看不起太极,认为太极不能打,说实话,当时我肺都要气炸了,心想以后我就用太极把你给打翻,抱着这个信念,我开始了漫长的太极求索之路。前人所传说的太极前辈陈长兴、陈发科、杨露禅、杨班侯等是世人皆知的太极搏击高手,全凭打出来的。太极拳自产生之日起,便与实战紧密相关,直接服务于实战。为什么后来战斗力却不行了呢,老辈人一句话,没得真传,固然可以掩盖和解释很多问题,但真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NextPage]
松溪武学,雪地鸿爪其实一开始寻师访友,那个时候念头也很简单,功夫硬的咱就去学,缺啥咱就学啥,不能打的坚决不学。当时,武当松溪派周国远老师的太极拳水平,在我们当地是佼佼者,而且家学渊源深刻,见识极为广泛。经过朋友介绍,费尽九牛二虎力气,我终于拜入周老师的门下。为啥这么说呢,一入门,周老师给了一个下马威,一见面,就教了几个马步桩,说小伙子你先体会体会,啥时候感觉差不多了,咱们再开始。其实言外之意呢,就是你小子要是行就行,不行就凉快去。这套桩法是四平马步,要求四个小时零二十分钟,非常吃工夫。我当时真有些打退堂鼓,后来咬了咬牙,站了两个月时间,虽然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但是勉强过了关。当时有些不太理解老师的做法,周老师说:“想学拳的人很多,大多数缺乏毅力,他们根本就练不出来,何必给他们费劲。这个桩法就是试金石。”后来,我才知道,那几个马步桩是武当派的一门上乘内功,这第一关就这样过了。
周老师说我们的“松溪派”武功是从武当山上传下来的,到他为止是第十二代传人。至于中间怎么传的,我也说不清楚。周国远师父是家传武技,乃祖父周继兴前辈前传,周老前辈周继兴在咸丰年间就练武,说是从武当道士那里学来的。再往上推,就很难追溯了,周继兴前辈96岁去世,当时是在1928年左右,你想再往上追,史料太少了,他生活的年代可以说整个近代历史。武学的传承,我觉得真的只能推三至五代,再往远说,谁也说不清楚了。尤其是道家太极拳的养生功能特强,几乎每个太极高手都长寿,如周老师享年94岁,可称得上高寿了。因此几代人即意味着一两百年出去了,为啥呢,过去道家的前辈,一辈子都没几个弟子,都是功夫大成之时留下东西,然后悄然远去,这个跟我们俗家很容易几世同堂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些人认为,辈分越高武夫也就越好,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我武当太极拳的师伯,他的徒孙比我大六十余岁,难道我这样的小师叔功夫一定比师侄好么?肯定不是的了。传承这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是延续老师以前的说法,没有一点点的改动,至于中间的断代,将来只能看机缘来补充了。
黄宗羲先生所著的《王征南墓志铭》有一段介绍:“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张松溪传叶近泉,叶近泉五个弟子:孙继槎、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单思南传王征南,王征南传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黄百家传王宗岳等人。我们这一支就是从王宗岳下来的。这些都是故老相传的话,当然最主要还是武功的传承,不过本门内传承的 “五字诀”根史书上记载的完全一致,这完全可以证明我师爷的话是真实的。
人家搞历史的讲究文证,我们研究武术的亚,讲究的是拳证,东西打出来,是不是原来的东西,是有特殊的痕迹可以识别出来的。在武林界,冒认宗亲可不是一个好玩的事情,也许可以糊弄一下初学者,但是对于前辈高贤们,最好不要玩这种小聪明。根本就不太可能蒙混过关成功的,一个门派,除了传承的武学外,还有信物,切口等等,那个保密性是相当严格的。
我师爷周继兴是江西泰和县人,由于家境比较富裕,年轻时接触的武林界朋友甚多,并在当地颇有声名。周继兴老前辈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年(周师所讲是咸丰年间),与陕西临潼周乃斌老前辈共访武当,在武当研修了数年,后下山再访少林。周继兴老前辈一生都在不断的游历,从事武术的学习、探讨、研究,后来回江西泰和县定居,以其武技广授乡里。周家在泰和县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有很多的产业需要照顾,我师父父辈那一代人忙于家里的事情,就没有人练拳,我师傅是隔代学的家传武功。
武当太极拳原本十路一百零八式,拳法严紧,功法及训练方法有独到之处。后来随着学习逐渐深入,我发现传统武当太极拳与当今流行的太极拳的不同之处,充分体会到“拳不打功”之说。虽然周老师也教拳法,但不是十分注重拳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跟他分别之时,也是最后一次见他。他说:“不要在套路上下工夫,意义不大,功在拳外。” 拳法应该注重什么?一切应从实战和养生出发,针对训练方能有所成就。从老师这里,我接触到很多奇妙的功法,比如太极拳的粘连功,师父经常给表演一个指头搭在你的身上,你随便怎么动,他闭着眼睛都能告诉你。有一次,下着大雨,他带我在外面推手,外面泥泞一片,想站都站不稳,老师一搭手我就一个跟头,师父说,落地生根还有用吗?如果生不了根怎么办呢?
我师父70多岁的时候,尚能够双臂平伸,各挂一个成年人,其身体状态远远超越常人。当时我们练武时,师傅先教一套武当如意桩,,一套全部练下来大约四个小时。桩法达标后才开始习练太极拳,修炼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训练太极球,我师傅让人用生铁铸造几个太极球,球体中空,但重达六七十斤,随着功夫的进展,逐渐地往里面添加东西,增加重量。然后再进行推手,武当剑和太极拳的对练,逐步进行技击的训练。你问我师傅自己怎么练呀,告诉你吧,当年他老人家用的太极球是生铁铸成。
我的老师有两大爱好,一个是爱玩球(太极球),另外一个是爱写字,他的写字可不是为了写字而写。这是武当松溪派的一门奇技——字门拳法,把拳法的修为与书法的研究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以拳行字义,而以字助拳。松溪门内书法的修炼,就是内功训练方式的一种,书法练成的时候,内功就有相当的造诣。这套内功讲究人与空气,人与自然进行感性互动,做到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和修道的天人合一是有区别的,不是在一个层次上)。在此基础上继续训练,身与笔合,心与笔合,神与字合。前贤认为只有心神有效的融合,随感即兴的发挥,才能写出来一种自然、洒脱、富有飘逸而不失内涵的完美字体。书法与自我内在的修炼融为一体,自我静修后,精气神状态高度饱满,写出来的字苍劲雄浑有力。
师父曾给我留下一幅字,以做纪念,并且再三叮嘱,勿送他人。乍一看这幅字极为平淡,但静下心来,用心去观察,则又不平淡。有人看了这幅字,为它而啼哭,有人心态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因为它有内涵。有人问:内涵是什么?一个内行的人,看到一幅好的字画,不但可以欣赏字的优美,更能通过字看出写字之人当时的心态和功力,这称为以字看人,返观内照。真正的高手,可以通过一幅字画看出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态,他的性格,他的造诣,见字如见人。
[NextPage]
先天龙门 武道合一
后来,在游历的过程中,我又从华山派李道长那里学到了“龙门太极”的功夫。据说这套武功是从邱处机那里传下来的,此人字通密,号长春子,元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县)滨都里人。生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的农历正月十九日,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赴宁海州昆仑山烟霞洞学道。翌年九月,拜王重阳为师,与马丹阳、谭处端、赫大通、王玉阳、刘处玄、孙不二同称全真道北七真人。金大定九年(1169年)冬,邱处机入今陕西餯溪及龙门山潜修十三载,创立全真道龙门派,并一脉相承至今。
龙门太极把拳法当中的某一两个动作拆开,在训练上方法上略有改变,都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身体状况来达到祛病健身的作用,拳法名为太极十三式,也只有二十多个动作,外形非常简单,但是功效很大,直接改变人的身体状况。“城市人不生病5分钟养生功法”不完全是从“龙门太极”中演化中来的,“城市人不生病5分钟功法”是我针对城市的特点,综各家之长打造出来的。什么是城市的特点?比如说,城市的污染,生活节奏很快,压力大,没时间进行系统的锻炼等。我们就是根据这个特征,针对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同样的一个动作,从技击的角度应该如何训练,如何调节,使每一个变化都符合太极拳阴阳平衡的原理。这些都是李道长当年传授给我的,我很感谢他。
李道长向我传授玄门太极时,讲解了太极拳对练的方法。他把同一式用不同的劲力打出来,叫我去体会该怎么办。比如沉劲,你应该怎么化解和击打。同样一式,他用灵劲,你又应该怎么办。这种灵劲很难捉摸,由于水平有一定差距,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是让你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惊劲,弟子又应该这么办。过去有句话,“拳打一愣神”,当时真有一种感觉是被打愣了。老师对各种劲法如一演示出来,叫弟子去体会,去养成一定的本能反应和本能变化。这种方式使我受益终身。
先天太极拳,是我学习的另外一门道门武学,源自于道家无极门。师父也姓李,他是道门中真正的修炼高士。师父对我武学,道学的修炼影响是最大的,每次想到师父,心里就感觉一阵暖流。当年每次教我的时候,做几遍以后,师父就到一边去练自己的,真正的道家高士是不会跟你闲聊的,他们只看重实际的修炼。无极门少见于文献记载,历代传播的人数也很少,然其效果确实独领风骚,别具一格。这门拳法,没有固定的套路,更不是为了练拳而练拳,而是将拳法与丹法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的。拳法讲究一切顺于自然,从后天的训练来达到先天之本意,是武学修炼追求的大道之界,区区十三式,可以变化出成百上千个套路,十三式的综合演练,每一遍都不一样,都是随心所欲,随感而发,不是通过后天的大脑去考虑“我拳该怎么打”,而是纯属一种本能,是在一种忘我的条件下演练出来各种不同风格的拳法。同样的拳法,与内丹相互配套,通过丹功训练激发技击的潜能,都有不同的训练风格。
在我所学过的武功中,我对先天无极门研究的深一些,原因就是因为先天无极门有一套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在本门武学修炼中,始终把养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养炼密切结合,做到养中有炼、炼中有养;针对某些炼法对身体的潜在的负面影响,分别采用相应的内养之法,消除身体潜在隐患于无形之中;不仅如此,对那些由于炼功不当已造成的身体外在的或内在的损伤,也有相应妙法给予有效治疗。武谚讲:三分炼,七分养;由于本门武学修炼始终遵循这一科学原则,所以本门先辈在练就高超技艺的同时,无不是身体健康、得享高寿。
这些说出来,你也无法一下理解透彻了。无极门对内气的修炼非常重视,并形成了独特的炼气程序贯穿始终。讲炼气要经历三个不同层次:
首先是脏腑周天(脏腑混圆)的修炼,可通过站桩、盘架、静坐或行功并配合意念作用实现。此时炼就的“气”存在于皮肤肌肉层内、骨髓筋脉外,全身上下贯通,周身布满整体混圆之气。这种整体混圆气可以滋养全身筋肉,调节周身气血,从而达到健身目的。
第二个层次是修炼经络混圆。经络学说是有人在医疗、养生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而形成的,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道路,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的作用;经络内联脏腑,外联关节,使人体五脏六腑与筋骨皮肉联为有机整体。经络混圆之气可通过行功及静坐修炼,并讲究自然功成,不需外加意念诱导,这与世传气功靠意念导引疏道经络有所不同。炼成后,可体验到体内十二经脉对应于十二时辰运转不息,“如环无端,转相灌溉”,人体脏腑、各组织器官以及筋骨毛发皆能得到必要营养,使之维持在正常生理功能状态。经络混圆气已不同于第一层次的肮腑混圆之气,它可循经脉自主运行,也可受自己定向支配,这样当某一脏腑出现病变时,便可有针对性地导气至相应经脉,调节气血平衡。能炼至经络混圆的层次,可以说身体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其健康状态已非常人可比。
但这并不是上乘境界,还需进行第三层次即丹道混圆的修炼。只有此步修成才可真正达到气入骨髓,实现筋、骨、髓、肌、皮、肉合一的境界,丹道混圆以静坐为主要修炼形式,具体又分为聚丹、化丹、神丹三个步骤。聚丹炼至将全身气血所蕴含的能时凝聚于一点(丹田),并对其进行提炼,使之发生质的变化。然后将聚集的能量进一步浓缩,愈练愈小,直至化于无形状态,这一步即为化丹,此时产生的无形的物质便是丹道混圆气,这是一种高质量的“气”,与前两层次的混圆气有天壤之别。最后进入神丹阶段,将丹道之气注入骨髓、筋脉,使能量还于机体,从而由后天返先天,身体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自此阴阳谐和不违自然之道,百病不侵。
[NextPage]
参学百家 成一家言
当年我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还接触过很多的武林同道,其中有很多是有独到的造诣,也有非常传奇的故事,待我慢慢道来。
1.打过鬼子,斗过土匪的邓杰老师
认识邓师父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当时一直在练习陈氏老架,也拜访了一些陈照丕三十年代的早期弟子,很想见见陈发科初到北京时传的陈氏老架,正好巧遇邓杰老师,令我如愿。
邓老师他1932年从学陈发科前辈;三十年代中期又从学于河北国术馆,当时除了中央国术馆和山东国术馆,就数的着河北国术馆了。馆内可以说人才济济,东北军将领许兰州任馆长,而当年李鸿章的保镖高仙云前辈就任副馆长,高前辈所传的道家太极拳名为龙行太极,独具特色。邓老师讲呀,当年陈前辈才到北京,教的时候都是朴实无华,推手就一个大棚大捋,来回往复,因为北京城内的其他太极拳帅气亚,所以陈前辈后来也改了,入乡随俗嘛。不过这一改,再改回来可就没办法喽。他说你呀,有空看看三十年代陈子明的书,另外看看陈照丕的架子就明白一下啦,发科前辈当年留下的拳照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很多跟当代都不一样子的。邓师父还说,太极拳里还有一门太极长拳呀,听师父说起过很多次,但是呀早丢了,只有动作名称,东西没了,你将来呀要是见到,可是要好好掌握呀。子明前辈在书里面说得很清楚,太极分三步,慢练,快练,快慢相间。。。那个太极长拳呀,就是快练得功夫。
2.军中豪杰 易筋经传人魏清林先生
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邓老师的这一段话,可是又引起一个新的传奇故事呢。这个故事,就是从我的一个好友说起。我的一个哥们名叫魏清林,他所习的拳法包括西北当兵时所习通背拳、通背内功架、易筋经还有正反拳。我最初跟他也是不打不相识,喜欢人家的东西,所以慢慢就成了好朋友。为啥说他的东西特别呢,勇猛彪悍,有进无退。他跟人打赌,要是后退一步,就认对方为师。他那套拳法的打法,就是当年戚继光训练的一套,拳经三十二式,没有任何武功基础的人,只要身体素质足够,按照他的方法,只要半年时间就可以上擂台。随便拳经中的一式,没有任何多余的,学一式一式就能用,而且跟拳法配套的还有强劲的内功支撑,比如易筋经和通背内功架,通背内功架是一套内功训练的行功架,无论精神意识,气血鼓荡,舒筋开骨,包括肌肉皮毛都有一套训练方法,通过训练,自身的抗击力度和抗击打能力提高非常快。据他说,身体体能是技击的基本保障,没有身体素质的根本改变,就应付不了高密度大强度的打击。训练时,前面就是墙,撞过去也毫无损伤。人家的闭气功,随随便便几分钟都没问题。他的易筋经属于外经部分,短期内就能感觉到全身的膨胀,我得有些弟子训练后都很容易达到肌肤坚韧,全身抗打,任人撕拉拧拽的效果。我在其他的老师那里又分别学到了易筋经的内经部分和内养经部分,完善了易筋经的体系。
自从民国时期的著作和小说中都常常提到易筋经,当作无上绝学,比如平江不肖生的狭义英雄传,评书如三侠剑,白眉大侠中曾经多方涉及。其他更早可推到唐朝孙思邈的著作,明清时期紫凝道人,周述官也曾经分别著述论述。少林弟子王祖源曾写过内功图说,连一代大侠甘风池都有易筋经得传承。其中版本之多,涉及到的名人数量之重,可以说在几千年的武林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其中既有小说家的推动,也有千百年来笼罩的神秘面纱迟迟未能揭开的原因。国人心中有着浓厚的易筋经情节,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传承来说,虽然易筋经版本甚多,但实际上大部分是以易筋经的外经十二大劲或王祖源在易筋经的基础上结合了八段锦编排的养生易筋经为蓝本。古人常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套训练的东西,能够流传至今,足可以说明她的生命力了。开筋、开骨、易髓始终是传统武术修炼的课程,但是具体怎么定义,如何训练其实大部分人知之甚少。
开筋包含这两种含义,大至周身,小至关节的末梢,只要把周身上下的大筋及末梢部位都能够统一起来,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单纯的开筋是不能达到易筋、易骨、易髓的,但是为后续的训练打好基础。
易骨训练是把周身的关节一节一节的催开,这一步我们叫做开骨、润骨、透骨的过程,所说的开骨,习练者能够感到骨节的拉动响声,在此基础上,以气血润养于骨节,使其骨密度加大,弹性韧性加大,身体的机能会明显的改观。所说的透骨,周身的关节合为一体,它与气血之鼓荡相互融合,以周身的气血润养于周身的筋骨,它从技击的角度来讲,脊背的大弓贯透着各个关节,要想把劲力打透,首先自身的劲力要和协统一,各个关节力道要通透才能够使其骨力打出它真正的功效。至于易髓,它牵涉面很广,容后面另有专著论述。
当年魏先生跟我说,我这里还有一套太极拳长拳108式,这些和戚继光拳经32式渊源深刻,但是我并不太理解其内涵和奥义,你是研究太极的,这宝贝就给你了。说真的,得了那东西以后,真的是视如珍宝,有拳谱就好办了,后来我拿着这个图谱找到了师父,师父说孩子,这门拳我见过,有道友是练这个的,我给你讲讲。。。于是,我才算是真正得到了太极长拳的奥义。长拳也明快拳,那个长并不是说把架子拉长了就叫做长,拳谱里云,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长不是目的,为了狂风暴雨般的速度,必然需要筋骨的舒展,太极拳的舒筋功与之相配套的,同时速度有了,力度还不能减,每一式呢又符合太极拳的阴阳转换之理。虽然快,但不脱离太极拳的道理,时至今日,有一些“长拳”著作出版,但是否真正能达到前人的真意,这才是最关键的东西呀。
[NextPage]
太极药方的基本理念
看到这里,朋友们就要说了,一直在听你讲故事,如此多的好东西,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呢。其实呀,现在太极拳既有人说是包容万象,无所不能,又有人说就一体操,什么都不是,这样子都不对。有人说,太极拳好了,可以入道,那我们不禁要问了,怎么入?有人说,太极拳可以治病,那么我们就问,我给你几种病,你的太极拳能治吗?先哲说,千江有水千江月,虽然都说太极拳,但是各自说法看法迥然不同。总结我三十多年的历程,对于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我也逐渐形成了清晰的概念,逐步完善了太极拳的体系化,在此基础上继承并且整合了传统太极拳的内涵。我觉得一套完善的体系,应该涵盖健身,祛病,延年几方面的功能,关于太极拳详细的体系划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太极心语》一书,这次主要是跟大家探讨太极拳于养生的运用和发展。太极拳谱有云: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可见养生与技击并重,是前辈先贤们的宏愿亚。
说到太极拳根养生的关系呀,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的普及和繁荣,离不开养生效果的卓著,但是呀被人戏谑为老弱病残学习班,这个滋味可就不好受了。另外一个,针对于要求很具体的养生,太极拳又力所不逮,到底能治什么病,什么样的原理,都不甚了了。现在更多的是,糊涂医治糊涂病,一说身体不舒服,就让人是练太极,似乎是天下的良药,这样子是很危险的,目前因为练习不当而造成自我损伤的,已经不在少数,这个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的志向是把太极养生的元素,变成医生手中的药方,称为太极药方。其实养生并不需要特别久的时间,五分钟就能够解决大问题,但是关键的是在于对症。只要方向对了,五分钟就解决问题,但是如果采用的方法不对,就是每天一个小时都不够。比如一个人鼻炎,就是天天跑一个小时步,或者打一个小时拳都未必好用,但只要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每天锻炼五分钟,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显著的效果,养生不能缘木求鱼,贵在明理得当。太极拳的养生得当,效果是相当强的,轻轻巧巧的一个起式练好了就不得了,可以活气血等等。咱就说个简单的例子,口腔溃疡吧,轻的时候吃点药就消下去了,可是有的人重的时候,甚至都会很大的一个洞,如果配合太极呢,就从起式里找,配合意念的变化,把这个火引下去很快就好了。养生主要是针对人的体质来的,有的时候可能一根萝卜就能解决问题,但你吃了一根人参,可能就适得其反了,所以呀,但求补得对,不求补得贵。
后来我应邀写了“城市人不生病5分钟养生功法”,提出哪怕每天五分钟,只要对症下药,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最关键的就是要有针对性,这就是养生中的四两拨千斤呀。任何一种治病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有自己的长处,也因为这样才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医治方法。扁鹊见蔡桓公问中提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很多身体机能下降之类的,单纯用药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这是因为人的气血水平下降了,如同家里的电压不稳一样,才是就需要从内而外调理。据现代医学分析亚,现在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较多,要说病吧,没啥大问题,但自己又感觉不太舒服,比如鼻炎,轻的时候感觉不舒服,但又不至于动手术,这种烦恼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另外如心律不齐,轻的都不用服药,但确实身体能说健康,当您觉得无助和无奈,也许简单易行的太极药方也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有一次我在清华大学做里一次“太极古今谈”为题材的太极讲座,首次提出“三位一体”的治疗方式,其中包括药疗、食疗、气疗。药疗和食疗,是药物和饮食方面的调节;至于气疗,它是通过一种特定的锻炼方式来达到自我调节的作用。其中药疗食疗它都是外因来带动内因起变化,道家的养生手段主要是通过药疗、食疗、气疗使内因与外因同时产生作用,更好地达到去病健身的效果。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不管是药物,还是食品的补养,都是讲究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药补、食补、精补、气补、神补,来达到恢复脏腑的机能,延缓自身脏腑的衰老,从而达到延年益寿。通过道家的内功训练,来改造自我,从心境与本体进行一种质的改变,来达到提升生命力的目的。
所说的气疗决不是前一段时间所流行的一些神妙的气功,而是一些朴实无华的锻炼身体平衡,调节脏腑机能的方式方法,它不追求一些神妙的功能,更不追求那些虚无飘渺的东西,它追求的只是健康,一切要求都是从健康入手。也许有人会说,您的意思是不是打打太极就行了?但是呀,太极拳不是那么好打的,特别是调理身体的的时候,人命关天可马虎不得呀。
最怕的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关系到人身体健康的问题,都是大问题,绝对不能马虎对待。
太极拳养生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此入微,何谓太极药方,针对不同的病症和患者,细致到每个动作,意念,气血的调动,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样才能成得上担当医疗主力的作用,否则只能是敲敲边鼓,隔靴搔痒。如果做不到精确定位,那么只能是糊涂医治糊涂病,无法真正发挥出太极拳养生的威力来,同样一个单鞭,补肾阳是一种练法,补肾阴又是一个练法,疏肝理气又是一种练法,看似外形相似,但是内涵迥然不同。所以,这个太极药方固然是好,但并非等闲人可以开的。如果是简单的调理,自然讲究不用多,但如果是要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您可一定要慎重呢。我曾经用太极药方治疗过很多的病症,严重的有肾炎呀,眼底黄斑呀,心脏病等等,也曾用它来辅助手术后的康复,都起到很好的作用,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对症。
太极养生,首先应懂得阴阳平衡,辨证施治。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病万变方法也万变。不能简单的说某一套功法就能够保治百病,同样世上没有任何一个方剂可以包治百病,如果片面宣传和神话某方法,必然会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说怎么练治什么人的病,这样是比较客观的,因为每种病的病因不同,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的性质也是不一样的,有些慢性病,它不是单一某一个脏腑的问题,而各个脏腑都是一种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无非病情没有恶化,疏于观察罢了。病人的病情,都有不同的来源,看似症状相同,其实病理可能相差很大。不同的病人同样肺部不舒服,寒,热,湿等不同的体质,那么就需要再训练中进行关键细节的调整。肾病的人,按照虚症来分阴虚和阳虚,肾功能性的退化,湿热,湿寒,湿结,我认为不可能一套练法保治百病,这是目前所研究出来的太极拳的养生之理。拿脾胃来讲,有湿寒,有湿热,有寒热交错,因此治疗的方法是随人,随着病情来辨证施治的,不可能胃病都是一种治法,那不是糊涂医治糊涂病吗。古人云,大道阐于微,越是细节的地方,越是关键所在。
太极药方可不同于我们常规的运动处方,最大的不同,它是一套内外相互融合、外因与内因同时起作用的养生体系,因人、因病、因时,辨证施治。这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机械运动,不同的人,都可以有一套专属自己的、针对性极强的自我锻炼方法,同时再配合点穴、按摩、食疗等方面综合调理,从而达到却病强身的目的。体育锻炼虽然多,但大部分都是动为主,于许多病症的人并不适合。比如心房显颤的病人,让他们通过运动去康复是很困难的。但是太极养生学,就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制定出合理的方式,可以站着练,也可以躺着练。有时就一两个动作就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动作不在于多,关键在于里面的实质内容是否对证,是否切中实质。太极养生学,包括自我训练的方式,如静功,动功,行功等,也有针对病人得点穴,推拿按摩等方式,可以加快患者康复。
自然万物,都是讲究阴阳平衡的,其实治病也是如此,虎狼之药治得快,也往往损伤大呀,春风细雨连绵不断,却也能够滋润大地。太极药方源自于道家养生学,注重于一种自我修炼,更注重自身的大药。那么,把道家的养生学与现在的中医有效的结合起来,那将造福于社会,可以解决很多患者的病痛之苦。太极药方化繁杂为简约,但却给每个动作赋予不同的含义,更加针对性的解决患者的问题,且便于掌握,这也是我的一点心得,希望能够造福于人,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