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文摘 > 太极随想 > 新形势下太极拳推广和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正文)

新形势下太极拳推广和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9-02-24   中国太极拳网   吴永萍
核心提示:作者拳照   21世纪,太极拳成了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它的益智健身、修身养性和创建和谐的社会功能受到了大家的青睐。如何使太极...
  



作者拳照

                       
  21世纪,太极拳成了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它的益智健身、修身养性和创建和谐的社会功能受到了大家的青睐。如何使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得到更加健康地发展,本文试图就当前太极拳在新形势下推广和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以论述,以求同道和前辈的指教。

一、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主要功能转换中出现的问题

  太极拳诞生与冷兵器时代,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创编太极拳时,虽然在采集众家武术之长的基础上,吸纳了太极文化的精髓和儒家的中庸理念以及道家的养生、中医的经络学说等理论,使问世的这一拳种,比起当时的其它武术项目,更具有多元化的功能。但是,由于它的本质是武术,后几种理论和功能的融入,与技击功能相比,是从属关系,是为技击服务的,其终端目的为了提高拳术的攻击性。所以,技击功能是冷兵器时代太极拳的本质特征。但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在现代社会,和平、友谊与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的欲望增大,身心的愉悦和健康成了大家追求的重要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交往的空间拓宽,信息的获取手段日益增多,获取速度不断加快。太极拳的传播手段也有了根本的变化,太极拳主要的社会功能,也与时俱进,和过去有了很大不同。  

  本属于冷兵器时代从属地位的健身和修身养性功能,成了人们追求的最终目的。

  在十几年的国内外传播太极拳的实践中,我通过观察、接触和从提供的信息中了解,感到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概括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这几句话是:太极拳是连通世界友谊的桥梁,是打开人们健康之门的钥匙,是陶冶情操的上乘方法,是修身养性的灵丹妙药。这种过去只是在武术界流传和被武术家重视的项目,目前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了社会上众多人的追求。全世界一亿多人演练太极拳,这支庞大的队伍,正是这种变化带来的效果,也说明了太极拳这种应用功能的变化在世界各地的需求市场。

  太极拳的主要应用功能的变化,激活了太极拳健身的市场 ,利益的驱动,引发了太极拳在传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一是良莠并存的传拳者和太极拳单纯的商业化运作。

  一些对太极拳的精髓知之皮毛的人,看到了太极拳赚钱的市场,忍不住诱惑,过早地加入了太极拳传播者的行列。甚至有的原本不会太极拳,为了能尽快更多地赚钱,就填鸭式地学拳,才一知半解,就到一些地方教拳。那些出钱学习太极拳的人,想的是能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套路,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他们只追求对太极拳招式的掌握,忽略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的学习,有的原本就没有对太极拳文化内涵学习的欲望。这种心态,也迎合了那些急功近利的教拳者。这样一个教与学的循环过程,造成了太极拳文化内涵的丢失和畸形发展。我到过一些地方,觉得有的人把太极拳打的价值是面目全非。

  二是审视太极拳时的非文化视觉。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历经了三百余年的演变发展后,它已不是一项单纯意义上的体育运动。有人讲,二十一世纪,是人类自我保健的世纪。自我保健,是心态健康和身体健康的统一。实现这两个健康的有机统一,首选的当属太极拳运动。为什么要首选它?这是由于它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功能决定的。太极拳是文化拳,它是凝聚着东方文化智慧的结晶品,它融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为一体,主张内外兼修,养性和健身并举。

  不少人,缺乏太极拳文化底蕴的审视,忽视对太极拳修身养性的功能和武德修养的传授。往往培养出的是缺乏文化内涵的一介武夫。有的只是把太极拳当作一项单纯的体育(武术)运动,缺乏对拳理拳法的传授,教拳方法,雷同于一些健身操、健身舞的教学方法,以致造成社会上不少人对太极拳的误解。有些人不欣赏太极拳,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

  三是固守太极拳的传统观念,一味地以正宗的观念排斥太极拳功能多元化地发展。

  有的人,坚持用冷兵器时代的观点看待太极拳功能的作用,将能练就一身功夫,成为一个技击高手作为习练太极拳的终端目标。这些人,往往排斥太极拳多元化的发展模式,造成理念与现代社会需求的脱节,以至使太极拳变成只能作为“具有较高文物欣赏价值的”阳春白雪,在社会上“和者盖寡。

[NextPage]


二、正确认识太极拳社会功能的转换,处理好太极拳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作为太极拳的继承和传播者,如何认识这种功能位置的转换,适应这种转换,服务这种转换,引领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并且正确对待和解决太极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事关系太极拳在新形势下的继承与发展,是新形势下如何保护太极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问题。

  我认为,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发展和继承的关系

  近年来,太极拳出现了空前发展的大好形势。这些发展,给太极拳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前,太极拳的发展出现了四种形式:一种在理论上有所发展的传统套路。这些套路,较多地保留了各式太极拳的原生态的东西。第二种是根据竞赛需要改编的竞赛套路。这些套路比较讲究动作的规范性,注重外在的欣赏价值。第三种是以太极拳的动作为基础,改编的各种艺术套路。如2007年春晚的《行云流水》 等,第四种是为了方便学习,为初学者提供的简化套路。

  太极拳多元化形式的发展,迎合和满足了各类人群的需要。使太极拳园地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从理论上讲,一切事物都是要发展的,继承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又是更好的继承。但我认为,当前的问题是在发展中对太极拳原生态内容继承不足。国家将传统的陈式、杨式太极拳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说明了对此问题的关注。

  哪些属于太极拳原生态的东西?我认为是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技击功能部分的传统拳谱和套路,属拳法范畴。二是拳理,就是指导太极拳演练和运用的传统理论。这些理论,由技击理论和健身理论两部分组成。这些东西,是太极拳技击、养性、养生和健身的完美结合。

  现在流行的一些太极拳套路,由于过分地强调肢体动作的统一和它的观赏性,忽略了太极拳内在的东西,比如“意”和“气”的关系,经络的运行等。比如,陈鑫在《太极拳图说》中讲,“太极拳,缠法也”,经络学说在太极拳中的运用,是太极拳的精髓。可惜,这种原生态的东西正在萎缩。如何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保持太极拳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虽然冷兵器时代已结束,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已不是习练者最求的目的,我们不要求每个太极拳的习练者都成为武术家,但是从整体意义上讲,必须做好以下继承:

  一要继承套路演练中的攻防意识。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有人把太极拳的原始功能讲成是以益寿延年为第一目的,技击为末技。我不赞成这种说法,那是现代人用现代的观点对冷兵器时代太极拳功能强加的解释,它有悖于太极拳问世的初衷。传承太极拳文化,不应该买椟还珠,忽视它原生态的东西,将其本质的东西丢弃。

  进入现代社会后,大家演练太极拳,其目的虽已和冷兵器时代不同,即使纯粹为了健身,但了解和掌握太极拳传统套路的攻防含义,掌握其拳理拳法仍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

  太极拳的每招每式都有其积极的攻防含义,我们可以不追求让每个人(实际上也不可能)都练出传统太极拳那种寓劲于静缓之中,发劲与瞬间的那种速度和爆发力,但是必须将技击的攻防理念始终贯穿于太极拳的习练过程,用这种理念指导套路的练习。没有这种理念,不了解太极拳每个招式的攻防含义,那就成了随意性的肢体运动,太极拳所讲究的意念和筋络运行也就没有了,那么,也不可能收到真正意义上的健身效果。

  二要继承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习练太极拳,必须了解太极拳的性质,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和基本理论是那些。尤其要了解它的阴阳平衡、相互转换、中庸思想、入静清心、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等理论,欲要健身,先要养性,身心合一、内外兼修。不然,就消除不了浮躁的心理,进入不了太极的境界,追求身心健康只能是一句空谈。

  二是太极拳文化传授和技术传授的关系。

  现在有人传授太极拳,只局限于技术范畴的传授。产生这些的原因,正是前面所阐述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所造成的。

  授人两升,己备一斗。如教拳者本身缺乏对太极拳文化的掌握,就不可能有向学员的灌输。如果将太极拳当作一个高雅的文化(体育本属于文化的范畴)运动,那么,当前有的太极拳高手,即使是冠军,只是技术方面的定义,并不是太极拳文化角度的定义,所以,称他们为“太极拳技击高手”较为合适,如称为 “名师”甚至 “名家”,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有的太极拳的技击高手,实际上是太极拳文化素养方面的低能。由于他们缺少武德和修养,行为有悖太极拳文化,虽有一技之长,但受不到人们的拥戴。所以,懂得太极拳文化,具备太极拳文化的修养,是每个当代太极拳的传授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NextPage]


  为什么要强调太极拳文化的传授?

  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太极拳文化功能在本世纪得到了大家充分的挖掘和展示。它已成为东方传统文化和文明的一个符号。这种文化和文明,是人类创建和谐社会共同需要的东西。它不分民族、不分信仰、不受地域和种族的限制。它蕴含的阴阳互变、刚柔相济,随曲就伸,以柔克刚等丰富的“哲理”,对社会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即使在冷兵器时代,修身养性、宽厚大度、与人为善、锐而不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庸和谐等,也是太极拳的追求的最高目标。陈氏太极拳有门尊12严,即:端、公、仁、浩、忠、诚、敬、正、义、勇、信、德,讲的都是对做人的心态和处事原则的要求。

  武术的武字就是以“止”、“戈”两字组成,这说明中国武术的原始本意就是创造和谐。老一辈武术家王芗斋有句话:“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所需要,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当今,太极拳要利国利群,就要充分发挥它的文化功能。

  我们传播太极拳技术的同时,注重太极文化的传授,就是要让习练者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进行心性的陶冶。

  太极拳讲阴阳平衡,我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太极体,对一个人来讲,心态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同样也是阴阳互为的关系。心态的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在忧郁和沉闷的气氛中锻炼身体,效果肯定不好。在这方面,我又很多体会。

  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创办了一个安远太极拳培训中心。出于传播太极拳文化的角度,我不仅将它作为一个太极拳技术的培训基地,而是将它作为一个太极拳文化的大沙龙来操办。

  在这里,聚合着当地来自各行业的人士—其中许多是当地本行业的精英。大家不但在一起演练太极拳,更使人愉快的是精神上的享受。除平时的灌输外,我们每月进行一次的太极拳理论讲座和太极拳全优的交友与联欢活动。大家在一起学习和领略太极拳文化,交流平时用太极拳理论指导,处理各种事物和关系的方法和经验,引导大家如何对待人生和得失成败。大家说:在这里聚合,大家在一起相互倾吐着心中的喜怒哀乐,共享人生的收获,消化着心中的烦愁,化解着生活中的矛盾,充分体现着以太极拳为媒带来的人间关爱和欢乐。

  参加太极拳活动,不仅是一种健身活动,而且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很好方式。在我们的中心,太极文化的滋润,使一些学员的性格有了很好的转变,和善与和谐,造就了家庭的和睦。有个学员,以前不参加社会活动,闷在家里,心情烦躁,常发无名之火,家庭关系紧张。参加中心活动后,人与人之间的启发和交流,使她逐渐地心态平和,开朗豁达,大大改善了家庭关系。

  由于太极拳文化所产生的魅力,我们辅导“中心”里出现了不少母女、夫妻、姐妹、姐弟、同事、同学等亲情组合型学员。大家在太极拳辅导中心这个充满温馨、祥和的大家庭里,沐浴着春风、享受着快乐、营造着健康。现在,“中心”已成了广大拳友的精神寄托,大家把它称为拳友的“快乐之家”。中心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学员。学员们说:“中心”这个地方真好,没有是非之争,没有烦恼,在这里可以找到友情与欢乐。如果我们不把太极拳文化的传播作为重要内容,单纯地为教拳而教拳,肯定不会有那么大的凝聚力,也不会有那么好的效果。

  现在有人倡导建立《太极管理学说》和《太极拳养生学说》,这都是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引起重视的很有意义的事,我前面所讲的建立太极拳的研究基地,也可以将这些作为研究内容。

  只有在太极拳传播中处理好了传授太极拳文化和传授太极拳技术的关系,太极拳才能在新形势下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才能使这一代表人类文明与智慧、文化内涵丰富的高雅运动跳出传统体育的圈子,在社会的和谐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NextPage]


三是太极拳传授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

  在太极拳的传递过程中,一些现象,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问题。

  一是传统的师徒关系。

  按照古老的传统,在太极拳的师徒关系中,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从师者分为:学生、弟子、徒弟、入室弟子。老师授徒,是要进行严格的选拔和考验的,拜师时须跪下叩拜。那个时期,是太极拳相对封闭的时期。现在太极拳已经成了社会化的健身运动,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了挑战。试想,一个30多岁的拳师,教上一个属于父辈的太极拳执著老人,“终身为父” 的理论的持立是否有悖于伦理的。

  对待拜师时古老的叩拜礼仪,也要分人而宜。我提倡对自己年龄相当和长于自己的人称为“拳友”,以现代礼仪交往。这样,便于建立新型的师徒关系,更能赢得他们的尊重。

  二是关于“掌门人”的说法。

  这种说法,最早在过去的民间技术行和社团产生,它的产生,一是需要大家的推举,二是需要前任掌门人的指定。它产生的环境特点是 :意识的封建性、范围的局限性。所谓意识的封建性,就是它强调人们在本行当、本门派中的地位分别,强调掌门人的权威和行令的力度。所谓范围的局限性,就是一般设立掌门人的行当,其社会化的程度较低,有的甚至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这些特点,和当前太极拳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习练人群的社会化环境是极不相称的 。据我所知,在太极拳圈子内,原本过去就没有掌门人的说法。太极拳“掌门人”的说法,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才出现的。与太极拳传播的现实方式和形式相比,这种称谓的出现,是很不合时宜的,既不科学,也容易引起本门派代表人之间的矛盾。所以,现在一些地方的官方文稿和媒体,屡屡出现“掌门人”的说法,似有不妥。

  如何建立新型的太极拳师徒关系,正确对待“掌门人”的问题。一是需要有科学的态度,二是需要当事人有 “太极”的胸怀,总之,我认为,这是传播太极拳文化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太极拳保护和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太极拳和孔学一道,成了世界文化的佼佼者,大家在审视西方文明的同时,发现这些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文化似乎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祥和。所以,超出体育的范畴,太极拳成了人类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加强对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是有关部门和每个太极拳工作者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首先,应重视传统太极拳的发展,取消禁忌,鼓励民间传统太极拳的交流。

  有些人,对传统太极拳不屑一顾,将它打入另册,甚至出现不主张将传统太极拳作为民间太极拳交流比赛项目的荒唐事情。要摒弃这种观念,以广泛开展民间交流、媒体宣传等形式,为传统太极拳的发展提供空间,创造条件。太极拳和许多传统文化一样,其精髓在民间,其生命力的源泉也在民间,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近些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在这方面作了许多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太极拳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大对太极拳遗产保护者的保护和支持的力度。中国太极拳已风靡世界,靠的是各地太极拳传人的积极传播。没有他们,太极拳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财富。我们应该支持他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他们致力于太极拳的传播和研究,还可以让他们承担相关研究课题,对他们的贡献,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以奖励。

  其次,要尽快地建立太极拳的研究培训基地,更好地加强太极拳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当前,太极拳传播的市场混乱,一些所谓新、特、奇的观点和种类泛滥,对太极拳的发展起到误导作用。确立正确的理论导向,规范太极拳的发展市场,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所以,除了国家专门的行政机构外,还有必要在民间建立较有权威的太极拳研究机构。建议在太极拳发源地温县,建立传统太极拳的研究发展机构,由国家武术研究机构牵头,人员由有关专家、太极拳专业人员和民间拳师及太极拳研究者组成,专门从事太极拳的研究。之所以建议将此机构建立在温县,因为那里的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是众多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向往和聚合之地,太极拳的氛围浓厚,政府重视和支持此项工作。我到过国内外许多地方,一提陈家沟,它几乎是太极拳的代名词。每年,有许多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怀着朝圣的心理,到那里朝拜和进行太极拳交流。从传统心态上讲,那里流传的太极拳和对太极拳做出的解释,更具有权威性。各级政府要支持建立这样的机构,但不要包办代替,将它成为(当然也不可能成为)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机构。现在,不少地方成立技术性研究机构和出版技术性书籍,往往许多行政领导都争抢着在其中站上一个席位或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削弱了这个机构和这些成果在技术上的权威性。对一些地方出现的这些“官本位” 思想的产物,国外朋友尤其是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当好这个机构的后盾,提供支持和帮助,而不在技术层面上指手画脚,是有关政府必须借鉴的做法。这样的机构建立后,其主要任务是,以论坛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和研究太极拳的信息,研究有关对策;由国家武术研究院牵头,定期和不定期举办一定规模的太极拳文化传播与研究培训班,对社会上各流派太极拳的传承人进行培训,使太极拳得以规范和提高。

  由于本人从事太极拳研究的时间不是很长,某些方面的体会还很肤浅,以上观点,不对之处,请大家指正。

  ( 此文在2007年中国武术协会、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暨首届全国新农村农民太极拳健身大赛论文报告会上荣获二等奖。作者:吴永萍  江西省安远县第12届政协委员、太极拳辅导中心主任兼总教练)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article/455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