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家沟还有一种太极功夫叫“劈杆子”,也不知是“劈杆子”还是“批杆子”,总之老一辈人都是这样叫法。还有人把此运动叫做双人粘枪。我十几岁时曾经听到过,但关于这种功夫是怎样练习,能收到什么样的效果我不太清楚。后来经过对那些有功夫的前辈们多方讨教问询后才知道,这种特殊的太极拳功夫只有在陈家沟一带少数人家中秘传秘练,它也是陈式太极推手功夫的一种延伸,是练习太极“听劲”的一种辅助方法。
小时候只是听我爷爷说,他年轻时也曾经练过这种功夫,但没练多久也抗日战争就爆发了,兵荒马乱中,只得跟着老人们出去逃荒,从此这功夫到老也没有再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又在村中一些老辈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这一消息,并在我多年的太极拳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摸索、体会到了这种“劈杆子”的练习方法。
我认为“劈杆子”从外形上看只是两个人各拿一根白腊杆,搭在一起绞来绞去,实际上这种运动与太极推手相似,也就是当自己把太极拳练到“四体透空,周身一家,洗髓化骨,气敛神收”后,身上已有了灵劲、有了太极内功后才可以学习“劈杆子”这一特殊功夫。这种功法实际上和太极推手一样,也是两人对练,两个人各用一根白蜡杆互相缠绕,在相互缠绕中,两个人的意气形还要相互融为一体,并在“不丢不顶”中“舍己从人”,当“得机得势”时,或用粘黏劲向对方刺去,或用引劲把对方“带”到自己身边来。在两人的互相缠绕中,你要把手里光秃秃的白蜡杆想象成一个“锯子”或一把“锉刀”,久而久之这种“锯”和“锉”的太极内功在不知不觉中体现在物体和自己的胳膊上,渐至由皮毛入于骨里。
这个“劈杆子”是两个人的一种对练运动,在运动中还要用物体去感应他,而他又在用物体去感应着你,两个人在相互感应中务必要把自己的情意和内劲都要集中到两根白蜡杆的交点上,并在两根白蜡杆的相交之处假设有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像一个无形的钉子钉在对方的白蜡杆内,这个切入点并在运动中又是随着对方的变化而不断地做着前进后退的滚动运动。经过一定时间太极内功的练习后,不但自己的推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又把太极粘枪技术也练了出来,同时还能用物体挨着对方就能体会到对方的劲路变化和心理活动来。也就是用一根棍练出了太极“听劲”,在应用中你只要用一只手握住棍子的这一头,就能体会到棍子的那一头力量的细微变化,从物体中“听”到对方来力大小和运动方向,这种功夫以前就叫做以物传情,就是“劈杆子”,且还是不传的秘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