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从中国武术里演化发展出来的一门高深的技术,属中国武功里的上乘武功。之所以说太极拳是上乘武功,就因为它能“用意不用力”,从而实现“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这显然就是很神奇的效果。这就是说,作为一种击技方法,它已超越了一般击技用力的局限,或者说超越了常规人体力量的局限。太极拳之所以能够超出常规人体力量的局限,其全部秘诀就在于“用意不用力”。所以研究太极拳,首先就得研究它是怎样“用意”的。
意识活动是人的所有活动中最自由、最活跃的。可以说自由性和活跃性是意识的本性。它导致了人类无数的思想成果,也由此引发了许多心理疾病。对此大概可以做一个缺乏统计数据但属于生活常识内的判断,即人类意识活动所引发的心理疾病要比它所导致的思想成果在数量上要大得多。意识于人,不是好坏掺半,而是大多时候让人心烦。
对意识活动的自由性和活跃性这一人类本性的自我控制,是太极拳“用意”的下手功夫。但太极拳的“思想控制”并不要求什么都不想。脑袋里一片空白,那是佛家所追求的“空”。太极拳要求的是“守一”,让那个自由惯了,活跃惯了的脑袋只想一个东西,也就是俗话说的“一心一意”。
这时我们可以体察到,儒家所讲的“用意”,实际上是“不用意”的意思。太极拳通常是通过“意守丹田”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丹田在哪里?有人说得挺严格,说是脐下三寸的气海穴,有的书上把丹田象标明穴位那样准确地画出来。而实际上太极拳讲丹田,并不是象针灸学那样,为了让一根细细的钢针插到人体内部,因而穴位必须十分准确。它只是为了要在身体上找一个地方来放意识,所以完全不必拘泥于某一穴位。大体上说,太极拳所说的丹田,就是人体的小腹内部。把意识放在小腹内部,就做到了太极拳所要求的意守丹田。
太极拳为什么要求意守丹田呢?就是为了一个“静”字。人的意识活跃惯了,胡思乱想,心里乱哄哄的。中国人常说“心猿意马”,这一成语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意识的活跃性。让意识去守住一个地方,不让它自由,这时马也不跑了,猿也不跳了,心也就静了。
心静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使身体放松。通过意守丹田而进入思想入静,身体放松的状态,这就达到太极拳“用意”的基本要求了。
要明白身体入静放松的状态对太极拳的重要性,就得从武术的基本特征说起。严格说,一般武术也不是不用“意”,但主要是用力,以力取胜。意只是给力指出一个目的,让力不至于乱用。
所谓空手搏击,无非是拳来脚去。在搏斗中本能地挥动拳头,这是乱打,是用气,说不上意。经过一定的击技训练后,知道了拳脚的不同用法,即所谓招式,这就是武术了。这时就有意的作用在里面了。
比如说,一个平冲拳击对方的胸部。这“击胸部”就是平冲拳的意义。打出这个平冲拳时就应该带上它的意。但在做这个平冲拳时,仅有意还不行,如果不带上力,只等于是给对方拍拍灰,达不到击技的目的。所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力是主要的,意只是给力指出一个方向。
这种方法太极拳认为并不算高明。王宗岳《太极拳论》里说:“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先天自然之能。”这就是说,按照常规习武,撇开具体的招式不讲,其基本原则就是通过对手脚身的力量和力度的有规律的训练后,使出击力增大,反映能力增强,从而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而这种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的击技原则,在太极拳里却被认为只是对先天自然能力的运用,还没有达到文明的高度。
太极拳从相反的角度来探索击技。它首先对常规武术的“意”进行裁剪,裁去了武术动作中原来带有的“意”。只讲“意守丹田”,把意全部集中到小腹部,不去想那一拳一脚的意义。这时的武术自然成了内家拳,从而产生了内家拳的一套规则。
再以前面所说的平冲拳为例。假如平冲拳没有了“击对方胸部”这一意义,做这一动作时就只是表示把手向前伸出,就丧失了打的意义。如果所有打人的动作都丧失了打人的意义,必然导致一个更高的击技原则:“后发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