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文摘 > 太极茶社 > 太极拳与孔子/ 内劲与气沉丹田(正文)

太极拳与孔子/ 内劲与气沉丹田

2012-03-01
核心提示:  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在传统叫法里叫“懂劲”阶段。王宗岳《太极拳论》里把太极拳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为“著熟”,二为“懂劲”...
  
  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在传统叫法里叫“懂劲”阶段。王宗岳《太极拳论》里把太极拳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为“著熟”,二为“懂劲”,三为“神明”。王氏所说的“著熟”,从内讲,就是此文所论的“意守丹田”。因为本文是从意气的角度来论太极拳,重的是内,所以用“意守丹田”来命名其初级阶段。“著熟”一说重的是外形。

  何谓“著熟”?过去太极拳架子没有规范过,一师一个架,对于各拳式的解法,更是见仁见智,五花八门。实际上“著熟”是很难有一个客观标准的。王氏之所以用“著熟”来命名太极拳的初级阶段,我猜想主要是强调当时学艺的一个重要原则:尊师。

  过去由于资讯条件的限制,既没有研究资料、练功心得可读,也无录像带可看。要学真功夫,就得要找到好师傅。功夫的传递主要靠动作,而不是靠资讯。这是中国武功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延续的一个基本特征。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做,循规蹈矩,把老师教的动作、套路都做得十分熟练。在这一熟练的过程中,自然也就获得了入静、放松等初级阶段所需要的基本功。

  “懂劲”应该说是学太极拳的高级阶段,练太极拳的中级阶段。后面的所谓“神明”,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练中悟出来的,因此很难把它独立为一个太极拳的阶段。“神明”既没法教,也学不到,只能是在“懂劲”以后明理,从而越练越神,一旦运用,能随心所欲,出神入化。

     由“著熟”到“懂劲”,从内讲,就是由“意守丹田”到“气沉丹田”。这是太极拳中的重要转换关节。它实现了由外到内的,由无力到有劲的转换,从而达到了修身的目的。

     如何实现由外到内的转换呢?前面说过,太极拳的初级阶段通过入静放松,把身体原有的僵劲都给丢掉。身体一无所有了。这时就需要找到一种新的东西来代替所丢掉的东西,也就是说要给身体注入一种新的力量。太极拳所找到的这种新的力量就叫做“内劲”。

  获得力量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根据力学的原理锻炼肌腱,身体能长出一个个表示力量的肉疙瘩,可见是很有效的;而根据儒家心学的道理用意不无力,也能使身体充满力量,而且也是很有效的。但内劲这东西不像肌肉疙瘩那样表现在外面,是看不见的。要获得内劲,就需要有点悟性,所以太极拳里把寻求内劲的过程叫做“懂劲”。

  许多练太极拳的人对“懂劲”二字多有误解。他们把“懂劲”简单理解成懂别人的劲,就在推手里去求。练习推手在太极拳中固然很重要,不练习推手就把握不住别人的劲路。但推手本身并不能产生内劲,相反,无明师指导的推手,通常只能产生硬力。也就是说“副作用”很大。

  由于推手是一种对抗性练习,它可以作为一种对自己功夫的检验方法,但不可以作为把太极拳带入高级阶段的方法。太极拳从初级到高级的飞跃是由悟性而生。懂劲讲的是懂自己的劲。这道理就像做人一样,懂自己总是比懂别人难。所谓“懂劲”阶段是指自己的内劲产生和增强的过程。
 
  内劲是什么?简单说,内劲是在入静放松的条件下,周身协调运动所产生的一种人身能量。

  注意,不能说一切身体的协调运动都能产生内劲。舞蹈为了舞姿的优美,也要求周身协调的动作,但它并不产生内劲。这里的区别主要是“用意”的不同。

     内劲从哪里来,它是如何用意的?关于这个问题,说的最明白的要算武当山所传的张三丰《太极拳论》。其论认为: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的前辈,如顾留馨先生,对武当山所传张三丰《太极拳论》的真伪存疑。以张三丰命名的《太极拳论》是否明代道士张三丰所著,这是个考据学问题,这里姑且不论。但张文因为点出了以下太极拳的四个重要原则,因而不失其为太极拳经典的价值。

(一)“用意不用力”的原则;
(二)势势相承,连绵不断的运动原则;
(三)内劲的产生原则;
(四)内劲的劲别。

  欲手上有劲手上求,腿上有劲腿上求,这是力学的办法。而内劲获得的方法则完全相反:欲手上有劲从腿下求,一点有劲全身求。张三丰《太极拳论》道出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一练习内劲的方法,具体说就是:首先放一个特定的“意”,认准从脚到腿到腰,最后到手的这一内劲运行路线,然后以这个意所包含的理去做太极拳圆弧运动练习。经过长期的练习后,内劲逐渐在体内形成,所谓“运柔成刚”。由此获得的劲力,由于有一个把全身连贯起来的意在做指导,其特征就是个“整”字。

  内劲是一种人体内强大的能量,也叫太极刚劲。有的太极拳家说太极刚劲无坚不摧,故而称之为“神力”。无坚不摧大概有些夸大,但当刚劲骤发时,所产生的能量有确让人瞠目。

  内劲在体内产生以后,人体力量实现了由外到内的转换。这时,太极拳的豆腐架子就变成了外柔内刚的架子,就能够实现“后发制人”了。

  内劲在太极拳里是通过特定的形式发放出来的。关于这些形式,张三丰《太极拳论》里提出“堋履挤按,采冽肘靠”的八门劲别,陈式太极拳却发展了“缠丝劲”的理论。

  “堋履挤按,采冽肘靠”是八个不同拳式的名称。这些不同的拳式之所以能够构成太极拳的八门劲别,主要是因为通过这些拳式的练习,使人体构成一种以自己为中心,把内劲向周围的四个正方和四个斜角发放的能力,从而形成一八卦阵。因此,只要明白了太极拳内劲发放具有以自己为中心,向八方发放的特征,就等于掌握了八门劲别的本质。至于具体的拳式如何,则可以任其在太极拳的发展中不断创新。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article/11227.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