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人都会讲正气。可是,正气不是讲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讲出来的是话,只可挂在嘴上。修出来的是功,可让人终身受用。
过长时期的苦练,正气在体内终于形成了。这时的正气,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修炼出来的,于人体而言是全新的东西,来了以后全身就充满力量,使人成为新人。
既然通过太极功夫修出的正气能提高人的质量,人们何许会问:这一宝贝究竟从何而来?
太极功夫有个特点,它不去翻爬滚打,而要重心沉著,稳稳地站在地上,如同脚下生根。其实这正是正气的特点:正气不倒。正气从脚领到头顶,把人竖在地上,主宰身体的平衡,最终在圆弧线运动中发出不可抗拒的太极刚劲。
为什么太极刚劲一定要由脚到腿到腰最后到手,从下向上,节节引导出来的?这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会提这样问题的人,一定会去注意人们脚下那块大地,似乎它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
一点不错,太极刚劲的确来自大地。这个天大的秘密最早是孔子发现的。他在研究地道时,发现了地道可以“至柔而动也刚”。
有其理必有其事。自从孔子奠定了至柔而动刚之理后,太极拳在中国的出现就已经成为必然。或迟或早,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太极拳都必然出现。至于究竟是应在道士张三丰身上,还是应在武举陈王庭身上,或者其它人身上,已经不重要了,理已经在前了。这就象建大厦,设计出来以后,大厦就定了型,无论包给哪一个公司去建,都不会变样了。
张三丰、陈王庭也不必去贪孔子之功为已有。说孔子是太极拳理的发明者,名至实归。首先, “太极”一辞就是孔子的用语;其次,“至柔而动刚”的太极拳理为孔子所发明;再者,孔子的中庸之道,正是太极拳之道。至宋代程朱以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就成了孔子中庸之道的经典解释,而太极拳一字不差地把中庸之道演成了拳法。孔子之道,大中至正,天下无敌,这正是太极拳的神明之处。
另外,我们从太极拳在对“气”的应用上,也可以看出儒家与佛道的不同。佛道论气,要求以意导气,气随意走,意到气到。要做到气随意行,打通经络,就需要专门做以意导气的练习。这种以意导气的功夫,就叫“气功”。这门功夫并不容易修炼。人的意念要真正自由支配人体内气(人体能量),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要真能做到,那真是神仙。小儒不知这种人是否真的存在,抑或只是理论上的说法。小儒所见,经常是意走气不走,气走意不走。练过大小周天功的人,大多有这样的体验。练过二三十年,不见一人说他能意到气到,打枪似的用意(意的速度自然比子弹的速度快)。
还好,太极拳不是“气功”。因为太极拳在用“气”上走的是儒家的路子。儒家并不喜欢用一些稀奇古怪的意来导气,一屁股坐下来就胡思乱想一通。儒家追求的是“气以直养而无害”。如果把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理解为以意导气,那就糟了。这会误导学人的联想力,以为练太极拳可以像练气功那样用意催着气跑。试想,在练太极拳时,专注于用意催着气跑,从足到手,转来转去,那得累死人,达不到太极拳内静的要求。所以著名太极拳家武禹襄说: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太极拳里还有主静主敬的心法意法,这是太极拳长功夫的法门。这种心法意法也是从宋明理学那里照搬而来,从而构成了太极秘诀。不同的心意能产生不同的结果。“静”主养。这种心法可以帮助身心获得平衡。“敬”主得。这种心法可以使身体获得正气。这在日常生活也能够得到印证。一个学生以尊敬的心情对待老师,尽管嘴上都没说,老师总是愿意尽自己所能把这一学生教好。这种心法对敌同样有效。以敌相对,敬其三分,不欲治其死而后快,这是战胜敌人的秘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