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杂志201 1年第4期刊登方艇先生《小说陈式太极拳的“泛臀”》一文,笔者读后提问:泛臀是否有利于内气上行命门,布于脊背?在第9期《名家信箱》上得到了答复。第11期刊出郭宝洪先生的力作《我对陈式太极拳泛臀的认识》,如获至宝,一口气读了两遍。其要点是:“练拳时在塌腰、合腹、开胯、圆裆的配合下,臀部向左、右和后微泛,有利于中气贯于脊中,有利于腰劲、裆劲、腿劲诸力的运用。”颇合下怀。
郭先生又具体地说:“所谓泛臀就是指在这种(指行拳)虚实变化中松胯转腰所产生的腰臀的细微动作变化……如我们在练习。‘单鞭’拳式,最后一动时,是重心由右向左移,成左实右虚,定势时腰微向右转回正面,松左腰胯成窝形,臀向左挤坐,这就叫泛臀……松左泛右,松右泛左,是转腰、沉胯、坐臀的综合体现。…一泛臀使双胯始终放松成窝形,让丹田之气降于涌泉,运于全身。”这里又谈到了内气的运转,只是没有提呼吸的配合。
方艇先生的文章说:“松胯是泛臀的重要前提,胯未松,自然泛臀就无从说起。”“所谓泛臀,其实就是在敛臀的状态下使相顶的胯部完全松开使其转化为泛臀状态。”“陈式太极拳运动过程中的泛臀实施就是以腰旋转带动,左旋则左臀上抽,右臀下沉,右旋则右臀上抽,左臀下沉,臀部走横下弧8字,其实就是重心转换时劲走锅底(裆走下弧)形。……其运动形式有助于丹田斜向潜转。”
以上两位先生,都是三十年以上专功陈式太极拳的行家里手,具有真知灼见。从他们对“泛臀”的描述与体会来看,既有形体上的动作,也有内气的运动。泛臀是复杂的拳势运动中多方牵连的重要一环,又是伴随虚实变化贯穿在整个套路中和“沉肩垂肘”同样重要的拳术要领。在此基础上笔者说一点个人的体验。
泛臀的“泛”字是用得很巧妙的,因为它的含意有实又有虚。泛是泛滥的意思,感觉就好像洪水泛滥似的向外泛动,不过泛臀这种泛动是很小的,是一种所谓的“微泛”,不像洪水那样凶猛。根据这一体验,笔者以为,说穿了,泛臀其实就是一种巧妙的放松,是一种松动。由于下肢在行拳过程中,按照虚实变化的规则,两腿要轮流承担身体的重量,虚腿变实必然要用力,不用力就站不住。然而一用力就会引起腰胯腿各关节肌肉的紧张,松腰松胯一般比较重视,松臀则被忽视,这样就会阻碍气血的畅通和拳架的失调而不稳。名家冯志强说:“只有一松,气才能通。”所以在行拳中两腿虚实变换时,特意用心放松这骨节眼上的紧张状态,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关系到整体气血的协调。如何具体操作,试以杨式太极拳的倒拳肱(倒辇猴)为例。当左腿支撑,右腿提起向后退到位着地,呼气,体重逐渐落到右腿,右腿正要吃紧时,继续呼气,用心意放松右臀底部,右臀底部有向后向右泛出的感觉,接着有内气沉入脚底的感觉,整体很充实。必须强调的是呼吸的配合,没有呼气就没有外泛的感觉。再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杨式的云手,不具体赘述。
由于人体骨盆的结构是相当稳定的,身体的转动是脊柱和髋关节的活动,凸臀和敛臀实际上是腰椎关节的活动,前人的有些说法恐十白主要是属于主观感受的表白,或者是一种“得气”感,所以把泛臀说得有点玄。
如果笔者上述“放松”的见解有一点道理,则不但可以消除对泛臀争论不休的迷雾,也可以在各式太极拳中抓一抓这个气贯下肢的节点,有利于“脚下生根”,使太极拳起到更好的健身效益。
门外人,乱弹琴,还望郭、方二先生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