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文摘 > 太极茶社 > 水与太极拳(正文)

水与太极拳

2012-02-18
核心提示:  太极拳是充满着道家哲理的武术,它不仅以技击实用和健身强体的价值吸引着无数习练者,又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引起了人们对它...
  
 
  太极拳是充满着道家哲理的武术,它不仅以技击实用和健身强体的价值吸引着无数习练者,又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引起了人们对它的拳理拳法进行不断的探讨。
         
  太极拳自产生以来,始终把老子哲学中的“柔弱似水,以柔克刚”思想奉为经典。淮河流域是道家思想的发祥地,“太极”一说也出自《庄子》。蚌埠境内的古涂山氏国又是传说古代大禹导淮的故乡。本文试以大禹疏导百川的治水方略,对作为“水性拳”的太极拳拳理进一步加以阐释。
 

  (一)

  大禹治水开创了华夏业绩,同时包括了宝贵的治水经验。公元前2700年至2000年间,是自尧而至舜、禹进行治水的时代。史迹记载了那个时代曾动员了全国的力量,以鲸及其儿子禹为代表的一批治水人物,经过了近一个世纪前赴后继的全民族奋斗,终于由禹治理成功,地平天成,九州攸同。从此,禹铸九鼎,天下太平,功泽万世,华夏称之帝禹功最大。

  今天我们所讲的大禹治水的方略,实际上是鲧禹父子两代治水共同形成的。据《山海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鲸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正是在其父鲸以堵的方法治水失败后,受命于洪水四溢的危难之中,前赴后继,开始治理水患的。

  大禹治水方略其主导思想是“疏川导滞”,被誉为千年来不可更改的治水原则,它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因势利导。根据“水无有不下”的朴素认识,确立了以疏导为主的治水的方略。“当斯之时,四读未通,洪水为害,禹及决江疏河,通之四读,致之海,大小相受,百川顺流,各归其所。然后人民得去高险,处平土。”从而使得“水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这是禹鉴于他父亲鲸用湮塞即防堵的方法的失败,而改用了疏导的方法。同时也是禹随着当时华夏对四周夷族征服,中原地理视野不断扩大而对水的规律加深认识的结果。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谚语流传在民间已相当古老了。以土掩水在一段时间内,人民还认为是治水的妙法,它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生活在小片土地上各自为政的氏族公社的人们,遇见像洪水这样的大灾难,无计可施,只有出此下策的真实情况。甚而幻想中的英雄人物如鲧、禹者所特的治水宝物也只能是能够生长不已,堆积加多的息石息壤,除此之外,似乎便想不出更好的治水方法了。
 
  疏导——这个聪明而有效的治水方法被发现,恐怕是当历史的车轮已经进人了阶级社会。
          
  有了国家的组织,合诸小部族而为大国族,人门的地域视野扩展了,一方面知道水流东注,归于大海这个真理,另一方面也确实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疏导河川使归于大海。因此,才发现所谓“应龙”的神龙,让大禹拿它的尾巴划地,在前面开路。“应龙”尾巴指引的地方,禹开凿的河川也就跟随它走。故《楚辞·天问》于“洪泉极深,何以填之”的问语之下,又有“应尼何划,河海何历”的一问。大禹治水这个产生于文化发展低阶段的治水神话,除了“应龙”之外,只有让息石息壤在治水中显示其重要的作用了。

 
  (二)

  春秋战国时代以后,人们对大禹治水的经验作了较科学的总结。
          
  孟子在反驳白圭。以邻国为壑”的主张时,明确说明了禹是顺乎水的本性而行:“禹治水,水之道也,故禹以四海为壑。”
 
  到了汉代则更明确把禹治水方略概括为“禹之决读也,因水以为师。”“以水为师”就是善于根据水流动的规律,因势利导。这个朴素的唯物思想,对古代哲学思想以及各家学术流派都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

  产生于淮河流域的道家思想,是与水密不可分的。其经典《道德经》中因水而论,多处可见。在以冷兵器作战的军旅武术时代,孙子也曾把用兵比作水。他说:“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困地而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值得提出的是,明清之际出现的太极拳,其思想渊源则是深深植根于道家思想之中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在领悟太极拳理时,不能不把对水性的认识作为掌握太极拳理真谛的关键。正因为如此,才能使我们能够通过追溯大禹治水方略,来启发当代人对太极拳理的深层认识。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水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哲学思想的高度。
 
  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至柔至弱,善利万物而不争。历来的太极拳理论都把这个论断奉为正宗的拳经,并作了许多的论述。
        
  有的把太极拳形容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有逆来顺受之法,致柔之术,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等等。
        
  有不少太极拳家是这样描绘自己练太极拳的情景:初期练太极拳是如站在水至颈深,姿势变换要慢匀,是不会游泳者的游泳;中期练太极拳如浮水中身是空,长江大河浮游中,已会游泳;晚期大成之时,练拳身体如在水上行,如履薄冰。
 
  诸如此类的体会很多,在练拳时的主要讲意境似水,好像是在水中运动。可见水的意境在太极拳练研中是非常重要的。
 
  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也有许多把打拳比作水的言论,如:“其以柔进,如水之波旋转。”又称水并非纯柔和柔弱,还把洪水与猛兽相提并论。总之,都把太极拳的精义视为五行中水的柔性。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article/1110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