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历史经典 >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打手歌》探释(11)(正文)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打手歌》探释(11)

2011-08-31   魏坤梁
核心提示:(五)正确理解“沾连粘随”由上述可知,太极拳“沾连粘随”之“沾”、“连”、“粘”、“随”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行为的概括。...
  

(五)正确理解“沾连粘随”

 

由上述可知,太极拳“沾连粘随”之“沾”、“连”、“粘”、“随”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行为的概括。这个行为就是“不丢不顶”地凭借“任他巨力来打我”、以“牵动四两拨千斤”实现“引进落空”的“上下相随”。“上下相随”就是“沾连粘随”。因此,“沾”、“连”、“粘”、“随” 是相互不能分开的,是同时存在的。正如 李雅轩先生在1954年一文中所说:“粘又是走的必备,走又是粘的必备。”因此,说太极拳有专门单独的“沾法”、“粘法”、“随法”,那是错误的,而有人将“沾”、“连”、“粘”和“随”说成是太极拳分先后次序的技法,那也是错误的。打个比方,一只面盆,从上向下看是一个圆形,侧面看是一个梯形,从下向上看是两个同心圆,从下向上斜看是个椭圆形,因此不能说这只面盆是分为圆形的、梯形的、两个同心圆形的和椭圆形的;也不能说这只面盆先是圆形的,再而是梯形的,继而是两个同心圆形的,最后是椭圆形的。太极拳之“沾”、“连”、“粘”、“随”也是这样的关系。

 

必须注意的是:现代太极拳界虽然几乎凡名家都讲“沾连粘随”,其实不少名家没有正确理解“沾连粘随”就是《打手歌》所说的“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的“上下相随”。也没有将“沾连粘随”理解为是不用力的被动技法,而是将“沾连粘随”理解为是主动用力的技法。

 

在《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古拳谱中,“沾连粘随”还没有出现,但这些拳谱中的“随屈就伸”和“粘走”等其实就是“沾连粘随”。虽然太极拳可以说除了“发劲”就是“沾连粘随”。然而太极拳古歌诀有过半篇幅的文字都是对“沾连粘随”不同角度的具体阐述,其中所谓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则全篇都是对“沾粘连随”的阐述;《杨氏老谱》也有对“沾连粘随”的多篇论述。可见古代太极拳先人对“沾粘连随”的重视。“沾粘连随”与古拳谱中的“随屈就伸”和“粘走”等相比之下,表述更言简意赅而全面。因此,“沾连粘随”是民国之后所有太极拳著作中引用频率非常高的太极拳传承者的经典成语。显然,“沾连粘随”是太极拳经常性根本性的唯一有别于其他所有武术的特性。因此,练太极拳如果离开了“沾连粘随”也就是离开了太极拳。自称为“太极拳”而无“沾连粘随”那就不可能是太极拳。而口口声声所说的“沾连粘随”如果有表现为手臂主动的成分,那么,这样的“沾连粘随”是对于太极拳“沾连粘随”的偷梁换柱,根本不是太极拳的“沾连粘随”,同样不可能是太极拳。

 

(六)“不丢顶”是有特定含义的术语

 

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指出“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更须切实研究,细细琢磨,长进当很快。否则拳意不来,白费功夫”。这是因为“不丢顶”是从又一角度对“沾连粘随”的说明,也是在《打手歌》中首次出现的、在《打手歌》问世之后所有太极拳著作引用频率十分高的一句经典成语,而这所谓的“丢”和“顶”也都是有特定含义的术语,是既包含着普通的“丢”和“顶”的词义,但又不能完全用普通的“丢”和“顶”的词义来理解与解释的。因为按照普通的词义,凡是双方的接触不存在了那就是“丢”,凡是有两力的对抗那就是“顶”。然而,太极拳在某些情况下发生这样的现象是不能认为“丢”和“顶”的。

 

比如有人在四正推手由“按”变“挤”时,一手是由对方的肘附近脱开直接移到自己的另一手臂内侧的;而由“挤”变“掤”时,按于自己另一手臂内侧的手臂也是与自己和对方的手臂都完全脱开直接移到对方一手的肘附近的,这些与原来接触脱开的现象就是“丢”。而在某些情况下,一方有了发劲攻击的机会,在不存在牵制和控制对方的需要、对方已经无法阻拦的瞬间,两手都脱开与对方原来的接触处而迅速移到对方新的部位。按照“丢”的普通意思这时就是发生“丢”了,然而对于太极拳而言这不属于“丢”的。因为不脱开接触的“不丢”是“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的需要,当不是这些需要的时候是不能拘泥于“不丢”的。

 

又比如凡发劲都必定存在着力的对抗,这样,按照“顶”的普通意思,发劲就都是发生“顶”了。然而,就太极拳而言,并非都是如此的。如太极拳的“点穴”与使对方跌摔于丈外的“发放”都是必须要发劲的,而发劲是必须要有对方一定的顶抗,也就是杨班侯拳诀所说的“见实”,发劲的力量才能有落实而能够成功;即使对方运动的方向与发劲的方向完全一致,由于存在着速度差异,仍然是存在着力的抵抗的。即使在敌人被“引进落空”的瞬间发劲,敌人没有了足够的顶抗,发劲时的反作用力也被显著削弱甚至几乎消失,这样的双方也仍然是存在着两力对抗的,不然的话就不可能在发劲时发生动量传递实现“点穴”与“发放”的目的。但这样的两力对抗也都是不属于“顶”的。又如推手中有一方使用了劲力,另一方与对方正面存在着承载对方劲力的、阻碍对方将劲力直接作用到自己身躯重心的“掤劲”,使得对方感到有重量性阻力但又不顶抗住的阻碍,这种情况,尽管这“掤劲”也反映为阻力性的对抗,但这是不属于“顶”的。然而,如果两人推手中,一方觉得有了攻击的机会,其实对方的站立尚稳固,既没有被“引进落空”,又不存在有力可以利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劲,完全需要凭自己的力量推动对方,推的时候的反作用力不能削弱,这样的情况下向对方发劲、使劲,结果对方挺住了,于是双方就发生了僵持,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顶”。因为在这种情况中,双方的劲力都是正面相对,即使双方力气相差悬殊,发生一时的僵持也是属于“顶”的。

 

又比如太极拳者必须“不易被人牵动”。不被牵动无疑也是存在着力的抵抗的。这就像铁轨对于火车而言,铁轨的纵向方向对于火车是“虚”的、没有阻碍对抗的,但其横向也是存在着阻碍对抗的,但这是铁轨没有主动用力的阻碍对抗。太极拳的“不易被人牵动”也是存在着如此没有主动用力的阻碍对抗作用的。比如对方向其侧方横向拖拉我的手臂,“不易被人牵动”就表现为我的手臂对于其拖拉必需具有重量性的阻力,使得阻碍其拖拉的速度,但没有主动的反方向的用力顶抗;同时另一方面,我又必需顺随着其拖拉将身躯尽量快速地主动贴近对方,实现相对的“引进落空”,从而成功地实施了既破坏对方的拖拉、又反攻击的“挤”。这手臂重量性的“不易被人牵动”的对抗力与主动快速的顺随都是保证对方的力作用不到我的身体重心的必需。“不易被人牵动”尽管表现为双方两力的对抗,然对于太极拳而言也是不属于“顶”的。然而,当对方向其侧方横向拖拉我的手臂时,如果我表现为主动的反方向的用力顶抗,在就是属于“顶”了。

 

现代太极拳界有不少人分不清这些情况中哪些是“丢”、哪些不是“丢”、 哪些是“顶”、 哪些不是“顶”。如有的人认为凡是脱开接触了就都是“丢”。又有人认为“凡是‘顶’都是双方的”。又有人认为“力大的不是‘顶’, 力小的是‘顶’”。尤其是许多人将“掤劲”当作了“顶”。而又有许多人将“顶”当作了“掤劲”、“内劲”。比如有一位名家在其著作中说,他的几个学生也不能将他平伸的手臂按压下去,说这就是他的“内劲”。其实从上述可知,“顶”也可能是双方的,也可能是单方的。而“内劲”是传递性的力量,《杨氏老谱》明确说明“内劲”是没有持续性承受重量能力的。显然,这种持续对抗按压的“内劲”就是“顶”。

 

(七)“不丢顶”的运动实质

 

《打手歌》的全首除了“即出”之外与《王宗岳太极拳论》其实都是对“随屈就伸”的阐述,只不过《打手歌》是将“随屈就伸”称为了“上下相随”与“沾粘连随”而已。而《打手歌》中的“不丢顶”则是对《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六首古歌诀中“随屈就伸”的速度特性“缓应急随”的无法替代的重要补充与从不同角度的表述。这就是说,如果做到了“缓应急随”,那必然就同时做到了“不丢顶”,而如果没有做到“缓应急随”,那就必然是非“丢”即“顶”的。

 

从主动与被动的运动角度分析,如果做到了太极拳的“不丢顶”,那必定自己的手臂局部无论对于别人还是对于自己的身躯而言都是完全被动的,而自己的腰则必定是既被动又主动地微微地控制由脚上传的“四两”之力量“牵动”身躯运动,从而身躯微微地“牵动”着手臂达到“不先不后”之被动的。这种情况中,全身的被动是实质中的主要,而“牵动以四两”的主动是实质中的很次要,但又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沾粘连随”的实质,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练太极拳者不动手”。这样,在“沾粘连随”中,自己的手臂局部只要有稍微的主动,因为自己的主动是不可能与别人的动作时时合拍的。那就必然会发生非“丢”即“顶”的,也就必然不可能是“缓应急随”的了,“沾粘连随”也就被破坏了。那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动手便非太极拳”了。而如果在这“沾粘连随”中,自己全身完全被动,根本没有“牵动以四两”的力量,由于被动必然会有滞后,因此,在“随就”着“伸”时,就必然会发生“丢”;在“随就”着“屈”时,就必然会发生“顶”的。那么也就必然是会非“丢”即“顶”的。这样,“沾粘连随”也就同样是会被破坏的了。显然,如果在“沾粘连随”中的“牵动以四两”偏小,也是会发生这种情况的。而如果在这“沾粘连随”中,“牵动以四两”偏大了,尽管手臂对于自己的身躯而言是被动的,然而手臂对于别人也是会表现出主动的。而主动则必然难以避免动作先于人的情况发生。那么,“随就”着“伸”时,就必然会发生“顶”,“随就”着“屈”时,就必然会发生“丢”的。这样,“沾粘连随”也是被破坏了。由此可见,自己腰控制的对于自己身躯的“牵动以四两”过大或过小,也是会非“丢”即“顶”而不能“缓应急随”的。也可以这样说,达到了“不丢顶”的“沾粘连随”,就宏观而言,太极拳是被动的;而就微观而言,手臂是被动的,腰则是必需有一定的适当主动也就是“牵动以四两”的。当然,这“四两”仅仅是比喻而言,而这“四两”之主动在“沾粘连随”中是既不能大也不能小的。“四两”是否准确的标准就在于自己的手臂是否能够灵活被动地不先不后“不丢顶”地随人而动,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引进落空”。而如果能够“不丢顶”地实现了“引进落空”,也就是以“人刚我柔”实现了“人背我顺”,或者说实现了太极拳的“舍己从人”了。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927.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