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历史经典 >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打手歌》探释(10)(正文)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打手歌》探释(10)

2011-08-30   魏坤梁
核心提示:【第六句原文】 沾连粘随①不丢顶②。【字词注释】④沾连粘随——“沾”之义为没有主动动力的轻轻接触,如宋·僧志南《七言绝句》...
  

【第六句原文】

 

    沾连粘随不丢顶

 

【字词注释】

 

④沾连粘随——“”之义为没有主动动力的轻轻接触,如宋·僧志南《七言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这“杏花雨”就是没有主动动力的轻轻接触。“”之义为连接;”之义为胶合,如《文心雕龙·附会》:“如胶之粘木”,“随”之义为跟从、依从、任凭等。“沾连粘随”中的“”、“”、“”与“随”都是属于比喻性的隐身使用,是不能完全用这些字的一般词义来理解的。

 

⑤不丢顶——“丢”之义为离开,失去了接触。“顶”之义为对着、支承等,引申为指对抗、抵挡。“不丢顶”即“不丢不顶”,其意正如李雅轩先生在1954年一文中所说的不丢是不脱离对方的手,不顶是不抵抗对方的手”。

 

【语法修辞分析】

 

“不丢顶”应理解为“不丢不顶”。也就是“不丢顶”的“顶”之前承前省略了“不”。而“沾连粘随”按照常见语序应为“沾粘连随”。如《杨氏老谱》中均为“沾粘连随”。 “沾连粘随”是为有对偶效果,作了错序处理而成的。

 

【今译】

 

   (以上所述的上下相随也就是)沾粘连随不丢不顶。

 

【讨论】

 

(一)“沾连粘随”是对《打手歌》“上下相随”的概括

 

《打手歌》的最末一句,是将全首歌诀从首句到第五句的“合”为止所阐述的“上下相随”概括为“沾连粘随”。《王宗岳太极拳论》全篇也是从多角度对“沾连粘随”(也即“随屈就伸”)的论述并称之为“本”。这就是说,以王宗岳的拳术思想为经典,那么,“沾连粘随”就是太极拳的根本,就是区别于其他所有武术绝无仅有的特征,如果失去了“沾连粘随”,太极拳也就不存在了。《打手歌》客观上则是对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不可多得的、无可替代的、必需的补充。《打手歌》的第一句就是补充说明了太极拳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是“沾连粘随”的表现形式。歌诀的第二句就是补充说明了太极拳的“沾连粘随”虽然表现为在与敌人所接触的手臂的动态,其实“沾连粘随”是由脚所开始的、操纵在腰的全身反应之“上下相随”。歌诀的第三句就是补充说明了太极拳“沾连粘随”的动力完全是由敌人所供给的,是必需“任他巨力来打我”的。歌诀的第四句就是补充说明了太极拳“沾连粘随”的方法就是“牵动以四两拨千斤”。歌诀的第五句就是补充说明了太极拳“沾连粘随”动态外形的特征就是“引进落空”;而“沾连粘随”的目的就是创造“即出”的条件。因此,“沾连粘随”就是对《打手歌》全首的概括。

 

“沾连粘随”十分简单,但从文字上要将其说清楚,那是十分不简单和不容易的。然而,现代太极拳界很多人极简单、片面地将太极拳的“沾连粘随”仅仅理解为“轻轻地与别人接触随人而动”,在一些杂志上屡屡发表文章自以为是地断言“沾连粘随”是没有武术实用价值的。这其实就是将太极拳之“本”抛弃了。应该明白,“轻轻地与别人接触随人而动”对于“沾连粘随”仅仅是反映了其很小一部分的表面现象,是并不能反映“沾连粘随”的实质与全貌的。这就像四川的“变脸”,表现为头一甩,然而这头一甩是包含了很多要领的,不是普通的“头一甩”。太极拳的“沾连粘随”也是如此,并不是普通的“轻轻地与别人接触随人而动”。因此以此否定“沾连粘随”的武术实用价值是十分错误的。

 

(二)怎样理解“沾”

 

现代有人以为“沾连粘随”之“”字是“粘”的简体字。其实“”字在古代就存在了。“”字的词义中有稍微接触或浸湿之义。由于古代的“霑”字也有这样的音与义,因此在某些地方“”字与“霑”字是相通用的。而古汉字中的“粘”字也有接触之义,所以,在某些地方“”字也是可以与“粘”字相通用而可以写为“粘”字的。然而古代的“粘”字又可写为“黏”,所以,“沾连粘随”在近代也有写为“粘”的。据叶大密先生弟子金仁霖先生在《金仁霖太极拳论文选》中的《咬文嚼字说‘沾’、‘粘’》一文介绍,他查阅过田兆麟先生所收藏的杨鉴侯先生所赠与的拳谱,拳谱中无论是杨氏老谱或《打手歌》,“”字均没有写为“粘”字。而武、李氏拳谱中则“”字都写为了“粘”字。武禹襄与李亦畲先生都是文化阅历深厚有功名资格的人,杨氏三代文化阅历都不高。如果杨氏最初得到的拳谱中“沾”字为“粘”而将其改写为“沾”字,这个可能性是极小的。仅从这一点分析,也可见近代徐震先生所认为的杨氏之《打手歌》为武、李氏所赠予的可能性是极小的。

 

由于”字有稍微接触之义,有人就以为“沾粘连随”之“沾”是表示疏松而轻微的接触,使得对方感到很轻,是仅仅与他人的汗毛相接触的似接触似未接触的“不即不离”或“若即若离”。这是张冠李戴的按字索义,是错误的。因为近代太极拳家都明确说明太极拳高手与别人相接触,手臂给别人的感觉是“柔软沉重”。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所说的“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通玄实》中也说“吾师澄甫之臂,其重过于常人不啻十倍……然余不能逮乎师,较人也重数倍,可以验之矣”;也是如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说的“两臂松得又沉又重,似钢铁样的重,而不是钢铁样的硬”。这样的手臂与别人接触怎么可能会是使得别人感到很轻,是仅仅汗毛相接触?太极拳的与别人相接触之所以要“柔软沉重”,那是因为太极拳与敌人接触,在未发劲攻击之前,必然是“人刚我柔”,就是利用敌人的力量牵制敌人和不断破坏敌人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使得敌人形成背势,就是以“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引进落空”,这个过程概括起来就是“沾粘连随”。世界上的“柔”是有轻也有重的,“沾粘连随”的“柔”就是主要表现为重的“柔”。如果“沾粘连随”与人是似接触似未接触这样的状态,那么,不仅“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都根本无从谈起,而且敌人完全可以如入无人之境毫无羁绊地攻击了。所以这种仅仅与他人的汗毛相接触的“不即不离”或“若即若离”之说是错误的,这种说法无论在太极拳古代经典中还是近代太极拳家的著作中都是找不到根据的。当然,有的太极拳前辈也用“不即不离”或“若即若离”形容“沾粘连随”,然而哪一位近代的前辈也没有说明“不即不离”或“若即若离”就是表示相互疏松而轻微的接触,他们的论述中也不存在有这样的意思,因此“不即不离”或“若即若离”显然也是属于一种夸饰性的形容而已。一般含义的“不即不离”或“若即若离”与太极拳的“沾粘连随”是没有关系的。

 

这“沾”从“沾衣欲湿杏花雨”中可知落在衣服上的“杏花”是没有主动动力的,而且是轻轻落下的。“沾粘连随”的“沾”也有这样的意思。那就是“没有主动、轻轻接触”。其中的“没有主动”就是说手臂是没有引起动态之主动力量的,也就是“不用力”的;“轻轻接触”则表示“不是冲击性”的,不能理解为“使人感到重量”,因为很沉重的东西也是可以“轻轻接触”的。“沾粘连随”的“沾”主要就是表示“轻轻地沉重接触”的。“沾”表示了太极拳高手的手臂是既由于放松自重而表现为“沉重”,又具有一定的悬置浮力,就像是浮于水中、与身躯仅软绳相连接,是重而无根的,他人难以通过这手臂将力着落而作用到我的身体因而表现为“柔软”。由于“沾”反映了手臂具有一定的向上的悬置浮力,所以《杨氏老谱·沾粘连随》又说“沾者提上拔高之谓也”。从运动力学角度讲,这是手臂红肌持续地以仅仅维持手臂静态悬置之肌力工作的状态。而同时,手臂放松的没有主动的自重仍然是存在的,这些都是太极拳“掤劲”的反映。但手臂一经与别人接触,只要是能够得到支承的,这种“掤劲”就要将手臂没有主动的重量部分甚至全部交予别人去承担。太极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沾”,“沾连粘随”者才能够培养和保持非常灵敏的触觉﹙即“听劲”﹚,才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和使对方“终不得力”,才能以“四两”牵引从而使敌人被“拨”动,敌人作用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才能不断由于其自己的用力而被破坏。

 

(三)怎样理解“粘”

 

“沾粘连随”之“粘”反映了难以分离,就如同有胶水粘住一般,因而《杨氏老谱·沾粘连随》说“粘者留恋谴绻之谓也”。但这仅仅是比喻,绝不能将“粘”理解为两人的接触处是始终不改变的。这种情况就如林炳尧先生在《杨式太极拳架详解》中所说的“推手……有时候接触部位在手腕背,有时又转移到手掌根上。所以,双方的手掌是不断地在翻滚的。”林炳尧先生的这一段话反映了陈微明先生所传授的杨家真传。有不少人将“粘”理解为与对方的接触之处始终不改变,既没有滑动,也没有滚动,这样的“粘”要达到破坏对方力的作用点和方向那是很困难的,而且以身带手而无手臂的内外旋往往会造成动作姿势的不自然,所以,这种对“粘”的理解是很错误的。应该认识到太极拳之与人之“粘”,其接触处是既可能不改变又可能在随人而动中有所改变的,由于与人接触不用力,所以我能借人之力、随人而动地发生接触处的改变,就是说与人的接触可能存在着滚动或滑动磨擦,形成敌我两手臂既接触处发生改变又两手臂不分离如有湿胶连在一起似的现象,而且,接触处的变化还可能使得对方不知不觉,这样对于太极拳实施“牵动四两拨千斤”和“引进落空”是至关重要的。又由于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就是“引进落空”,“粘”就是为了实现“引进落空”,因此这“粘”是“粘近不远近”的。

 

“沾粘连随”之“粘”能够实现,自己手臂的不主动、被动与腰脊对自己肢体的“牵动四两”都是十分关键的。“粘”不是对于对方有什么吸附力。现代有人臆想“粘”就是能够将别人“粘”住,如有人在杂志中将“粘”神化得说有次李逊之先生的夫人生气,“逊之先生说:‘你来打我吧。’结果夫人一打他,就被他粘住在屋里转着圈连连跳动,累得满头大汗。”这种情节显然纯属严重违反太极拳原理的杜撰,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也是不可能被验证和证明的。因为除了几万伏的电压能够将人吸住外,还没有什么能够吸住人的,而科学发展到现在,至今的世界奇闻中也还没有人能够发生几万伏电压的。而且,即使有人能够吸住人,那还需要学练太极拳的“随屈就伸”、“缓应急随”、“不丢顶”干什么?而这样的能够吸住人的功夫对于“以弱胜强”的“引进落空”显然也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因此,即使有能够吸住人的“法术”也不是太极拳的功夫。这样的离谱夸大、信口开河的编造只能将太极拳的真实蒙上“虚幻”的外罩,最终由于不可能重现、不可能被验证、不可能获得而使得关心者和学练者感到被欺骗,因而发生太极拳的真实也受到令人怀疑与被鄙夷的负面影响,甚至因而太极拳被抛弃。因此这种不诚实的宣传是有害太极拳的,是必须被指责、揭露与制止的。

 

现代又有人臆想在实战中是始终与敌人“粘”着的,就像是在推手中一样。这在现代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认识,而这样的始终“粘”着,既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可能“以弱胜强”的。有人也因此而断言太极拳的“沾粘连随”是没有实战价值的。而从《打手歌》中可以明白,太极拳的“粘”是只发生于一个回合中的“引进落空”之际的,持续时间是极短的,可能是转瞬即逝的。又如果“引进”而不能使得敌人“落空”,或者虽然使得敌人“落空”却坐失攻击的良机,敌人的攻击都可能成功,此时就必需“被打欲跌须雀跃”地立即主动与敌人脱离接触,而不是始终与敌人“粘”着的,不然岂不是自己找“被打”吗?不仅如此,“引进落空”还是必需其它配合的。比如“分脚”,反映可能是敌人一拳冲击过来,我一手轻轻地搭在敌人的手上,毫无主动随其而动地“捋”敌人之手,自己的身躯也随其而动,从而从而将其“引进”,并脱离了敌人下肢攻击的最佳之处,此时另一手以“扑面掌”已经招引敌人的另一手动作,“捋”的一手也出现了攻击让敌人的攻击“落空”,借此有效而准确地实施我的腿向敌人的攻击。这一过程中,另一手的“扑面掌”、身躯的移动都是对于“引进落空”的配合,而这些都是为“分脚”之“即出”创造条件。此外,“引进落空”还必需在有效地避开、摆脱、破坏了敌人的擒拿等的前提下实施的,频频的分离与频频的接劲也是不给敌人有擒拿机会的有效保证。所以,在实战中始终与敌人“粘”着不仅根本没有必要,也是错误的。而推手的目的纯粹是锻炼“沾粘连随”,为了更好地锻炼,是不考虑擒拿、摔跤、上下肢其它攻击等这些方法的,也是不考虑与敌人骤然相接触之“接劲”的。而且,推手中“沾粘连随”的锻炼又正是散手中“接劲”的前期锻炼。所以,推手中双方才是始终接触着不分离的;擒拿、摔跤、上下肢其它攻击等这些方法参与那是太极拳散手的内容。所以,将太极拳的实战想象为与推手一样是始终与敌人“粘”着的,从而否定太极拳“沾粘连随”的实战价值那是完全错误、十分可笑的。

 

(四)怎样理解“连随”

 

《杨氏老谱·沾粘连随》说“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显然这“舍己无离”是对“沾粘”接触不分离效果的反映;而“随”就是《打手歌》所说的“上下相随”。所以,绝对不能将“随”理解为一味地跟从他人,太极拳的“随”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术语,是不能仅仅凭一般的概念自以为是地理解和解释的。综上所述,“沾粘连随”的含义可以简要列表如下:

 

表述

概念

 

①没有冲击性的轻轻接触

②接触后表现为令人终不得力的沉重性的阻力

③没有任何主动的引,也没有主动的前推、后拉、横拨、上抬、下压

 

①表现为没有主动性的贴附接触

②存在滚动与滑动的接触处发生改变

③不舍近就远

    在“引进落空”全过程中始终存在牵制性、妨碍性、错误引导性的接触

    不丢不顶地、任他巨力来打我地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92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