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历史经典 >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十八)(正文)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十八)

2011-04-27   魏坤梁
核心提示:【第五首第四句原文】侍机①而动如猫行。【注释】①侍机——“侍”之音shì,有陪伴、随从、奉养等义并通“待”;“待”之音dāi...
  

【第五首第四句原文】

 

侍机而动如猫行。

 

【注释】

 

①侍机——“侍”之音shì,有陪伴、随从、奉养等义并通“待”;“待”之音dāi,表示等候,如《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故待之。”“机”之义有事物变化之所由,先兆、征兆、时机、机会等,上文之 “侍机而动”之意为侦察和依据对方的微小动作先兆及变化而动作。

 

【语法修辞分析】

 

    “侍机而动如猫行”的主语“人的肢体”被省略。“猫”之后省略了“捕鼠”。

 

【今译】

 

    静察敌人微小变化之先兆而动,就如猫捕鼠之行走那样探索状地移步。

 

【讨论】

 

太极拳“举动轻灵”的动态是怎样的呢?有的人往往将“轻灵”联想为“轻快”,似乎太极拳的动态是“飘飘荡荡浪里钻”之“无根”的。可以肯定的是太极拳的动作必然是轻快的,但太极拳的动态不是“飘飘荡荡浪里钻”之“无根”的,而是“侍机而动”的。“侍机而动”显然不等于是“飘飘荡荡浪里钻”之“无根”的,而是必需“有根”的。哪里有猫一看见老鼠就表现出“无根”之“飘飘荡荡浪里钻”样子的?然而,“侍机而动”或者说“见机而行”可以说是所有武术的实战原则之一,并非太极拳所独有。那么,太极拳的“侍机而动”与非太极拳武术的“侍机而动”是不是一样的概念呢?“如猫行”就明白反映太极拳的“侍机而动”与非太极拳武术的“侍机而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比如:

 

①许多非太极拳武术的“侍机而动”往往是表现为主动动步、主动进退、主动大起大伏的“窜蹦跳跃”,有的临战时主动动步的步法有些象拳击的脚步,以不断无谓地消耗着自己体力的代价扰乱敌人的攻击判断;进退则有的表现为主动地拚命似地冲向对方实施攻击,这样有可能对方应对不及因而攻击成功;也有可能反而使得对方能够得以守株待兔,反而遭到对方方便的反攻击。又有的为了避开对方的攻击,表现为对方还没有动步,自己就先主动绕着对方兜圈子走,这样有可能对方转身笨拙因而成功避开对方的攻击;然也有可能、而且往往还反而使得对方能够以逸待劳,因而无法避开对方的攻击,或避开对方攻击的效果不大。武林大会上这样的实例不是太多了吗?而这些反应都不符合太极拳“如猫捕鼠之行”的“侍机而动”。太极拳“如猫捕鼠之行”的“侍机而动”应该是内家拳“以静御动”的表现,因而是从容不迫非动不可才动的,这样在与敌人未接触之前应该是不动或少动的,因而太极拳没有拳击那样不断主动蹦跳的步法,不会不顾死活主动冲向对方进步,也不会预先就主动绕着对方转圈走,因为这些行为都是违反“以静御动”的。太极拳“如猫捕鼠”之“侍机而动”,那是在对方尚没有出现背势的临战时为“彼不动,己不动”,对方一旦有动作发生的先兆,有太极拳懂劲层次的功夫者就会如李雅轩先生所说的由于静极默笃而出现的“灵机”不假思索地发生了神经反应,“彼微动而己意已动”,在对方动作的同时发生动作,象接飞来的蓝球那样与对方相接触,“如皮燃火”般咬住对方的背势实施攻击,就象是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因为任何主观的行动都有明确的目标,一般都有其横侧的防卫薄弱之处,这就象是地面的高射炮打空中的飞机,弱势打强势;使得对方分身乏术而顾此失彼,大意失荆州,杨氏拳诀称其为是“中在得横”。而在对方静候时,对方也会是有防卫薄弱之处的,一旦发觉对方的防卫薄弱之处,如杨氏拳诀所说的“闪赚无全空”,欺骗性的亦真亦假的动作一晃,也在对方应对的同时,如杨氏拳诀所说“触手即占先上先”,打对方一个猝不及防。这些情况在传统四正推手与现代竞技推手中常常出现,有这类经验的人知道当双方都可以攻击对方的机会出现的情况中,一般都是谁先攻击谁吃亏的,“飘飘荡荡浪里钻”之“无根”的主动也是要吃亏的。

 

②所有非太极拳武术的“侍机而动”主要是凭借目视耳闻,一旦接触,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盘算和经验习惯来完全主动地支配自己的手足活动,有打着的也有打空的。太极拳武术的“侍机而动”则一经接触则沾粘连随地借力而动,借敌人攻击的力量在瞬间化解敌人的攻击和置敌人于背势,从而让敌人送上门,任由自己在这一瞬间从容、方便、准确地攻击敌人。这种“侍机而动”主要是凭借与敌人所接触的“听劲”,而且这“机”是指“彼微动”这样对方微小的、还没有发生的动作先兆,思想上则完全是不假思索的,如李雅轩先生所说是“心中无一定的主张”、“无所为”的,这样,对于对方的攻击,“自己莫明其妙地就会预先知道”,而且,化解对方的攻击并置对方于背势也是不动脑筋而是由对方来完成的,似乎自己手足的化解动作是委托给对方了。听起来不可思议,然而在具有实战需要之浓缩的四正推手中,有这样经验的人确实感到是如此,尽管没有完全达到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心中不知,敌跌出矣”,但也有这样的一些感觉了。就是究竟是怎么化解对方的攻击并置对方于背势之前、后与过程中,自己是根本没有思考和主动的。

 

 ③“如猫捕鼠之行”还是太极拳之拳架锻炼与实战中“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等的概括。外家拳一般进退分明,暴露无遗,脚未进,身躯已经反映出脚将进了;脚未退,身躯已经反映出脚将退了。太极拳的进退步法形式则主要是脚移动时离地面较近象是滑动似的悄无声息,就象是瞎子探索状地移步,就象是“进而欲退,退而欲进”,被称为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似乎移步是遮遮掩掩的。从力学角度讲,这种步法就是离地移动的一脚尚未落地之前,身体重心始终是由另一脚支持着绝不移动的,这样,即使落地之脚落了空或受到了对方的攻击,也不会影响身体重心的稳定。叶大密先生 1967612日在他的《谈谈我的推手体会》一文中则更直观地称其为“脚动身不动”。“如猫行”的步法不仅使得练太极拳者在一脚轻灵“无根”的移动中身体重心如落地“有根”般的稳定,而且往往使得对方难以察觉。因此,顾留馨先生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一些近代太极拳家称杨家太极拳的进步是“偷上半步”。这是因为这种步法是在与对方搏斗时虽然自己身躯没有移动的反映,其实脚已经进或退了。如李雅轩先生所说的“进则令其觉察不出来,我已进去使其不能逃避;退则令其不知我已脱开他发劲的范围”。可见“如猫行”的步法也是太极拳之“人不知我”的一个因素。而从健身角度讲,“如猫行”的步法是强健腿脚的一种很好的锻炼方法。事实上现代练太极拳资深者几乎都知道太极拳步法应该“如猫行”,但有不少人练起拳来前脚落地似乎沉重有声,假设前脚是落在河上的薄冰处,可以想象薄冰必定会被踩得破碎而前脚会陷入到冰下的河水里去的,所以这种步法是违反太极拳“如猫行”法则的。而要做到步法“如猫行”,一个重要的关键是必须以腰胯带动脚;而要以腰胯带动脚,腰胯的运动或运动趋向必须与脚的运动方向相反,而且脚的运动是由腰胯的运动所引起的,腰胯的运动则又是另一着地之脚传递上来的。这种腰胯与腿脚的反应正如王培生先生在《吴式太极拳诠真·太极拳推手对身法的要求》所说的“如迈左脚时左胯微向后抽,同时右胯微向前挺,反之亦然”,只有这样,在脚步移动时,无论腰胯还是腿脚才是放松的。其实,这样的方法凡是太极拳都是如此的,孙禄堂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尤其多次强调,称为是“两腿里根同时往回缩劲”。

 

需要注意的,“如猫行”是对太极拳“侍机而动”的举例说明。“侍机而动如猫行”主要是指猫捕鼠时的精神与行为之整体的神态。因此,“如猫行”并不是单单指太极拳的步法,也不是说真的要模仿猫那样的行走。太极拳手足一切“轻灵”的“举动”都必需满足沾粘连随与发劲的需要,这些“轻灵”的“举动”都是属于“侍机而动如猫行”,这是猫捕鼠时的神态不能全部包括的。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95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