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第二句原文】
束肋下气把裆①撑。
【注释】
①裆——武术术语,指人体两大腿内侧交界处,即耻骨联合与尾骨之间的部位。
【语法修辞分析】
“肋”借代指胸部。
“把裆撑”是“把裆撑圆”的割裂修辞说法,由于字数限制和音韵需要,将“圆”字割裂省略了。
【今译】
含胸沉气把裆撑圆。
【讨论】
(一)“束肋下气”是什么
“束肋”的原文是“束烈”。“束烈”当然是解释不通的。由于“烈”与“肋”音相近,因此“束烈”应该是“束肋”之误。那么,“束肋”是什么?“肋”显然是指胸肋。“束肋”就是指约束胸肋,而这“约束”是与不少武术所主张的挺胸相对而言的,是指太极拳与道家内丹功所都主张的不挺胸的自然形态。因为正常的人体做到了自然放松,胸部姿势就不是挺胸形态。人为挺胸很容易过分,而过分的挺胸是违反自然放松的。太极拳不主张挺胸还有为了“气沉丹田”与劲力传递的需要。力学发现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在任何物体内传递,人体也不例外。而太极拳引起动作的所谓“气”,用运动力学分析,其实质就是人体内传递的力。运动力学还发现人体内力的传递必须依赖于人体多个环节的“相向运动”,包括了脊骨的由下至上向后撑等;而脊骨的后撑必然限制了挺胸。太极拳还需要两大臂总是尤其呈向前撑开抱合的姿势,这也限制了挺胸。人体胸背部形状主要是由肋骨构成的,限制挺胸也就是既限制了肋骨人为的前挺和后突(驼背)。显然,所谓的“束肋”就是近代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所首先提出的“含胸拔背”。必须明白“含胸拔背”不是胸背局部的动作,而是与“顺项贯顶”一起都是由“下气”所引起的。
“下气”是什么?“下气”显然就是指“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就是人体由于放松而内力向下沉降于小腹,因此内力向下沉降就是“下气”。“束肋”与“下气”是互为因果的。就是说“束肋”必须依赖于“气沉丹田”,而“气沉丹田”又必须依赖于“束肋”。而且“顺项贯顶”与“下气”也是互为因果的。如果“束肋”也就是“含胸”不是由于放松而内力向下沉降所引起的,如有的人所说的仅仅是主动的“两肩微向前合”,持续地以胸背局部肌肉的力量使得两肩故意前张引起敛胸,这样的姿势使得胸背紧张拘禁,不仅毫无武术效用,而且对健康也是有弊无益的,所以是不属于太极拳之“含胸”的;这种说法至少是一种词不达意的不准确的表达。由“气沉丹田”对于“含胸”所形成的作用,也可以体会到现代太极拳界2000年前后开始有个人否定“气沉丹田”是很错误的。必须认识到只有“气沉丹田”引起的“含胸”才是太极拳的“含胸”。这样的“含胸”就会使人有金仁霖先生所说的如自行车轮胎充气时内胎贴向外胎的感觉,前胸就象是自行车轮的内胎,后背就象是自行车轮的外胎。太极拳的“束肋下气”就应该是这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