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十几年前的一次武术表演,与道锦邂逅,差点没认出他来。不足1米70的身高,显得格外消瘦,一头乌发几成秃顶。寒暄之后方才得知,家庭突遇不测,一时间思想上挥之不去,难以摆脱困境。可行拳飞腿之间,他也像变了一个人,动作潇洒飘逸、刚柔相济,更显出几分成熟与老练。
与以往不同是,此次田野采风,就是想弄清萦绕在心中的些许疑问。与道锦相约于龙口会面,2010年4月10日我们如期赴约。他乡会友不宜久留,干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作者:您提供的资料,我一定认真拜读,其中会有我需要的大量信息,而我想知道的不限于此。因为我是学武术的,研究螳螂拳有年,我提出的问题或许比较尖锐而深刻。如果您觉得比较敏感,不便作答,可以回避,最好实话实说。我们要对历史负责。
道锦:上次螳螂拳座谈会,您的发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应当有人为传统武术的发展说点实话,办点实事。
作者:六合螳螂拳主要分为招远(川林家、招城)和龙口两派(姑且如此称谓,以示区分)。言论自由,各抒己见。然而,其师承皆尊王郎为祖师,王郎传金叶(生卒不详),金叶传魏德林(约1780〜1873),魏德林传林世春(1825〜1912),林世春传丁子成(1879〜1957)、王吉臣、赵同书等。那么,金叶是跟王郎学的螳螂拳吗?
道锦:金叶只是个传说。不仅生卒年代不详,而且就连他的身世、籍贯、所习何艺、师从何人,现代人很难说清。上世纪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螳螂拳皆尊王郎为祖师,得以默认。
作者:六合螳螂拳招远派认为,六合螳螂拳第一代传人为魏德林,而第四代传人赵春合(1910〜1994)生前一再强调,我们学练的是六合门、沧州六合拳。“六合螳螂拳”的命名最早由黄县(龙口)传人所为。直到上世纪90年代,招远派才顺应了武林界的称谓。
道锦:这种说法我不反对。我老师说他向丁子成学拳时就叫六合螳螂拳。因为丁子成与螳螂拳传人姜化龙,及其弟子曹作厚关系甚笃,皆为莫逆之交,互传拳艺。他要求弟子们在学习六合拳的同时,必须习练螳螂拳。以此,原以阴柔风格见长的六合拳,在融入罗汉拳沉稳刚猛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螳螂拳的灵动矫捷。六合螳螂拳从功法理论到技术实践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
真正将六合拳和螳螂拳融会贯通的则是单香陵。单香陵初习长拳、通背拳,从艺丁子成后,不仅在技术上全面系统地掌握和继承了六合螳螂拳,而且深刻领悟了六合螳螂拳的创拳理念。留住北京期间,他又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有机地融入自己的拳法体系中,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六合螳螂拳,并被武林同好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