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李小龙著《截拳道之道》,以及重温李小龙部分视频,以爱武之凡人观之不惴浅见,略感而言之。仅就自己感兴趣的李小龙有异于其它武术家的长处粗识如下(并非李小龙动作优势全面列举)。
李小龙动作之“快”
有说因李小龙动作之快,“摄影机按照正常速度拍摄,但是出来的效果非常模糊,他们迫不得已将转速调慢,以求‘真实’”!比较视频中李小龙和其对手的节奏,李确实快。个人以为:李小龙观击剑而得来的快速滑步之步法,运用极度放松的肌肉在瞬间紧张产生爆发力。李小龙在与黄泽民比武之后,认识到自己步法和腿法因拘泥于咏春拳而有局限性,下决心研究一种优秀步法。瞬息万变的击剑手法当然有其与之相配的步法,击剑步法也许是格杀中移动最快捷的步法,这引起李小龙和伊鲁山度的关注。经过提炼后来糅进截拳道步法之中,可以看出李小龙为以快制快引进步法是独具慧眼的。
李小龙出击之“重”
阅李小龙著《截拳道之道》后以为,李小龙重拳重腿来自于对运动力学的领悟。李小龙最重视的是鞭击力,强调运手臂如“鞭抽”,如果鞭无节则是“棒打”。李小龙其次重视杠杆作用,并强调侧面形成发力直面、直线,经杠杆作用发力于手臂的重要。还有李小龙对发力时脚的步法理解非常到位:“当进步攻击时,前脚在前手未接触至目标前,不可落地,否则,身体在击中对方前就不易前进,动作不灵。记住,利用后脚,踏地撑瓣,使出拳更有威力。”“前脚在前手未接触至目标前,不可落地”应是最核心的东西,观国外优秀选手掷铅球时发力你就会认识到李小龙此语的正确,也好像在论述郭云深半步崩拳的步法似的。但“前脚在前手未接触至目标前,不可落地”容易被有些行家误读。“不可落地”之前脚私人以为:形如拗步崩拳时之步法,前脚是蹬地发力之后脚越前(崩拳全步动作)形成的前脚,最先的前脚成后脚且成重心脚,可以说是拖带最先的后脚前移成前脚,在拳未触及敌手前此拖移向前形成的前脚,脚尖可点地或稍离地但脚既不可落地,亦不能在此时跃起。李小龙说“手脚的配合均是手先脚而发的,铭记在心,手先脚发,时时不忘”。观国外铅球高手与国内铅球国手发力视频水平分水岭即在此(拳有自秘只能概说)。李小龙还认为使身体前倾不转腰的平行推击力不是真正的打击力。
李小龙对发力何以有如此深刻认识,而现在武者有海量的武术信息资料、海量的武术视频却也仅少数行家悟其要,原因在于李小龙本人就是其赞扬别人所说的“有些罕见的‘天才运动家’”。试想,李小龙之父李海泉本是名角,武丑、网巾边、二花面均表演精到,当然不乏运动天赋,李小龙自然有这方面的潜质遗传,李小龙仅3个月大就在旧金山当地拍摄的粤语片《金门女》串演,18岁前已拍电影21部,电影是肢体表演动作艺术,李小龙又爱在街头打架,赢得过香港恰恰舞冠军,故身手动作的协调当然异于常人,且李小龙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位武术家,其次才是演员,在截拳道中竭力开发人身力道与招法,达到身心肌肉配合协调如一,自然功力不同凡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