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资讯 > 流派采风 > 风行天下,从“偷拳”开始(二)(正文)

风行天下,从“偷拳”开始(二)

2008-09-08   taiji.net.cn
  

“太极拳乡的传奇之旅”系列之二
风行天下,从“偷拳”开始
大河报记者 许笑雨/文图


北平皋太极扬威 两少年夜破匪帮

  温县陈家沟自九世陈王廷创编太极拳后,陈氏家族拳风日盛,历久不衰。温县至今还流传着“喝了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捶”之类的俗语。几百年来,陈氏家族名手辈出,如今在陈家沟,你随便走进一户农家小院,都会听到一两段关于太极拳的传奇故事。
  陈氏十一世恂如、申如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其父陈所乐(陈王廷侄)的传授下,深得太极的精义要旨,人称“大天神、二天神”。陈家沟东4公里的北平皋村有个大财主叫王遴,据说当年他们家有5间楼房,登楼可望数十里,远近闻名,王家的金银财宝都藏在这楼里。为防土匪盗贼,王家的大门都裹着铁皮,院内还设有陷阱……

  康熙年间,一伙土匪闯入北平皋,自称“山东响马由晋返鲁,便道而来,欲向王遴借数色古玩珍品,以备欣赏”。王自知不敌,一面把土匪请进家中款待,一面秘使人赴陈家沟请陈所乐解救。当时,陈所乐外出未归,15岁的恂如、申如弟兄,不谙世故,慨然应允。二兄弟每人腰别一根白蜡杆趁着夜色潜入王家,正见一帮恶徒在那里酗酒。二人飞身入室,挥动白蜡杆,直刺横扫,左崩右披,然后打灭灯光,隐入暗处。众强盗措手不及,只好慌忙应战,黑暗中也分不清敌我,持刀乱砍,自相残杀。不多时,屋中归于沉寂。掌灯看时,但见尸体遍地,偶有幸存者也动弹不得……后来,有人据此编成戏剧《大天神、二天神双英破敌》在温县演出,多年不衰。

  我相信这些关于太极拳的传奇故事在陈氏家族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有所夸张,但既然是民间故事,就不能抱着历史学家的科学态度去研究。这个故事至少可以告诉我们,真正的太极拳绝不是花架子,如果你没有克敌制胜的功力,或者是你没练到家,或者是你没领悟到太极的真谛。其实,自打太极拳问世,对它的怀疑就没有停止过。明末清初的武林门户林立,派别繁多,一些门派敝帚自珍,总觉得自己祖宗留下的东西是最好的,丝毫不敢改变。不少武林中人认为陈王廷博采众长的做法是离经叛道,对不起祖先,还有人认为太极拳看上去软绵绵的,没什么价值……今天看来,这些说法恰恰从反面证明了陈王廷具备绝大多数武林中人不具备的独立见解和改革精神。

太极拳人才辈出 陈长兴发扬神功

  继九世陈王廷之后,十四世的陈长兴也是一个具有独立见解和改革精神的人,他在太极拳的发展上又树立了一个里程碑。陈长兴生于1771年,卒于1853年,自幼随父习武,太极拳械出神入化。成年后陈长兴以保镖为业,常走镖山东,在武林中享有盛名。传说他在戏台前看戏,站立在数百上千的人中间,无论众人如何推、扛、拥、挤,他都纹丝不动,凡靠近他身体者,“如水触礁,不抗自颓”。陈长兴平时练拳,姿势端正,久而久之,不管是走路还是站立,一举一动,都立身中正,时人称其为“牌位大王”。陈长兴在陈王廷创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的基础上,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今人称之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陈氏太极拳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贯穿,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二路以刚为主,刚中有柔,整个套路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有蹿奔蹦跳、腾挪闪战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点。

  所谓有一长,必有一短,大多数拳师都是能武不能文,而陈长兴是继陈王廷之后的又一个文武兼备的武学大家。他在继承发展太极拳术的同时,还根据自己的实践所得,发展了陈氏太极拳理论,其一生著述甚多,流传下来的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这些结合实践的理论著作,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将太极拳从实践到理论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陈长兴同辈分的陈有本,也在原来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动作和发劲动作,变发劲为蓄而待发,逐渐发展形成陈氏太极拳的小架套路。陈有本一生习拳不辍,80岁时还能力斗疯牛救人于危难,他的养生秘诀“30年不停拳,30年不饱饭,30年独自乐,30年独自眠”至今仍在陈家沟流传。

杨露禅偷师学艺 太极拳京津风行

  在陈王廷之后的百多年间,太极拳始终是陈氏家拳,非但外姓不传,甚至只传男不传女。太极拳真正得到发展和普及,成为妇孺皆知的一个拳种,还是因为陈长兴打破门规,将陈氏家拳传给了外姓人杨露禅。在太极拳的发展上,杨露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关于“杨露禅陈家沟偷拳”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从民国时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建国后的连环画《偷拳》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电影《神丐》都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的。如今在陈家沟,与太极拳相关的最重要的遗迹也是“杨露禅学拳处”。“杨露禅学拳处”是一座坐西朝东的长方形院落,院中唯一的厅堂里摆放着两组雕塑,右边一组是杨露禅拜陈长兴为师,左边一组则是师徒二人在练习太极推手。厅堂四周的墙壁上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了杨露禅一生的概况。

  厅堂后面是南北两间厢房,陪同我们采访的陈家沟村村主任张蔚珍说,北面那间是原物,杨露禅在此学拳时就有,算来也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两间厢房后面是一片开阔地,长满了杂草,不过还能看出原来房屋的遗迹。开阔地的西北角孤零零地立着一间土房,是杨露禅的住室,里面除了一张作为道具的木床外,别无他物。开阔地的南面是一个独立的院子,是陈长兴教人练武的地方,院中的空地上还散落着训练力量用的石锁、用来磨刀磨剑的石磙,石磙上的道道磨痕清晰可见。传说杨露禅当年就是趴在院子外面西南角的那个土堆上偷学太极拳的。

  张蔚珍告诉记者,这个院落连同北面毗邻的两个院子原本都是陈德瑚的家。陈德瑚是陈家沟村早年有名的大户,解放时,这些院子还保存完好,直到土改后,这些房子分给了当地的村民,大家就把它们拆掉卖钱了。1991年,台湾杨氏太极武艺总会师承长、杨氏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邓时海先生来陈家沟参观,看到这里一片废墟,便捐资修建了“杨露禅学拳处”。

  当年,陈德瑚在河北永年县(当时的广平府)做药材生意,杨露禅是陈家药铺里的一个伙计。因为杨露禅聪明能干,又诚实忠厚,陈德瑚就把他送到老家陈家沟做工。当时陈长兴在陈家沟传授武艺,学堂就设在陈德瑚家的南院。杨露禅到陈家沟后,受当地民风的影响,很想练太极拳,但他知道陈氏太极拳外姓不传的门规,于是便在陈长兴教拳时留心观看,然后到无人处偷偷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长了,杨露禅竟学了个八九不离十。

  几年后的一天夜晚,杨露禅在练拳时,被陈长兴发现。听他练拳发出的声响和走架的身形,陈长兴知道他已经入了门。按当时武林的规矩,偷学别人的武功是犯大忌讳的,轻者要废去武功,重者连命都难保。但陈长兴为人豁达,没有这种狭隘的偏见。当他问清原委后,对杨露禅的好学精神很是赞赏,又见他平日里干活踏实,诚实聪明,当即便决定收他为徒。此后,杨露禅在陈长兴门下刻苦练功18年,终于领悟了太极的真谛,参透了陈氏太极拳的精髓。关于杨露禅“偷拳”的故事,在陈家沟还有另外的版本,有种说法是根本没有“偷拳”那回事。当年陈德瑚虽然有四房太太,但膝下却没有子女,杨露禅家境贫寒,其实在河北就过继给了陈家,所以杨露禅才会到陈家沟。当时陈长兴是“借”陈德瑚家的院子办武学,杨露禅想学拳,“想教还怕教不会呢,还用偷学?”

  艺成之后的杨露禅先在家乡河北永年县授徒,后来被人推荐到京城清宫里教拳,因武功高强,号称“杨无敌”。杨在北京授拳的年代,洋枪洋炮已经输入中国。火器的演进使拳技之勇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减小,武术家们开始重新考虑练习武术的目的和发展方向,于是太极拳拳师们提出了“佯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思想。杨露禅所教弟子多是王公大臣、贝勒贵族,杨考虑到这些人身体素质和保健的需要,将陈氏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变得简单,动作柔和易练。这样,即便是穿长衫、留辫子的贵族老爷们,也能练习太极拳。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新拳势,称作“太极小架子”。后来“太极小架子”经杨露禅的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刚柔内含,轻沉兼有,甫一问世,便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练习者也越来越多。直到今天,杨氏太极拳练习者仍远远超过了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的发展普及正是从杨露禅开始的,而这时,陈氏太极拳还只是在陈姓内部传学,所以当时的武术诗人杨季子诗曰:“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 (未完待续)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news/354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