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笑雨/文图 陈家沟给我的印象出乎意料。想象中,这个太极拳的发祥地应该与众不同:神秘、浪漫……可眼前的它与普通的中原乡村无异,一样的村庄布局、一样的房屋结构、一样的玉米地和棉花田,就连空气中的味道和老乡脸上的表情都让我感觉似曾相识。但我知道,在全世界痴迷太极拳的爱好者眼里,陈家沟充满了魔力,他们不远千里、万里来到这个武林圣地,顶礼膜拜,只是希望获得太极拳的点滴玄妙。 陈卜创业,常阳村改称陈家沟 8月下旬,秋老虎如约而至,记者也踏上了探秘太极拳的传奇之旅。许多人知道太极拳发源于陈家沟,但知道陈家沟在温县的却不多。从郑州出发,沿高速公路向西,到巩义下路,过黄河便是温县了。陈家沟村就在温县县城东面5公里的青风岭上。 “35摄氏度以上的气温,走在玉米地里,你才能体会什么叫‘密不透风’。”陪同记者采访的温县文化馆馆长严双军说。这时,我们一行4人正穿行在陈家沟村北面的青纱帐里,为的是找到陈氏祖先陈卜的墓碑。雨后的高温天气本来就令人难耐,何况是在这种环境里!衣服早已溻湿了,却还感觉出不来汗,软而锋利的玉米叶子也像是练过太极功夫,你稍一疏忽,它就会趁机在你的胳膊上划一下。更可恶的是寄生在玉米叶上的密密麻麻的小虫,随着枝叶的摇晃,它们随时会将家安在你的身上……“这样的天气,正是长庄稼的时候,你站那儿不动,甚至能听见植物生长的声音!”严馆长说得不假,但这时听起来更像一种自我安慰。 如今的陈家沟村有500余户,2000多口人,百分之七八十姓陈,他们的共同祖先就是陈卜。陈家沟的陈氏,源出山西,至今村里还流传着“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祖先源出山西洪洞的家族在中原实在是太多了,据说小脚指甲是两瓣的人祖先都是从山西大槐树下来的,不知这种说法可不可靠。据《陈氏家谱》上说,元末明初的时候,朱元璋的军队攻打河南怀庆府,遭到元将铁木耳的极力抵抗,战斗异常激烈。由于死伤惨重,朱元璋迁怒于当地百姓。攻下怀庆府后,他下令屠城,三“洗”怀庆。 据传当年明兵杀人很有办法,每“洗”完一处地方,便于村中十字路口放置衣物钱粮,如发现有人拾取,就知道此地没“洗”干净,即再派兵搜寻……可怜怀庆一府八县,原住民几乎被赶尽杀绝!尽管如此,朱元璋仍对此地耿耿于怀,之后还对怀庆府实施了“原有赋额而三倍之”的特殊政策。读到这段历史,不由得思想发了岔——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历次战乱中,被赶尽杀绝的何止一个小小怀庆府? 从洪武初年开始,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并在山西洪洞县设立移民机构,3次大规模将附近居民迁往因战乱而人烟稀少的中原地区。今天,我们通过考察可以发现,这些移民并非都是洪洞县人,他们只是被集合到这里的大槐树下出发罢了,所以,中原人所谓“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只是一种粗略的表达。陈家沟的陈氏一族就是洪武5年(公元1372年)在陈卜的带领下从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市)移民到温县的。 这陈卜为人忠厚,又精通陈家祖传的一百单八势通臂长拳,长途跋涉中,他扶危济困,深得大家尊重,渐渐成了这支移民队伍的首领。他们最初落脚的村庄在今天温县的北冷乡,名字就叫陈卜村。数百年后的今天,陈卜村仍沿袭着这个称谓,可见当年陈卜的影响之大。其实陈卜一家在那里只住了两年,就因为地势低洼、土地盐碱,搬到了今天陈家沟所在的青风岭上。这青风岭上原有一寺一村,寺叫常阳寺,村因寺名,叫常阳村。 陈卜举族迁到常阳村后,发现附近土匪常来这里骚扰。仗着祖传的武艺,陈卜率领本族子弟和村中少壮百余人潜入青风岭深处,捣毁了土匪的老窝,从此陈卜在附近的十里八乡有了名气。天长日久,随着常阳村姓陈的越来越多,声望越来越大,加之村里有条深沟,这里慢慢地就被叫做了陈家沟。 在陈家沟村不大的范围里,考察太极拳的渊源,你会发现这是一段完整的历史。在村北一片长势茂盛的玉米地里,坐落着陈家的祖坟,作为源头的陈卜的墓冢保存完好,雕饰朴拙的墓碑印证了当年陈氏一族迁居这里的历史,和陈氏太极拳相关的许多重要人物都能在这里找到。 仕途不顺,陈王廷创立太极拳 在《陈氏家谱》中,陈卜被奉为一世祖,但他并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明万历中期,陈卜的9世孙陈王廷采众家之长,创编太极拳,成为一代武林泰斗。陈王廷是公认的太极拳鼻祖。 按照《陈氏家谱》的描述,陈王廷天资聪慧,自幼勤奋好学,白天练武功,晚上学文化。他不仅深得家传武艺,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因他生得面红庄重,蓄有美髯,又骑一匹枣红马,惯使春秋大刀,江湖上人送绰号“二关公”。据传年轻时陈王廷曾到山东一带走镖,当地匪寇无不闻风丧胆。 明朝末年,陈王廷以武秀才的身份参加乡试考武举。校场上,他张弓满月,一马三箭,三马九箭,射了个“凤夺巢”。所谓“凤夺巢”,就是第一箭射中靶心后,第二箭从靶心挤出第一箭,第三箭又挤出第二箭,像鸟儿夺巢一样。陈王廷的高超武艺博得了满堂喝彩,但负责擂鼓报靶的鼓吏因受人贿赂,只擂了3通鼓,表示9箭只中了3箭,主考官凭鼓声记分,即以3箭论之。陈王廷气愤不过,驰马擎剑,劈死鼓吏,逃出了校场。 随后,陈王廷投奔了在嵩山扯旗造反的好友李际遇。后来,李际遇事败被杀,陈王廷才归隐故里。清朝顺治年间,陈曾入乡学为文庠生,但他时运不济,始终也没有弄上个一官半职。于是他就绝了走仕途的想法,匿伏在陈家沟,立志造拳传世。现在看来,当年文武双全的陈王廷仕途不顺是件大好事,那个受贿的鼓吏客观上也算为太极拳的产生做了贡献,要不然,明王朝可能多了一个能征惯战的将军,但中国武术史上可能就永远没有了太极拳。 探溯太极拳的起源,不能不从整理明代民间武术的戚继光说起。我国武术历史悠久,由于地大人多,发展到明代,拳种已经很多。这些拳种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名将戚继光为了训练士卒,从民间著名的16家拳法中,吸取32个姿势编成套路,称作“拳经32势”,作为士兵练习刀枪剑棍的“武艺之源”。 陈王廷晚于戚继光半个多世纪,是继戚继光之后研究和整理中国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他在整理民间武术套路时,显然受戚氏的影响很大。在创立太极拳时,陈王廷从戚继光的“拳经32势”中吸取了29势。陈王廷在继承祖传拳术和吸取民间拳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八卦学说,与引导、吐纳以及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融众家之长,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拳术——太极拳。 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不但把武术和气功、经络学说相结合,还创造了“双人推手”这一竞技运动。我国自古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技击方法,但几千年来,这五种方法都是独立发展,比如摔法就只讲摔,不讲打。其他四种技击方法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唐代的“南拳北腿”之说,就说明了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和张伯敬之打,都是各具一技之长,而“太极推手”,则综合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具有很强的技击性。再者,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练习者历来只做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造就了大批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前人苦心积累的经验也因为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太极推手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 说到太极拳的理论难免枯燥,无论是《河图》、《洛书》、阴阳八卦,还是引导术、吐纳术、经络学说,感觉都是玄而又玄的东西,但高深的武功不都是这样吗?想想我们在武侠小说中看到的《九阴真经》、《葵花宝典》等,就不难理解了。 悟出太极真谛的陈王廷也有一本秘笈从不离身,那就是《黄庭经》,今天,我们从他留下的那首题为《叙怀》的长短句中还能窥到一些当年的秘密:“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