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原籍天津宁河,在美国生活了40年的102岁的中国老人,于2002年8月17日在美国去世时,曾在美国教育界、体育界、新闻界引起震动。大家都为失去这位德艺双馨、桃李满门的太极大师悲痛不已。
梁栋材(T.T.Llang、)先生生前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波士顿、明尼苏达、洛杉矶等地任教和创办的太极武术学习班的弟子们,都为他举行了追思会。有的美国杂志在发表怀念先生的文章时,还配发了先生在美国各地教授弟子习拳的照片和国画作品。先生生前用英文写的《The complete set of t’ai chi》(太极大全)《10T’ai chiprinc.iples》(太极lO原理)等6部著作,在美国更加畅销。《MasterT.T.Liang》(梁栋材传)一书也很快销售一空。他还被美国媒体评为年度“全美对社会贡献最大的老人”。梁先生和他所传播的中国太极成为美国公众瞩目的东方传统文化的代表。
梁先生早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学校,后进入当时英国在上海开办的税专深造。由于他勤奋好学、天资聪慧,在天津、厦门海关工作时都晋升很快。1945年,他在上海患了重病,久治不愈,医生告诉他最多还有两个多月的生存期。梁先生回忆起自己当年在南开学校时,爱好体育,身体健壮,是旧官场的种种恶习使他病染沉苛。他也想到了几位长者.身患重病,最后还是太极拳使他们恢复了生机。他立刻出院回到天津,拜师学习太极拳。
日复一日,半年之后,奇迹果然出现,他的病痊愈了。他的上司看到他身体恢复得这样好,于1948年又委以重任,派他到台湾海关出任总督察长。1950年,杨澄甫先生的著名弟子郑曼青先生定居台湾,在成功中学设立时中拳社,梁栋材先生成为入门弟子之一。1962年,梁先生退休后,离台赴美,在联合国总部任翻译,同时在一所高校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1965年,郑曼青先生游历欧美,传播太极拳及经史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也曾在联合国总部受聘,师徒两人每天在联合国总部林荫下练习太极拳,引来众多的围观者,后来在许多国家驻联合国代表的要求下,他们二人举行了一次全套太极拳表演,并成立了太极拳学习班。
在联合国工作期满后,梁先生决心把自己的后半生都献给太极拳事业,他开始著书立说,云游美国,到处宣传和表演太极拳。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个轰动美国的故事,推动了梁先生太极拳文化的传播:
鲁宾逊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一个贫困的黑人家庭,兄弟姐妹10人,父母实在无法养活这么多子女,任孩子们四处谋生。鲁宾逊小小年纪就开始到处流浪,经历了许多恐怖和苦难。1967年,他在流浪中患了重病,头发不断脱落,彻夜不眠,溃疡疼痛。他拖着病躯到波士顿向一位女友求救,但女友早已般走。他彻底绝望了,决定用一粒子弹结束自己的生命。
凌晨四点钟,波士顿的天气还很冷,鲁宾逊悄悄来到一个公园,准备在无人知晓时永远离开。但是,就在他即将开枪的一瞬间,一位和善的中国老人出现在他面前,老人轻轻拍着他的肩说:“年轻人,千万不可做愚蠢的事。把你的痛苦告诉我,让我来帮助你。”人间的温暖感动了鲁宾逊,他向这位中国老人说,自己一贫如洗,浑身是病,实在不想活了。这位老人就是梁栋材先生。梁先生向鲁宾逊讲诉了自己当年在上海绝处逢生的故事,然后就让鲁宾逊跟自己练几套最简单的太极拳,并在生活上给予鲁宾逊急需的帮助,两人相约每天清晨都来这里练习。
七天后的一个早晨,鲁宾逊没有按时来习拳。原来,多年来饱受失眠痛苦的他,这天竟酣睡得无论别人怎样吵闹也醒不了了。太极拳的神效使他无比兴奋。他从此更加专心致志地按梁先生的指点认真学习。不久,他在波士顿经济发展区找到了一份工作,并进入新英格兰摄影学校学习。1973年,他花了一千美元把自己的一层住房改造成罗克斯伯里太极拳学校。他还在大波士顿的学校和社区中心授课。学员中既有青少年,也有90岁高龄的老人。
鲁宾逊与梁先生的故事在美国《波士顿环球报》以“在慢动作中获救”为题发出,并被中国的《参考消息》转载。天津《今晚报》等刊也以专题介绍了梁先生在美国的事迹。
鲁宾逊现在逢人便说,是梁先生和太极拳改变了他的一生。如今他创办的太极拳学校收入不菲,其中很大一部分都用来捐助慈善事业。不久,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都邀请梁先生来宣传太极拳对健身的意义。他讲道:美国人生活节奏很紧张,太极拳可以使他们松弛下来,大有益于身心健康。许多太极拳爱好者,从千里之外慕名而来拜访求教。有的拳击运动员,找到梁先生拜师学艺。
美国密尼苏达州圣·施沃拉斯蒂卡学院太极拳班的弟子们对初见梁先生记忆犹新。这年,梁先生已年逾八旬。他故意装得十分衰弱地坐在桌旁,任凭挑战者百般挑衅,不敢还击。突然,随着一声怒吼,他拍案而起,几拳就把挑战者击倒在地,学院的师生们看得目瞪口呆。这时,梁先生才开始全套108式太极拳表演。师生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刚柔结合、多姿多彩的武术,许多师生立即报名参加太极拳学习班,校方还做出了太极拳计算学分的规定,这是中国太极拳在美国校园生根开花的标志。梁先生用英语写作的太极拳著作也成为美国人较早见识中国太极拳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