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人物 > 历代宗师 > 长忆“独步第一人”--怀念恩师王培生(正文)

长忆“独步第一人”--怀念恩师王培生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恩师王培生先生1919年3月24日出生于河北省永清县小韩庄村,卒于2004年9月11日,五岁随父母迁居北京,九岁开始习武,一生不二,七...
  
恩师王培生先生1919年3月24日出生于河北省永清县小韩庄村,卒于2004年9月11日,五岁随父母迁居北京,九岁开始习武,一生不二,七十余年如一日。同办杂志称他为“中国自古有武术,独步当代第一人”,日本的《阿罗汉》杂志尊他为“东疗奇人…‘中国十大武术家之一”。

  一、根扎八方,博学众艺

  王培生先生九岁步入武林,先后师从武坛多位名师学练翻腾术、尹式八卦掌、教门弹腿和查拳等。十二岁进入吴式极拳门,师从太极拳大师杨禹廷先生习练吴式太极拳并兼得王茂斋师祖的指点和传授。在两代大师的指导下,苦练八年。出师后,他又先后师从八卦掌名家高克兴先生习练八卦散手,师从形意名家赵耀庭先生习练形意拳,师从八极拳名家吴秀峰先生习练八极拳,师从通背拳大师梁俊波先生习通背拳,师从八卦掌名家韩慕侠先生习练程式八卦掌。1947年他又和京城三大武林高手即八极拳名家张立堂先生、李式太极拳名家高瑞周先生、形意拳名家马逸林先生结为金兰,在北京鸡狮滩(今积水潭)成立了汇通武术社,每天在一起切蹉武艺,交流拳法,互授弟子,技艺更加全面,更加精湛。

  王培生先生在讲课时经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活到老学到老。”他反对门户之见,提倡各门派之间要互相学习,经常交流,他说“各门派都有所长,千万不能孤芳自赏”。

  由于王培生先生善于海纳百川,不计门户、根扎八方,武术积淀深厚,所以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二、名师栽培,八年专修

  武术家的成功,虽然有天赋、机遇、名师指导、个人苦练等方面的原因,但在追求目标上如果不处理好博和专的关系,是很难走上成功之路的。王培生先生在武学道路上是先博后专,专而又博,即在博的基础上专,在々的指导下博。他进太极门时已经有了基础,进太极门后他没有搁置前学,而是每天清晨三点钟起床,步行八站地到中华门(今天安门广场)将所学的基本功和拳、械套路一一认真演练数遍,练到六点钟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开门,再到里面习练吴式太极拳。当时在太庙追随杨禹廷先生习练吴式太极拳的各界不同技艺层次的太极拳爱好者有300多人,由于王培生先生聪颖过人,悟性超群,又不怕吃苦,搏得了杨禹廷先生的喜爱。不但对他倾囊相授,而且还叫他协助教学,这样更加激发了王培生先生的学习热情。

  当时太庙太极推手盛行,来太庙向王茂斋、杨禹廷先生学习太极推手的人也很多,统统都由王培生先生代师领手。名师的指点,大量的实战,使他的太极拳技艺和推手水平,突飞猛进,迅速提高。在一次推手比赛时,王培生先生连着推倒多人,其中还有两名高手,这下轰动了整个太庙。师爷王茂斋先生看出他是可造之才,将来能光大门户,就打破了“隔辈不传艺”的老规矩,破例叫他住进了自己开的“同盛福”建材商店,每天晚上亲自指点他推手和技击技术,叫他抄写、背诵武功秘决,讲解拳理、拳法,并毫无保留地把一套技击能极强的吴式太极拳老架和太极枪等传授给他。他18岁时,杨禹廷先生见他可独立施教,就把第三民众教育馆的教学任务全权委托给他,这使他有了进一步独立施展才能的机会。在两代太极拳大师的共同栽培下,王培生先生专修苦练吴式太极拳八年之久,技艺炉火纯青。

  三、逆境不馁,执着攀登

  王培生先生一生坎坷,上世纪60年代初,正是他技艺大成,龙腾虎跃,频出成果的黄金时期,却受人牵连,被捕入狱。武术界有“学三年扔三天”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之说。意思是说练武术,学不容易,扔了容易。武术要成功必须要天天练。但是王培生先生十数年没有自由,他的武功不但没有荒废,反而更上一层楼,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什么原因呢,是他很快地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变外练为内练了。在狱中他专心地认真回想过去所师从的各位武林前辈练拳的神姿,技击的绝招,拳理的奥妙,拳法的精华,每天都像回放电影一样,反复回想,反复揣摩,用心总结,用心磨练,久之内气荡漾,荣辱皆忘,进而达到了不练自练的极高境界。他以太极拳的阴阳哲理为主线,把数十年来所学的各家拳技比较、筛选、提炼、升华,然后像穿珍珠一样,把它们串起来,像蜜蜂酿蜜一样把各派多彩多姿的精华揉为一体,融会贯通。他说“过去几十年都是以练为主,这十几年是以想为主,也受益匪浅。”

  王培生先生充分地利用了十余年的寂寞时光,悉心地研究推手理论,研究技击技术,研究祛病强身的小功法。他以心为纸,以意为笔,以血为墨,把终日冥思苦想之所得,牢牢地刻在心里,从而进一步开发了智慧、增强了记忆力,也进一步促使他的内功修为升华。刑满后,他就是利用这种深加T了的武术气功功法,不辞劳苦地为他人治病,常常是手到病除。他充分利用了这十多年较为自由的时间,努力实践,认真总结,印证积累了大量的治病经验,提炼出数百种祛病健身的小功法。

  释放回京后,他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只有两间均不足十平米的小平房,一家九口人挤在一起,除了大儿子以外,其余都没有工作,生活又使他陷入了新的困境,但他仍以超凡的毅力,平静的心态,面对这种状况。在新的困难面前,他刚直不阿,一心为抢救武术绝学,为弥补他十几年所流逝的时光,苦心孤诣地继续他的武学研究,进行他的武术实践,印证他的技击招法,提炼他的推手精华,总结他的武学成果。这颗武星的再现,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武术界的关注。全国各地、海内外等不同层次的武术爱好者纷纷来京找他拜师学艺,或切磋较技;晚上他还常常披星戴月奋笔疾书,很快这位久违了的武术大师又响誉京城,名扬四海了。一批批武术人才走进他的墙门,一本本太极拳精著、一套套武术录像教学片,从他居住的斗室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说“我这一辈子什么也做不来,什么也不做,也没有想过什么升官发财,就是一心想把老前辈的武术精华学到手,再传下去,不能失传。”这种对武术事业的使命感,就是他从不气馁,永不疲倦,执着攀登的动力。

  四、勇于实战,不图虚名

  王培生先生在70余年的武术生涯中,始终执着地研究中国武术的攻防技术,总结推广太极拳推手技艺,并且勇于实战,广泛切磋,多方印证,即使晚年卧病在床的时候,只要有人在他面前提到推手和技击,他就兴奋不已,两眼放光。他常常坐在轮椅上给前来看望他的弟子、门人说手。他说:“技击是武术的生命和精髓,不认真学习、研究武术的技击和推手技术,就不能很好地继承和宏扬传统武术,就不能充分地体现中国武术的本来面目。”他在向弟子传授拳械套路时,都注意把重点式子的技击含义讲清楚。他在接待国内外来访和在各地讲学时,常有各门派武林朋友与他切磋技艺,他从来不回避,不推搪。他艺高胆大,从来不畏强手,也未输过手。1939年在他20岁的时候,他竟敢于以太极拳的神功绝技在大街上痛打了四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大灭了侵略者的威风。长期以来日本武术界总是小视中国武术,曾叫嚷“再过十年,中国要向日本学习太极拳”,还说什么“少林寺在中国,少林拳已经不在中国了。…‘中国的太极拳只有健身功能,没有技击价值。”王培生先生对日本人这种态度,早已义愤填膺。1981年在沈阳的一次中日武术交流会上,他以太极拳的奇招妙法,把少林拳法联盟访华代表团教务长…岐博通连续打翻多次,使这位日本一流武术高手心服口服地把自己的腰牌、毛巾、胸章,恭恭敬敬地送给了王培生先生。该团的团长森竹好美激动地说:“我们多次来华访问,这次收获最大。通过与王先生交流,认识了太极拳技击的真功夫。”

  王培生先生淡薄名利,别无他求,只是倾心研究武术,把一生的心血都无私地献给了中国武术事业。他说:“前辈的东西虽然来之不易,是民族的瑰宝,我有幸得到了,但我不能把它视为私有,不能把它带走,要把我之所学和我之所悟,全部奉献给祖国,传给下一代,这就是惟一的愿望。”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masters/1358.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