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人物 > 当代精英 > 第十一章 四下陈家沟(图)(正文)

第十一章 四下陈家沟(图)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图:村标日久风化了,它记载了陈家沟太极拳的沧桑, 虽然这个村标早已不见了,但这张...
  

             
       


(图:村标日久风化了,它记载了陈家沟太极拳的沧桑, 虽然这个村标早已不见了,但这张站在村标前的留影, 却让我回忆起那一段段千里求学的难忘岁月)
   陈家沟太极拳是中华武林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博大的理论体系 、完美的拳架、丰富多彩的器械,更有高妙的推手技巧、别具一格的散手操作,这些都是其他门派难于企及的。杨、吴、孙、武各门太极拳,均是在陈氏太极拳基础上直接或间接发展起来的。杨氏太极开山人杨露蝉学艺于陈氏十四世祖陈长兴,他就是凭这种八门五步的功夫独步武林的,并获得“杨无敌”之美誉,然而陈氏后人则认为:杨氏“颇著事迹,而溯其成名,不过仅得陈氏拳学之一体”。(陈继甫〈陈氏太极拳汇宗〉)在这些门派中我们很难见到陈家沟广为流传的太极双器械(如双刀、双剑),重器械(春秋大刀)的传承。陈氏太极的真面目是在陈发科先生于1928年进京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当时曾游学于杨少侯、杨澄甫昆仲之间、精形意拳、八卦掌的武术名宿许禹生,得知发科先生来自于陈家沟,便与另两名武术家前去拜会,并再三要求与发科公切磋,发科公勉为接受,许氏猝然发劲进攻,但被一股奇异劲力弹回,威力之大将许氏弹于丈外,再试亦然,许氏被发科先生精湛的太极功夫所折服,继而拜发科公为师,成为京城武林佳话,当时武术诗人杨季子目睹发科公的精湛功夫后赋诗曰:
  

   “都门太极旧尊杨,
    迟缓柔和擅胜场。
    不意陈君标异帜,
    缠丝劲势特刚强。”
  为全面继承陈氏太极拳博大的拳学体系,我于1988年9月又一次来到太极拳发祥地陈家沟。(图:陈德湖家门前的门石让我想起太极巨子杨露蝉,没有杨老前辈开创的太极基业, 中国的太极拳会有今日的恢宏吗 ?)

  不知何因,一踏上陈家沟这片黄土地便有一种游子归乡之感。沟东沟西,坡上坡下,这里的一草一木对我来说是那样的熟悉,那样亲切,当途径陈德湖老宅时(现已建成杨露蝉学拳纪念馆),面对高深幽静的墙院,我不禁留连忘返,浮想联翩,这里曾是陈长兴当年开设武学社的地方,红漆大门紧紧的关闭着,看着这古色古香的院落,我仿佛听到了陈氏前辈们铿锵的震脚声,发劲的“哼哈”声,绞杆的“噼叭”声。当年杨露蝉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得到了陈长兴的言传身教而获得太极真谛的,是他将陈氏家传武艺带出了陈家沟这一隅之地。直至今日老宅门前还仍然保留着两块青色的门石,村里人已说不清它在这里安放了多久,但从它日久天长被风化了的古朴图案中、从门石表面光滑程度推测,起码也有上百年的历史,说不定这两块门石就是当年杨露蝉亲手安放的呢?传说当年杨露蝉就曾是这里一边做长工,一边偷拳的。
  也许陈家沟人得益于家传太极的熏陶吧,他们看上去十分恬静、好客,他们与你相识之后,即使几年不见,会依然保持着初识的热情,在他们打招呼所发出的浓重的中原乡音中,可以感受到那种质朴与真诚,如果你到谁家作客,到饭时了,主妇会给你端上热气腾腾的鸡蛋手擀面,此时,你最好不要推辞,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在小架太极拳陈伯祥、陈伯祥老师家、陈永利老师家我都吃过这样的鸡蛋面。正如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访问陈家沟后的诗中写道:(下图:在杨露蝉纪念馆师父授我太极推手, 陈长兴前辈(塑像)庄重的注视着我们,师父在这里授我太极推手寓意深远 。)
  
  “陈家沟――
   太极拳发迹之乡,
   拳艺安详,
   解数流畅,
   令人想起村民的形象,
   纯朴,善良,   
   憨厚,直爽,
   一旦踏入新的时代,
   他们将稳步前进,
   他们将势不可挡。”
   这是对太极故乡的颂扬,也是太极中兴的真实写照。
   这次来陈家沟,师父又认真检查了我的拳架,给我指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这时,小根(师父次子)回来了,我们天南海北地喧寒起来,小根说:“又一年多没见面了,功夫又长进吧?”
  我说:“马马虎虎吧。”
  “我们推一下?”小根要试探我的功夫(图:刀如猛虎,是陈家刀法的特色,其雄壮、威猛令人叫绝)

   小根的推手我是领教过的,他是陈家沟少壮派进攻型推手的佼佼者,特别是他冷、脆、惊、战技巧运用的不同凡响,三下陈家沟时我曾让他摔过多次,他的捋、采结合,加上腿下逆缠三点受力的推手技巧,会使受制者头朝下两腿向上腾空翻起,令人毛骨悚然,惊心动魄,但时隔一年多,我的推手功夫也在长进,我也正想和他推手以检验一下自己的功夫,我站起道:“师弟,多多指点。”
   我们搭手相推,他的手臂很沉,很重,上步轻极了,脸上流露出不以为然的神情,我愈加戒备,因他的进攻往往是在他最慢不精心的时候,这也许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吧,在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室内,我们左右盘旋各不相让,他几次发劲都被我听准化解了,就在我变换步伐的时候,他突发按劲向我推来,我迅速调整身法将其化空,但身法却偏了,失掉了发放的机会,如果我不能及时走化,非把我发到门外不可。(因他是对着门发劲的)师父叫我们停下,对我说:“身法走的不错,只是外形太过了,推手时要因人而动,劲由内换,才不会被对方所察觉,这里边道道多着哩,这次来再把推手提高一下,再练十三杆。”我说:“师父,我能练双刀吗?”我曾见过陈家沟青年的双刀表演,拳谚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那种刀如猛虎的气势令我非常羡慕,我大胆向师父提了出来,师父说:“可以,只是我日久不练不好捡了,这样,你到永利那里学,他双刀好,我领你去,他会教你的。”
   这就是我的师父,为我全面继承陈氏家学,他将自己的弟子介绍给陈家沟最好的老师。就这样,四下陈家沟,师父传授了太极十三杆,陈永利老师传授了太极双刀,然而使我受益最大的,是师父授我的推手技巧,并对太极散手有了新的体会。(下图:我十分敬仰陈照丕公,每次去陈家沟我都要到陵园凭吊、练拳,他是当代继往开来的太极拳宗师 )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向散手过渡的特殊训练方法,是太极前辈们用血的代价所换取的技击精华,它包含了阴阳互易之理,包含了用兵之道,它以八门(乾、离、坤、兑、艮、震、巽、坎)五步(金木、水、火、土) 变易之道,理性地概括了它的全部,陈氏太极前辈陈王廷、陈长兴、陈鑫对此都有过专门的论述,而它的精妙之处却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清楚的,正如陈鑫云:“此中之妙,微乎其微”。其中奥秘非言传身教不可,而这些又是门外人所难知晓的。在陈家沟几乎人人都练拳舞械,如果与他们没有情感的交流,至多也就会得到一路拳架,一趟单剑,至于推手也只是划划圈而已,陈家沟人对自己的家学是非常看重的,他们不会将家传的奥妙轻易传给外姓人。正因为如此,外界有人认为陈家沟拳师保守、认钱。他们真的保守吗?在我多年与陈氏传人的交往中,我确信:他们不是那种人!俗话说:师看徒三年,徒看师三年,师徒间没有父子般的亲情,没有情感的默契,怎会有传承的先机呢?陈家沟人认钱吗?也不尽然,他们没有城里人的价值观,更没有都市人等价交换的理念,他们世代恪守着门规戒律,信奉“千金不传浮浪子,十字街头赠古人”之古训,以德造化育拳技,这就是农民太极拳家的传承与情怀,而徒弟给予师父的回报这就要看徒弟的功德了。一个要真正获得技艺的人, 尊师敬师要一如既往,求师不仅仅在求艺,同时也是在求德、求做人,求那份人间真情,这是太极传承的最高心法,那种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者怎能得到师父的真成传授呢?其二:尊师重道重在给予,孔子曰:有拿束修十条以上者,我即诲焉。多年来,每当新春佳节,我都要为师父拜年,寄上钱物、以表达徒子的祝愿。这一切都是妻子张罗在前,多少年来已成惯例。也许就是这种浓浓的师徒之情,使我得到了师父的真诚传授,我在日记中记载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1988年9月19日
   “今天是个艳阳天,师父看上去心情很好,他叫我与他推手,我们推手一般采用一进一退顺步推法,或采用“乱踩花”式的散推方法,推着推着,师父便让我下身法,腿肚几乎接近地面,几分钟下来便汗流夹背了,我有些耐不住了,而师父没有停意,我只好咬牙坚持,起初我还有些耐不住性子,推一会儿速度就快了起来,师父说推手与练拳一样,要慢,慢到十分功夫就能快到十分功夫,他说当年陈照丕教习推手时一口气让推一小时,这样才能练出下盘功夫。他特别强调推手要走圆走顺,不许顶,他说:‘推手拚力气是违反太极拳原理的,刚学推手时对方劲来了,走不圆或化不了,不由自主地顶抗是不可避免的,那是听劲功夫还不到家,身法还不能做到自动调整,练拳练推手就是缩短这种自动化的过程;推手时要有欲守待攻之意,处处舍己从人,随机应变,乘虚而入,乘空而击,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不能守则走,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太极拳所有的技击用法都潜藏在太极圈之中,当练到周身空灵时,每遇到外界刺激,就会出现条件反射。快时不及掩耳,发人时不见其形,这才算上乘太极功夫。’师父让我体会走化,我一次次在他身上体验走化之法,每当双手按在他的身上,有时像按在悬挂的布上,有时像按在充满气的皮球上,他稍微一动我便向两侧滑去。当师父加力作用给我时,我要坐胯转身才能勉强化走,师父说身法太过有机可乘,再试,我稍一坐身师父前臂突发棚劲将我弹出,师父指出我的症结在胯,根在丹田未实,与用神、气息有关。我一边模仿师父的动作,一边体会神意,气息,终于掌握这些巧要,这些如果没有明师的言传身教,其中的奥妙靠自修是一辈子也领悟不到的。”
1988年9月23日
  今天师父继续授我推手,他老人家说了几句耐人寻味的话,大意是:推手时身体要以虚灵轻妙为主,轻轻接触对方,粘其皮毛,以身走、以气化、以腰领、使对方如立圆石之上;松生沉、沉生轻、轻生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肌皮毫毛都能打。师父的话还要慢慢去领会。
1988年9月25日

(图:师父推手时,表情庄重而安详。)
  “今天师父传授我太极十三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陈氏太极长器械,套路由粘、缠、绞、拦、披、崩、拖、挂、横、扎、抖、架、挑等杆法组成,短小精干,古朴实用。师父说:常抖太极杆可增长内劲,壮大爆发力,并嘱我经常练习。 ”
1988年9月28
   “ 早饭时,师父说今天要给我讲一讲推手发放技巧,我非常高兴,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他说我现有的程度和悟性一说就会明白的。在教授中师父传授了推手“十二字诀”,他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要我牢牢记住,这“十二字诀”是:“粘、粘、连、随、引、进、落、空、得、打、疾、断”,并让我在他的身上体验,我的劲稍一作用给他,他稍一动我便站立不稳,我试图用双手控制他的中心,不叫他活变,我刚刚找到他的重心,突然他的皮肤好像与骨骼分家了,我莫名其妙的向一旁滑去,师父好像没有动,奥秘在那里呢?我问师父,师父说:“这就是丹田之气的作用,只有把阴阳二气鼓荡于皮才能产生这种效果,”我努力模仿去作,但很勉强。师父又给我讲授了各种发放方法,其中有顺势借力法,有折叠法、诱诈法、惊战法、避实击虚等法等,特别是避实击虚法使我对陈氏太极的技击观有了新的转变。我原以为太极技击都是应顺势借力的,但陈氏太极所表现的是以螺旋缠丝劲,配以惊战之法,将对方引偏拔根后,聚精、气、神于一点上步夺位,以肩、胯、肘等部位横向出击,发放者必须要做到“得、打、疾、断”,在“嗒”的瞬间完成引带、拔根、发放全过程。表面看来像是身拥肩撞给对方造成的重创,似乎与拳理相勃,但作为太极武术它完全符合“牵动四两拨千斤”之真义,由此看来太极拳是一项感而后知的双修运动,是一层功夫验证一层理论的人体技击科学的实验。闭门造车,远离技击实践必然会走向歧途。“
1988年10月6日 (图:陈永利老师授我双刀)

  “ 陈永利老师是陈家沟少壮派拳师之一,他幼承家学,功夫深厚,我在向他学习太极双刀时,他家住着六七个外地学拳的人,我与永利老师早就相识,此次又有师父的引荐,自然教得十分仔细、认真。他的双刀功夫很棒,演练中松活弹抖、虎虎生风,特别是他的步法灵活多变,充分体现了双刀看走的运动风格,在走“左插花”、“右插花”时,两次缠头裹脑,只见刀花绕体翻飞,堪称一绝。我用了十三天时间终于学完了这套刀法。”
   太极散手也是我要探讨的课题,每天晚上我便与小根师弟切磋散手,我们的散手是不拘任何形式的交手,我们彼此都有过误伤,一次在交手中他拿住我的右臂,试图以挒劲将我击倒,由于他用力过大,我的右臂几天不敢抬起,后来我们倍加注意了。在散手的切磋中,我们讨论最多的是接手,这是太极散手必须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我在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体会:
1988年10月8日
“1、 散手中要根据对方进攻的方向和路线尽可能地作出准确的判断,没有及时准确的判断就不会有相应的接手,就不能实现“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的接手先机。
2、 准确判断出对方的来力后,我采用“迎合沾粘”的方式承接之,时机最好在对方进攻的中间过程来完成,沾接的部位应在对方肘关节内外侧,小腿内外侧,以防对方复合劲串打。
3、 交手承接要浑圆饱满、弧形引带,避免横截,顶抗。可用长劲,也可惊炸、弹抖。
4、 当对方之力落空,已成我顺人被之势时,我既可以乘空而击之。
5、 进攻部位: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肋并当心,下部两臁和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陈鑫)“
  1988年10月17日清晨,在我进入练功状态后,突然心慌烦燥难以自制,恍恍惚惚仿佛听到女儿“爸爸、爸爸”的叫喊声,潜意识告诉我:家中出事了,我匆匆告别了师父家人,连夜踏上了返乡的旅途。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masters/132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