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人物 > 当代精英 > 跟随陈素英老师学拳(图)(正文)

跟随陈素英老师学拳(图)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一)初闻法味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人一生要干什么?往往事情的发展与当初自己的设想相悖。我与陈式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认...
  

(一)初闻法味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人一生要干什么?往往事情的发展与当初自己的设想相悖。我与陈式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认识了我的老师——陈式太极拳第十九世传人,巾帼英雄陈素英,也是自己想像不到的。

  我1978年至1981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一所工业学校学习时,一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王岩教给我们班太极拳,经过几次学习,我被法理科学、充满哲学智慧的太极拳所吸引。王老师见我学习特别认真,就说:“太极拳博大精深,不是几次课就能学完的,需穷其毕生精力学习、研究。”老师又问:你是哪里人?我回答说“河南人”,王老师又说:“太极拳的发源地就在河南温县,你们现在所学的国家推广的24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比就是小儿科。你将来要是回河南一定要到陈家沟去学。”我记住了王老师的这番话。随后在毕业实习时分到张家口探矿机械厂大修车间实习,我认识了在张家口市武术界享有盛誉的王师傅,我正好分给王师傅当徒弟,他开大型刨床,在和他聊天时,他告诉我,张家口武术协会有一位教练,家是北京的,练的是陈式太极拳,功夫了得,三十多岁,文质彬彬,善长实战,张家口市武林界很多门派的师傅都和他切磋过,但都未能赢他。王师傅的一番话更使我对陈式太极拳产生一种神秘感和向往。

  1981年毕业后分配到新乡市地矿部第二石油指挥部四物大队工作,在81年的冬季一次早晨锻炼身体,当时雪花纷飞,天寒地冻,我看见一位练拳的师傅光着脊梁,练一种我从没见过的拳,时而缓慢沉稳,时而快速激烈,时而柔,时而刚,打出劲冷弹快脆,蹦、窜、跳、跃,那么冷的天,他居然大汗淋漓。我出于好奇,站在一旁,一直等他练完拳,就急不可耐地跑上前去,寻问:请问师傅,你练的是什么拳?答曰:陈式太极拳。我喜出望外,很快,我就向这位师傅学习起陈式太极拳,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师傅姓程,在华北石油地质局大名鼎鼎,太极功夫得自家传,人送称呼“太极程”,程师傅是跟他舅爷学的,程师傅的舅爷也是武林高手,解放前曾任大军阀闫锡山的保镖副官,参加过解放前河南武术擂台赛,获第七名,当年年仅十七岁。听程师傅讲,他舅爷解放前也是学的陈式太极拳,是村里大户人家从陈家沟聘请的老师,叫陈  ,一个身材瘦矮的老先生。那时学拳不像现在早晨练个一二遍,活动活动身子就算了。听他舅爷讲,那时是专业习武,不够几十遍不让吃饭,下午讲拳理,晚上练静功和辨耳听风,还要练太极轻功、桩功、暗器、眼功,一直练够6—7年才算出师。我问,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练了10多年,甚至几十年也没出师呢?程师傅说,现在都是业余水平,过去一年练的遍数顶现在十来年练的遍数。就这样,我跟程师傅学了两年多,一天,程师傅对我说:小贾,我仅仅得到我舅爷的一点点皮毛,没学成就参加工作了。陈式太极太深奥,我把自已所会的都教给你了,但这仅仅是上了小学一年级,希望你今后有机会到陈家沟去拜师学艺,干什么都要有恒心,千万不可半途而废呀!启蒙老师的一番话,更激起我陈家沟拜师学艺的志向。

(二)拜师学艺


  1983年6月,我带上当月发的工资,拿了几件换洗的衣服,踏上了西去拜师学艺的路程。这是我第一次出门学艺,心中自然是忐忑不安,陈家沟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太极拳会出自陈家沟,能不能拜到师傅呢?想到此,我的心里就发虚。

  在这之前,我曾经在《武林》杂志上看到杨露禅偷拳的故事,这次陈家沟之行会不会也是很艰难的呢?我从赵堡镇下了车,当时交通不太好,从赵堡到陈家沟还要走一段土路。到了陈家沟一打听,才知道陈家沟有一所太极拳学校,校长就是闻名全国的太极高手王西安老师。我记得82年新乡市曾承办河南省太极拳推手比赛,我和程师傅及一帮武术爱好者去观看,看到了王西安老师单手让对方双手进行比赛,并获冠军,非常钦佩,没想到马上就要见到王老师了。由村里人的引路,我来到了王西安老师家里,王老师知道我的来意后,非常热情,给我讲起陈式太极拳的产生、发展、特点,并当场现身说法,他摆了个小马步桩,让我推他,我使了浑身劲,推了半天竟然不能使王老师有丝毫的晃动,更不要说推动他了,王老师说太极拳的劲与外家长拳不同,具有穿透力,说完他有手掌在我胸前轻轻地一拍,我当时就觉得五脏震动、憋气,闷的慌,初步感受到了太极内劲的威力。王老师热情好客,招待我在他家吃了午饭,下午我提出跟王老师学拳之事,王老师说:“我经常不在家,给你介绍一个人吧。”我问“是谁呀?”王教师说:“是我们学校的副总教练。”不多会儿,王老师指着一位刚到他家里的运动员打扮的女孩说:“小贾,这就是陈素英老师,你先跟她学吧。”我当时心里有些发凉,感到委屈,心想我大老远跑来了,王老师竟找个女孩来教我,太轻视我了,好歹我也练了几年,有一定基础,跟着一个女孩能学出什么功夫呢?可既然来了,也不能回去呀,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到底和外界有何不同,不学怎么能知道呢?想到这里才打量起眼前的女老师。陈老师个子不高,有1米6左右,黑红的脸膛,全身精瘦挺拔,看上去脸上的表情刚毅凝重,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头后扎了一短马尾辫,脸上没有城市女孩的水灵、秀气,给人的感觉她整个人是榨干了所有水分的一根筋,不,简直就是一根钢条,眉宇间透着英武之气。当时学拳是跟着陈老师个人学拳,所以就提着行李住在了陈老师的家里,还有几位傅爱县的学员也住在陈老师家。陈老师家里是个大家庭,父母都是忠厚的农民,当时家里有陈老师的二哥、二嫂、一个妹妹、一个姐姐。一开饭很是热闹。

  当天下午,陈老师让我和她一起来王老师家,王老师对我说:“今后你白天跟陈老师学,晚上来我家给你捏捏拳架,讲讲拳理。”当时陈老师让我把以前所学的拳练一练给他(她)们瞧瞧,我满怀信心协练了第一路拳,又是跺脚,又是发劲,一趟拳下来有些得意地望着陈素英、王西安老师,我毕竟学了几年,小时候又学过外家拳,怎么也不会比一点基础都没有的人差吧,门缝里别小瞧人。人常说,喝了陈沟人,都会跷跷腿,我不喝陈家沟水,也会跷腿,而且跷的还不错。想到这,我用寻问的目光盯着两位老师,只见他(她)目光对视了一下,看着我笑了起来,这一笑把我笑的莫名其妙,怎么啦?我问陈老师我练得如何?我想两位老师一定会夸奖我两句,没料想陈老师马上止住笑,严肃地对我说:你练的拳既不像新架,又不像老架,浑身僵劲。我不服气,说,我练了三年了。陈老师又说,学拳容易改拳难,正是你以前学过太极拳,没掌握推法要领,你以前师傅教的东西都是好的,只是你没领悟,劲路不对,所以你还不如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人学起来更容易些。我说,能否在我以前所学的基础上改一改行吗?陈老师马止斩钉截铁地冷着脸说:“不行,要学必须从头开始,以前所学要全部忘掉,不然,一辈子也练不出来。”王老师站在一边插话说,练拳关键要正确,首先劲路要对。听了老师的话,我象迎头泼了一盆凉水,自己几年功夫白下了!

  从哪以后,我从头学起。陈老师耐心细致、手把手地教。在教拳过程中,确实如陈老师所说,学拳容易改拳难,以前有夹肩、耸肩的毛病,很难改,我老是犯,陈老师气了,有时坐在一旁不吭声,当我出现错误动作时,冷不防从背后用手猛地拍我的肩,说“我看你再夹肩”,只要一有毛病“停下”陈老师就大声严厉地喊着,有时一个动作纠正四、五遍,每天都纠正,天天学、天天改。我另一个毛病就是走架子爱浑身用力,这更让陈老师头痛,她的一句口头禅“又不让你拉犁子拉耙,用恁大劲干啥,再用劲全身都练死完了,太极是活动,松活弹抖,象你这样练,干脆回新乡算了,也别练了,过一段忘完了以前所学的再来学。”我笑笑,还是坚持学。陈老师的二嫂子有时在一旁插话:“素英,你咋恁厉害咧,好好的说不行吗?”有时陈老师有事出去,给我布置练拳任务,二嫂就会给我示范,并说“陈式太极拳不能用力,动作到位就行了,手里象扯根线,既不松开也别扯断就行了,轻轻的拢住,越使劲越没劲。”我就按二嫂说的要领去练,不一会陈老师回来了,一看我练拳,脸就黑唬着问我“谁又教你了?瞎学啥,我咋教,你咋学。”我说是二嫂子教的,陈老师和她二嫂子吵起来:“我的学生你胡教啥?”二嫂说:“我咋看你教的和别的学生不一样哩。”“你懂啥,这叫一个人一个药方,他就得这样练,不然僵劲去不掉。”陈老师说完,二嫂不吭气了,我吓的再也不敢问二哥或二嫂了。

  晚上,月光皎洁,晚风习习,格外舒爽,练了一天拳,全身酸疼,所以特别喜欢听陈老师讲村里老辈人如何练拳的故事,每天吃罢晚饭,陈素英老师、陈春爱老师总要到王西安老师家玩,我也跟着。当时陈家沟体校有一帮小姑娘、小伙子每天都要在王老师家练拳,王老师给每个人看一遍,然后指出毛病。我最喜欢听陈老师、王老师讲国内武林动态、比赛经验、练拳体会,有时说到兴奋处,王老师和陈老师就站起来比划,晚上串门听老师们讲拳是我最大的精神享受。按惯例,在王老师家聚会后,陈素英老师和陈春爱老师就领着我们到一个很大的打麦场去练拳,月光明亮,场子里有许多人在练拳。陈老师练拳和我以前所见练法不同,就连我第一位老师程师傅一次练五遍就大汗淋漓了,可陈素英老师一晚上要练十几遍,一口气练十遍,稍歇几分钟又一口气打几遍,然后再练单剑、单刀、双剑、双刀之类的兵器。套路练完了,又和陈春爱老师练推手,每到推手时,陈老师就对我和另外几个学员说:“小贾,你们回去吧。”最精彩的也就是推手了,可师命难违,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回去休息,有时躲在麦垛后偷看,可总是被老师发现。陈老师练拳通常是5—6小时,经常练到深夜12点才回家,让我至今感到不解的是:陈老师白天给我们学员辅导过之后就下地干活。记得有一次农忙季节,用架子车往地里送粪,那时可不像现在用拖拉机运输,架子车要用人力推拉,地是刚刚犁过的地,又软又粘,我和陈老师还有陈老师的父亲陈大伯一辆车,在家装上农家粪坑里沤的粪,一人拉车,两人在车后用铁锹推着车子走近一公里,到了地头往里拉时特别费力,要猛跑,利用贯性力,但跑上10多米,车轮就陷进泥里推不动了,一天下来,浑身像散了架,腰酸腿疼,更不要说再练拳了,可是吃过晚饭,陈老师对我说“小贾,走,练拳去”,我实在是不想动,但强撑着跟老师到场里。我顶多是练一、两遍就不动了,可陈老师照样精神拌擞,一练就是十几遍,真是铁人啊,可是每次吃饭也不见陈老师比多多吃饭,练拳难道可以吸收宇宙中的能量吗?

  看陈老师练拳有很大收获。陈老师练拳架子很低,几乎是贴着地皮走架,没有忽高忽低的现象,象坐着方凳打拳,特别是她打掩手捶时,又快又狠,丹田气发,喉头发出哼的一声,又闷又沉,整条胳膊好像自行车内胎突然猛一充气,刹那间变粗。我曾见过国内许多名家,但都没有陈老师这种刚猛、沉稳的气势,她发的劲象弹簧钢,有韧性、柔性,又有钢性,全身劲整,力点明确,发劲松净,不脱泥带水。陈老师性格较内向,不爱多说话,但一说话就特别有份量,又特别不留情面,一针见血,有时甚至像男性一样骂人,她最爱说的一句话“中个屁,功夫是练在身上的,不是练在嘴上的,光嘴上明白,身上不明白都不中,都是假的。”陈老师脾气较犟,看你练拳不下功夫,只爱说话,她就一连几天不理你;要是哪个学员练的好,旨下功夫,陈老师就会以她特有的方式赞赏你,用浓厚的家乡口音,亲切地叫着学员们的小名:“姗啊、二哩,好好练拳,将来出去当教练吧。”在陈家沟练拳的不止陈老师一家,大都是“忙时耕田,闲来时练拳。”

(三)神髓难求


  时光茬冉,不知不觉跟陈老师学拳已两年多了,从陈家沟回到新乡自己也下过一段功夫,每天也练十多遍,但不知什么原因,一离开陈家沟,自己练拳就找不到感觉。在陈老师家,老师看着我练拳时,行拳走架感到气血旺盛,动作沉稳,气贯全身,身体里有一种内劲感,发劲也有弹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陈式太极拳味”,陈家沟的小孩打起拳来都有那种唯有陈式太极才有的韵味,可外地人学了多少年都没有陈家沟的小孩打的有味,说的不客气点,就连一些名家大师都没有那种内在的神韵,另外还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第三次去陈家沟见到了老师,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师,她听完后笑了,说:“你先练拳,看有长进没有。”我马上练了老架一路,练完后陈老师说“架子都跑完了,不象原来的味了。”我问为什么外地人练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行,都赶不上陈家沟的小孩打拳有味,是不是陈家沟人保守。陈老师说,“手把手还教不会呢,何谈保守,主要是陈家沟家家练拳,继承祖辈传下来的东西,人们从小就在这种环境耳闻目染,时时纠正,不易走样,只有在陈家沟生长,观摩长辈练拳,长期日积月累、心领神会,这需要朝夕观摩,时时需要渐悟,不断的顿悟,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太极拳不象外家拳横平竖直、结构清楚,一看就明白易懂,而太极拳结构复杂、曲折环绕,到处是弧线、是螺旋,处处体现阴阳变化,更何况太极拳是内家拳,全是身体内部气机变化,理精法密,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层功夫一层理解和领悟,我也是天天体悟揣摩,练不到一定程度就听不懂老师们讲的啥,即是字面上懂了,练不到身上也不是真懂。你们外地学员来陈家沟顶多住上二、三个月就回家了,没有老师跟着,练着练着就走样子。内家拳一丝一毫都不能错,有时外表学的很像,但内里不知哪一点动作不对或僵硬都会使内气不通。有人只知苦练,不知正确的练,即使今天这样练正确,可能过段时间这样练又下正确了,身体又发生了变化,如果不及时找师傅改拳、纠错,可能就停留在那个层次上再也上不去了。陈家沟拳师们都不是靠讲拳论讲出来的,而是靠天天改错、天天练,不断体认,感悟出来的。另外,陈家拳还有一种人们都说不清的东西,那就是只有亲眼见老一辈练拳时产生的自己切身的感受,就连陈家沟土生土长的拳师,在外面教拳时间长了,都会部分丢失,只有在陈家沟祭祖时,点上香,有老辈人领着,集体一块练,在坟前、麦场里,才能功夫上身,把这种感觉找回来。”我愈发感到神秘,问陈老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陈老师微笑道:“我也不知道。”我说:“这难道有神仙帮忙不成?”陈老师并不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举了个例子:“王西安老师练拳非常刻苦,经常一练一夜,在农村生活不太好时,练累了就煮一锅红芋,吃完歇歇接着还练,脱下鞋一倒一鞋汗水。有时练到一定程度,出现了一般人不可理解的境界:到晚上练静功,或在梦中经常有位白胡子老头指导他练拳,指出练拳的毛病。所以为什么老辈子传下的规矩‘练拳要找没人的地方练,心要静,不让人看。要在阴历节日练拳,在坟地练拳’,只不过现在不太讲究这些了。”我忙问陈老师:“老师你是否也遇到不可思议的事?”陈老师说:“说了也没人信,都认为是迷信。”陈老师接着又说:“现在好多太极拳师架子也正确,用法也明白,理论也能一说一大套,但他练那拳就是没有陈家沟人骨子里那种东西。只得了陈家拳的皮毛,顶多得其筋肉,但得不到陈家沟的神髓。”听了陈老师这番话,我脑子里不知怎的想到禅宗嵩山少林寺流传的一首诗“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是纸上谈佛法,笔尖干洞庭湖。”想到此,我赶紧问道:“陈老师,怎样才能得到陈式拳的精髓和神韵呢?难道就无从下手吗?没办法了吗?”陈老师笑道:“有办法。”“什么办法?”我忙问道。老师笑道:“没学会爬就想跑,你先回家把架子练正确。”在场的师兄弟们也都笑了起来。可是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我盼望着有一天能取到真经,得到正果。

(四)非法非非法



  光阴似箭,告别陈老师回到工作单位,不管是在戈壁沙滩,还是在茫茫草原,我都坚持练拳,体味陈家沟学拳经历。陈素英老师讲的话,时时在我心头回荡。由于工作上的原因,中间有两年不能前去看望陈老师。86年,我第三次踏上去陈家沟的路途,见到了陈老师,她非常高兴,饭后,陈老师又让我练一趟拳给她看看。练完后,陈老师说:“看来小贾你在家没偷懒,练拳了,身上有些变化,有点内劲了。但拳架子还是走了样,重新改吧。”在这段学习时间里,我又问起陈老师:“陈家沟人练的拳为什么和外地人练陈拳不一个味,陈家沟人练拳内在神韵为什么外地人学不来。”陈老师没立即回答,过了一会儿,她慢慢地说:“陈家沟人练的拳和外边人练的陈式拳最大的不同就是内劲的不同,既使是陈家沟的名师去外地教拳几十年,摔、打、擒、拿、抓筋、反骨、点穴都学会,可不容易学走的是陈拳的内劲,这种内劲不是外出教拳的师傅不教,而是连他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只有长期生活在陈家沟这个环境里,在这种氛围里,才会有这种劲。我对这个问题也长期思考过。外地人从理论出发,讲究由理论指导练拳,这原本也不错,可与陈家沟人不同,陈家沟人不学拳论,先练拳,功夫都相当好了还不学拳论呢。实践是第一位的。拳论只不过是练拳的体会,练功到达一定程度、境界时的描述,没有功夫,先看拳论,字面含义懂了,实际上和功夫高深时所体会的完全不同。可我们平时练拳下功夫,身上有了变化,前辈们一说拳论我们就领会了,心里明白。”陈老师又说:“有人说陈沟人练拳放松、轻柔,百炼钢化做绕指柔,一分柔一分刚,这话从字面上并不错,但实际练时和陈沟人理解大相径庭。”我马上问道:“有什么不同?”陈老师说:“以气催僵,对于普通人来说认为只要身体不用力,轻轻划圆就行了,其实大错特错。”说着,陈老师举了个例子:一根竹杆,中间空,里面塞满了土,怎样才能让竹杆节节贯通呢?只有一个方法,抓住竹杆使劲摔打、猛震,才能把中间填塞的土摔松、摔开,空隙中的土松动了,才能倒出来,竹杆才能中空透气。练拳也同样,一个没学过太极拳的人,僵劲满身,经络堵塞不畅,上去就动作轻缓,说“运动如抽丝,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再轻也是僵,一辈子也上不了功夫,僵劲满身。我忽然明白了,说:“练拳初级阶段要猛起猛落,猛打猛冲,以气催僵,以外形引动内气。”不料,陈老师反说:“你又讲错了。”我说:“这不是拳论所讲的吗?”陈老师说拳论不错,而是人用错了,如果只一味的猛打猛摔,就会练的偏刚,造成局部用力,局部发僵,成了外家拳。外家拳都是用力猛打,结果内劲无从产生。我立即问:“放松轻缓不对,猛打也不对,怎样才对?这不让人无所适从吗?这不前后矛盾吗?”陈老师马上说:“矛盾是在统一中对立,在对立中统一,太极本身就阴阳对立,练拳时要刚柔统一,柔行气,刚落点,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发出弹性的刚是整劲,放松下发出去的整劲,不放松,劲就不畅、不沉稳,憋在身上出不来。所以陈式太极拳的刚是建立在放松基础上的刚,没有松也就没有刚。”陈老师接着说:“学员在学拳中是否是在老师要求和指导下的那种松、那种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陈王廷创编太极拳,他本人是武林高手,往下传拳,祖祖辈辈靠的是言传身教,长年累月积累、校正。练拳是个动态过程,这就象中医给病人看病,要因人因病,不断调药方,辩证施治。陈沟人从几岁就天天看前辈练拳,现身说法,不断调整,等练到九年,内气全部贯通,才不再靠老师纠架子了,就是到那时,也要‘功夫无息法自修’,离开了老师,自己还要摸索,终身修炼,不断总结。”陈老师接着反问我:“有谁在陈沟一住十多年学拳的,除了清朝的杨禄蝉,三下陈沟,一住十八年。还有第二人吗?现在多数人来陈沟学2—3月,回去后就称‘大师’、‘宗师’了,实际上连小学一年级水平还不到。”我问陈老师,陈沟人练拳有了内劲,外在表现和外地人有什么不同?陈老师回答说:“外观看上去要松沉、劲整,以腰脊为轴,以身领手,如风摆杨柳,既沉又活泼,动作迅、猛、灵、脆,松活弹抖,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有人练了几十年还做不到一个‘松’字。‘松’字太难了,肩松、胯松、腰松、骨松、心松、神松。”听了陈老师一席话,我如梦初醒,练拳要有明师,时间加汗水,勤校正。陈老师又说,内气全贯通后,表现在拳架上才柔弱无骨,表现出弹性的刚,技击才有威力,才无坚不摧,所以外地人学拳重在学技法、招式,陈沟人重在学内劲,内劲有了,怎样动都是招法。所以陈沟有句行话“摸劲、摸圆”,其实,练拳可以说学七、八年就能出师,也可以说一辈子都出不了师。因为太极拳是内家拳,主要是向内里找,一层功夫、一层技艺,顺应天理,无法穷尽,所以说没有止境,一个老师教的徒弟,早期弟子和晚期弟子所学的东西大不一样。因为老师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听陈老师讲到这层道理,我忽然记起陈家沟老年人和我们外地来陈沟学拳的小青年摆龙门阵时说:“陈家沟的拳全是功夫,功夫学不到,啥都学不走,只学个空架,不顶用。当年,南方有一个武林高手来陈沟拜访陈发科,两人比试,南方武林高手输了,跪地不起,非要拜陈发科为师,让陈发科把打倒自己的一招‘背折靠’教给他,陈发科把‘背折靠’重新演示了一遍,那种松活弹抖灵脆劲,浑厚的内劲发于内形于外的缠丝崩劲,外地高手怎么也学不会,陈发科对那个高手说,回家好好练吧,这位高手失望地说,这招法我再过20年也练不来这劲道,教了,我也学不走。”

  陈老师见我一直在发呆,“扑哧”一声笑了,“感到难了吧,其实太极拳在教学上,老师在有形的东西教完后,无形的东西就不好教了,纯粹靠个人资质、悟性,老师有时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法也错,无法也错,不是无法,也不是有法,因太极拳的高深阶段由小圈到无圈,学生从老师练拳中无法看到老师体内小圈,阴阳变化,老师一想用具体形式表现无形的道,就变了味。”这时我想起释加牟尼佛在圆寂前对弟子们说“我宣传佛法40年,什么都讲了,什么也都没讲。”又想起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老人的名言“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万法难容。”陈老师所讲的拳论,其实和中国的文化相通的,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东西,如老子的《道德经》就讲“道”是什么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先天地生。而陈式太极拳在技击中,其大,使人“仰之弥高,俯之弥深”,如站在圆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其小,点打点化极小亦圈,发人于无形,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贾辉,男,45岁,河南新乡市中国石化集团华北石油局文化专修学院高级教师,院务办公室主任。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进修班结业。本人自幼学习武术,特别酷爱陈式太极拳,尤喜爱太极拳理论研究,曾拜王岩、程志民、王西安、陈素英为师,长期跟随陈素英学习陈式太极拳,曾得到过我国著名陈式太极拳前辈洪钧生的指点,聆听教诲,也得到洪老先生的高足孟宪彬、李恩久老师的点拨。本人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陈式太极拳失传套路、失传的传统训练方法的挖掘,对陈式太极拳名家的采访、宣传工作。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masters/128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