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人物 > 当代精英 > 太极拳两条平行线的交叉点(正文)

太极拳两条平行线的交叉点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5月7日,在纪念陈照奎先生逝世24周年的活动上见到了马虹,我们的话题自然围绕马虹和陈照奎老师的师徒情谊展开。 一个是河南温县...
  

    5月7日,在纪念陈照奎先生逝世24周年的活动上见到了马虹,我们的话题自然围绕马虹和陈照奎老师的师徒情谊展开。

    一个是河南温县陈家沟人,一个住在石家庄;一个是练拳习武的,一个是舞文弄墨的。陈照奎和马虹,常常觉得他们应该是两条完全平行的直线,不论是从哪个角度,哪个视点,都不应该有任何交集。但是人生依然会让这两条平行的直线出现交集,而让这两条平行线交错的交叉点,便是太极拳。

    跟众多普通太极拳爱好者一样,马虹也是因为身体不好才开始接触太极拳的。

   “我原来没想到能够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还能够教别人练拳。我先前是一身的病。”长年累月的文字工作使马虹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同时还有胃炎、慢性肾炎、左腿关节炎。“最厉害的时候是60年代初,我三天两头往医院跑,成天吃药打针的,班儿都上不了。”

    看到马虹的身体状况,机关门诊的老中医对他说:“你这个病呀,光吃药,无论是西药中药,还是使用针灸,都很难奏效,你是不是尝试一下体疗的方法?”

    马虹是有名的书呆子,体育场从来不带沾边儿的,什么体育项目都不会:“体疗?怎么个体疗法?”老中医说:“打打太极拳吧!”

    在马虹的印象中,太极拳是老头老太太练的,他心想,自己才三十多岁,就去跟老头老太太练拳?

    对太极拳将信将疑的马虹在老中医的力劝下,从1962年春天开始走上了太极拳的路。

    “我没想到的是,刚一开始练,晚上就能睡着了,而且身体状况越来越好。”深深受益的马虹对太极拳越来越感兴趣。1963年,一直练习杨式太极拳的马虹偶然看到了顾留馨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他发现陈式太极拳无论是架子还是理论都非常新颖,别具特色。在跟随五七干校的一位战友偷偷学习了一路拳和二路拳后,他对陈式太极拳更加着迷。

    “我当时不满足自己的水平,总想找陈家的人学更正宗的。”经过多方打昕,马虹终于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陈照丕老师在温县教拳。马虹兴高采烈地从石家庄直奔温县,没想到陈照丕生病住院了“我就打听他们陈家还有谁在教,人们说陈照奎正在北京教拳。”于是,1972年,马虹又从石家庄到了北京,找到了陈照奎老师,开始跟他学拳。

    1972年夏天,北京。就是在这个像往年一样炎热干燥的北京夏天里,就是在明晃晃的阳光中。就是在这一时间,这一地点,两条平行的直线终于在太极拳的牵引下相互交叉。

    第一次见到陈照奎的情景,马虹至今记忆犹新。“可能是因为我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吧,他第一次见到我,比较冷淡。”

    马虹先把自己跟战友学的一路拳和二路拳给陈照奎打了一遍,陈照奎看完以后说:“手法、眼法、步法、身法都不对。”

    马虹于是对陈照奎老师说:“那我从头跟您学吧。”

    陈照奎每天早晨6点开始在东便门外的树林里教拳,马虹住在西河沿的大华旅馆。凌晨4点,他就得爬起来去学拳。没有公交车,他就西河沿、东河沿地一路走到东便门外,几天下来脚就打满了血泡。陈照奎见他走路时有点拐,问:“你腿怎么有点儿别扭?”马虹说:“你们骑车子来,我没车子,我地上走来的,脚就起泡了。”一贯严肃的陈照奎,流露出感动的神情。他对马虹说:“这样吧,你晚上上家里来学吧!”

    陈照奎当时住在骡马市大街,距离马虹住的旅馆不远,马虹从那天开始每天早、晚学习。

    就这样,在北京的第一个夏天,马虹把一路拳又从头学了一遍。之后的1973年和1974年,每到夏天的时候,马虹都到北京跟陈照奎老师学拳。1974年,陈照奎对马虹说:“今年冬天我去郑州张志俊那儿教拳,你愿意去就到郑州去吧!”

    于是1974年的冬天,马虹是在郑州度过的。“我还记得我当时是跟北京造反派说瞎话请的假,一到郑州我就赶紧戴上一个大口罩,生怕人看着。我常跟别人开玩笑,都说杨露禅‘偷拳’,我那时也是‘偷拳’呀!”

    当时郑州的五个师兄弟白天都上班,所以陈照奎晚上7点到9点教。每天一个式子,两个月正好把整套拳教完。马虹白天闲着没事干,就跟老师商量:“上午您没事,我也没事,能不能把拳给我拆拆?”陈照奎考虑了一下,同意了。于是每天上午9点到ll点,陈照奎单独给马虹拆两个小时的拳,并且非常具体地讲解每一个式子、每一个动作的用法。

    这两个月,马虹过得非常充实。晚上,他和其他5位师兄弟一起学习动作,lO点钟学完后,6个人到郑州碧沙港文化宫外边的游泳池趁热打铁练,练到12点回去睡觉。第二天一大早就到公园打一个半小时拳,上午再拆两个小时拳,马虹回忆,那段时间练得很辛苦,晚上洗完澡上床的时候连腿都抬不起来。

    不过,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经过郑州两个月的苦练,马虹不仅把一路拳的动作重新巩固了一遍,并且在拆拳过程中弄清了每个式子的要领和用法。

    “陈照奎老师给我拆拳拆得很细,对方如果这样进攻,你用什么手法;如果那样进攻,你用什么手法。包括一个式子有多少劲,都讲清楚了。从此我对太极拳就更有兴趣了,更喜欢了。”马虹这才发现,原来以为的只是一些动作套路的太极拳,其实蕴含着这么多的内容。“理解了每个式子的攻防含义,自然在练拳的时候就不会偷工减料了,因为一个劲都不能丢。现在很多人练拳走样,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拆拳。技击含义是拳的灵魂和精髓。”

    一招一式,陈照奎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感悟的拳理、拳法传授给他的学生;一字一句,马虹则将老师的叮嘱全部记录整理。他们在做着同样的事,那就是太极拳的传承。

    马虹说,他觉得中国那句老话“尊师为问学之本”非常有道理,如果做学生的不尊重老师、不热爱老师,老师怎么能掏给你那么多东西呢?

    了解老师没有太多生活来源,马虹每个月都给老师寄一些钱:“当时我每个月挣90块钱,给我父母亲寄点儿,也给陈老师寄点儿,不多,三十、二十的。”I1977年到1980年,陈照奎曾经3次到石家庄,都住在马虹家。“文革时期我住的是一间半土半砖的破屋子,做饭都得到在外边临时搭的小棚子。老师一来,我老伴就领着孩子到她母亲那边去住。”  

    一路、二路拳教完了,拳也拆完了,陈照奎就开始给马虹改拳,哪些小动作不对,眼该往哪儿看,手该往哪儿走,另外也给他讲解一些拳的理论。有心的马虹将陈照奎教拳、拆拳、改拳、讲拳过程中的每一个要领、每一个细节都详细记录下来:“我是年轻的时候给那些领导们当秘书当惯了,记东西快,那时候也没录音机,就靠手,反正他讲的、说的、做的,我全都记录下来了。”就连陈照奎的儿子,被师兄弟们昵称为“胖子”的陈瑜也说:“我爸爸一教拳我师兄就拿出本来记,他就是好记。”

    马虹说:“中国讲‘文武一道’,‘有文史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史’。《孙子兵法》宝贵,但如果孙子没有文化,写不下来,那现在咱们到哪儿找《孙子兵法》呢?所以,我走到哪儿都说,我一不姓陈,二也没什么了不得的真功夫,但是我有一条比较好的就是我把老师的东西都记录下来了。”

    马虹说,练得好坏先不说,把老师的东西继承下来、流传下去也是对老师的尊重。他最近正在整理之前跟陈老师学习时记下的大量笔记,准备集结出书,让更多人有机会感受到太极拳的好处。

    陈照奎是武人爱文,马虹是文人习武,在精神空间中,基于对太极拳的热爱和对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承使命感,两个人的拳术在豁然开朗的文武之境中,展开掷地有声的交汇和对话。

    陈照奎的父亲陈发科1928年来到北京传拳,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将陈式太极拳从陈家沟一隅之地传到北京,继由北京传至全国。父子二人对陈式太极拳的传播,功不可没。陈照奎更将陈式太极拳从拳理、拳法上进一步发展,并在教学上更具特色。

    陈照奎常说:“功夫,我不如我父亲要说教拳,我比我父亲还有点儿办法。”陈照奎解放前曾经在和平门外至诚中学念过书,他有文化,字也写得不错。马虹回忆:“陈老师非常喜欢看书,在我家住的时候什么书都能看下去,小说也看,历史书、资料书也看。他一般都是白天睡觉,晚上看书,往往看到晚上过了12点了说:‘马虹,来,说拳。’”

    陈照奎教拳很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他把每天学拳的时间和内容安排得非常科学。他每天的教学一般都分成三个阶段。一开始,他先把要教给你的做给你看。把一个式子分成3个动作或6个动作,把每个动作的手、眼、身、法、步都边做示范边给你讲清楚,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记、可以看,但是陈照奎禁止学生比划,他认为最初需要一个整体印象。接下来,他在前边喊口令,看着学生做分动。最后进入单兵教练,一个一个地来。有的学生一个动作几十遍也做不对,那就接着做,今天做不对,明天还继续这个动作,在教学过程中一丝不苟。

     马虹说:“我开始总是耸肩,陈老师就对我的师弟张其林说‘其林,给马虹按着肩膀。’然后我打拳的时候,他就一直让别人给我按着肩膀,弄得我当时也挺不好意思的,他就是这样严格要求你。”后来在焦作表演,张其林看到马虹的表演以后,说:“师兄,你现在怎么放松得这么好?”马虹笑着开玩笑:“还不是让你给我按肩膀按的。”

    “陈照奎在教学上还有一点很难得,那就是他很重视理论,比如开合、虚实、轻沉兼备,他都能讲出道理来。”

    陈照奎和马虹,尽管二人的脾气性格、生活环境、家事背景迥异,像两条看似无穷延伸的平行线,但这两条平行线却在他们最本质的共同点上紧紧相扣交叉,那就是对太极拳的珍爱。

    有人给马虹练习太极拳总结了三条,马虹觉得挺有意思。一是“单打一”,就会这一套拳;二是“死认真”,练拳认真、琢磨认真;三是“傻坚持”,天天练拳坚持四十多年,就连每年的大年初一都要照常先去打拳,打完拳再拜年、包饺子、过年。

    马虹说他练拳一是为了健身;二是因为喜欢,觉得它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马虹说太极拳救了他两命。除了年轻的时候让他远离疾病的困扰,前一段时间,他还遇到了一次车祸。

    当时下着雨,当马虹骑车路过健康路的时候,从西边驶过来一辆出租车,车速不低,司机是个新手,马虹自行车也骑得挺快。自己的自行车和对面的小轿车越来越近,马虹车把一转,准备从右边绕,可是没有想到自己往右边绕,对面的出租车也往右边打轮,眼看就要撞上的时候,马虹的脑子依然没乱。他想,这个时候,自己蹿下自行车也得撞上,捏闸也来不及了,于是他脚一蹬,把一撒,一个“穿梭”趴到轿车的车头上。因为车盖有水,马虹滑到便道上,只被马路牙子蹭掉了一点儿皮。“所以我说太极拳又救了我一命,我要不练这个拳,不能蹦蹿,应不会这么快,遇到事脑子也不会这么沉静。”
 
    马虹说他有很多学生通过练拳治好了病,自己经常收到表示感激的信。“太极拳有很多优点,关于健身方面,我真是有切身体会,这个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和谐,这个拳能够构建身体的整体平衡,无论是精、气、神,还是形、神,无论是内外还是上下都达到和谐、得到协调。” 

    马虹为自己的太极拳生涯总结了四句话。第一句是“荒唐的年代”,在动荡岁月中马虹被关押一年,又在五七干校劳动了不到三年;第二句是“特殊的机遇”,如果陈照丕没有生病、如果陈照奎没有从上海辗转北京教拳,自己也不会找到陈老师;第三句是“艰苦的历程”,一次次的北京之行,一次次的郑州之行;第四句是“意外的收获”,不仅拥有了健康的身体,远离了疾病的困扰,更意外地教了很多拳友,朋友遍布海内外。  I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masters/118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