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人物 > 当代精英 > 太极拳苑的学者(正文)

太极拳苑的学者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大凡在某一个领域能够登峰造极者,那一定算是人杰了。在当今武术界,特别是在太极拳界,有一位颇具影响力享誉海内外的泰斗级人物...
  
大凡在某一个领域能够登峰造极者,那一定算是人杰了。在当今武术界,特别是在太极拳界,有一位颇具影响力享誉海内外的泰斗级人物,他的名字叫吴文翰。

  吴老,字润章,晚号澧阳老人,1928年生于冀南重镇大唐名相宋璟故里——南和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吴老出身中医世家,幼年曾随民间武术家李圣端先生习练武派太极拳,并跟清末孝廉仝酌泉夫子熟读经史。参加革命后,长期在京从事政法教育工作。吴老,功理兼备,文武双修,桃李天下,著述颇丰,享有“武林一支笔”之美誉,1998年在第五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上被授予“特级大师”称号。2002年被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授予“功勋杯”,以此表彰他在弘扬太极文化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

  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茫茫人海,身如浮萍,人与人相识相知都离不开个“缘”字。我虽在地方政府工作多年,对家乡在外地的有为者,应该说略知一二,但此前对吴老的情况一无所知。盖因老人家少小离家,久居京城,只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受到冲击才在澧阳蛰居数载,因此家乡人对这位武林名宿情况知之甚少。说来真是缘分使然,我于1998年工作调至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秋天,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里,我有幸结识了吴老,一位谦逊慈祥的老人,一位和蔼儒雅的长者,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新老乡”。

  虽然老人家久别故土,远走他乡,长期生活在京城,但乡音依旧;一口浓浓的冀南家乡话,顿时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老人家对家乡的历史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对家乡现在的变迁也充满了好奇和关切。由于曾在地方政府工作的缘故,我对家乡的历史掌故、风土人情、发展现状等情况也有所了解,一下子缩短了心理距离。再加上我与其侄儿既是公司同事,又都是太极拳爱好者,乡亲、乡情加艺情,一来二去,谈古论今,自然聊得十分投机;老人家高兴地邀请我再去北京的时候一定到他家去坐坐,并给我留下了家里电话号码和通信联络地址,我简直有点儿受宠若惊、喜出望外了。

  吴老的家在北京菜市口大街,陶然亭公园西侧一座简陋的公寓楼里,而且是住在五楼,是过去的那种小的两居室,屋内陈设亦十分简单,除了书还是书。房间虽然不大,但却收拾得千干净净,利利索索,显得清新、整洁而雅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几乎成了吴老家的常客,隔三差五,——记武派太极拳代表人物、著名太极史论家吴文翰先生逢年过节,只要是到北京,只要是能抽出时间,我都要到吴老那里去拜访一下,求教一二。日久天长,就连吴老的老伴陈大妈也对我关爱有加。

  每每听我说要到家里去看看时,老人家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要买东西,不要在外边吃饭,吃饭一定要到家里来,真诚、质朴、执着的话语让人无法推却。更令我感动的是,有几次到吴老家,因为路上塞车,已经过了用餐的点儿,可一进门,只见两位老人还在耐心地等着我,满满一桌子的饭莱怕放凉了,都用盘子一个个地扣着,我的心里顿生无限暖意。吴老平时基本上是不沾酒的,但是每次我去了,老人家都要小酌一点儿,还不时地劝我多喝一些。一个名冠武林的太极大师,一个满腹经纶的文史理论家,一个饱经沧桑年逾古稀的老人,一个曾经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的离休干部,竟然是如此地平易近人,慷慨大度,在我的眼中俨然就是一位可亲可敬、不乏爱心和童心的长者。从此,大伯、大妈也就成了我对二老最好的称谓。

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

吴老生长在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城邢襄。这里是冀南交通要道,自古以来,此地“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礼,物厚而阜安”,城内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物流通畅而丰富,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尊师重教,崇尚儒学的遗风,让年幼的他早早地进了私塾,并有幸成为清末孝廉仝酌泉老夫子的门生。仝老夫子是晚清举人,饱读经史,学富五车,腹有诗书,才高八斗,堪称一方大儒。吴老打小聪慧好学,悟性过人,勤奋刻苦,学风严谨,颇得仝老夫子喜爱,言传身教,用心栽培,获益匪浅,为他日后从事革命工作和太极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文史理论基础。

  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良好的早期教育,吴老对传统的中医、京剧、诗词歌赋、五经四书,经史子集、太极文化、武术理论等均有较高的造诣。据他老人家讲,过去曾经认真搜集整理了很多有价值的相关资料,起草撰写了大量的专题文稿,可惜的是,大多在十年“文革”和历次搬家中遗失了,现已所剩无几。每当谈起这件事,老人家都是一脸掩饰不住的惋惜和无奈。

  在学习方面,老人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他时常教导我,学习如吃饭,要细水长流,要持之以恒,如日积一纸,久而久之,才能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厚积而薄发。他还喜欢引用古人的至理名言:泰山不拒壤土,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拒细流,故能成其远。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虚其心,才能实其腹,人生在世,应立德、立功、立言,等等。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使我从中洞悉了先贤圣哲们的博大智慧和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开启了心智,感悟了人生,在这方面,吴老又是我治学上当之无愧的引路人和良师益友。
在吴老的家里,狭小的空间里堆满了各种书籍和资料。作为《武魂》杂志的编委和多家武术杂志的特约编委或撰稿人,他每天都要处理和编辑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书信和稿件;作为当代武派太极拳的代表人物,他还要出席国内太极拳界许多社会活动;作为北京、石家庄、郑州、吉林市、美国以及北美洲等地武式太极拳研究会的名誉会长,他还经常在家接待一些慕名而来的求师问艺者,不管是熟人介绍的,还是自己找上门来的,他都会以礼相待,如果赶上用餐时间,他还会设家宴款待,丝毫没有名人大家的架子。即便如此,作为一个年近八旬治学严谨的老武术家,他每天还要抽出时间,笔耕不辍,撰写文章,堪称我等学习之楷模。2001年由他本人编著的40余万字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一经问世,便轰动武林,洛阳纸贵,初版5000册,很快售完,出版社又增印5000册,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部经典力作。深圳一位太极拳爱好者把书中的警句请书法家写出悬挂厅内,以供人欣赏玩味。据我了解,现在老人家正在整理曾经发表过的200余篇有关武史钩玄、太极探迹、武学研究、名家风采、掌故述要、品德修养、武侠文化以及诗词铭序等多种体裁美文,拟以《吴文翰武术文存》、《太极拳书籍考》命名出版,我有幸先睹为快,不禁深为吴老涉猎之广泛,学识之渊博而叹服倾倒,难怪有些研究者称其为“武林一支笔”,吴老享此盛誉,名副其实,实不为过。

一位深谙太极的师者

  太极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和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和关注。太极拳更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外柔内刚的体用效果,风靡海内外。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在20多年前就专门题词:太极拳好!

  吴老白幼秉承家训,从小便拜邢台国术研究社社长武派太极名家李圣端先生为师,期间,还得到了王延久、范述圃、郑月南以及崔毅士等名师的指点。“文革”中他从京城遣返故里,还得以和陈固安、王陛卿、王万庆等师兄以及杨派太极拳家贾耕雨、八卦掌拳师孙宝泰、二郎拳拳师冀东、梅花拳拳师沈志远、陈国泰等先生研究、切磋技艺。在诸多良师益友的教导和帮助下,吴老较为系统地掌握了武派太极拳的拳械功法以及其他武术的一些知识,为日后开展武派太极拳的研究、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老德艺双馨,性命双修,从无门户之见。他认为,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他常说,天下武林是一家,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长处,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纳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要坚决摒弃旧传统中的门户轻、同门倾轧,甚至师兄弟间反目为仇等种种陋习。作为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太极大师,在吴老的身上看不到一丝赳赳武夫的霸气和江湖拳师的俗气,言谈举止间,透射出的是一种睿智儒雅、雍容大度的文人风骨和学者风范。

  在与吴老的交往中,我有一点是感触最深的。我原本是跟随太极名宿吴图南的高足武德琦先生习练吴式太极的,心里总是担心吴老知道了会不高兴,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并未将此事告诉他老人家。后来,我的老师想让我一引见一下吴老,我只好如实相告,没想到吴老一点儿没生。气,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太极拳虽然流派纷呈、功法各异、拳式有别,但道理是相同的,千变万化,都离不开、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不久,两位老人见面了,谈拳论艺,。共忆往事,十分投机。作为晚辈和从艺者,我不禁深为老一人家的胸襟大度、兼容并蓄的大家之风所折服和敬佩。

  吴老对我国太极拳发展史和在理论上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在武术界是有口皆碑的。武派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历来备受世人青睐。因其拳势中正安舒、轻灵圆和、步伐灵敏、开合有致、阴阳相济、六合对衬,拳风自然洗练,功架灵活实用,外则柔和渊懿,内则坚劲雄直,含阳刚于阴柔之中,寓雄奇于淡远之内,形成了“简洁缜密,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格,有着典型的文人风范,故历代文人墨客对其情有独钟。吴老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史功力和精湛的拳术造诣,集几十年研究之心血,纳数代人成果之大成,终于撰写出《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这部问鼎之作,为后人无私地奉献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文人的高风亮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还根据太极拳的发展沿革、社会和历史背景等情况,科学地划分为以杨禄禅学拳传拳和武禹襄等人丰富创建太极理论为主要特征的奠基创业阶段,以20世纪30年代太极拳广为传播、逐渐形成流派为显著标志的快速发展阶段和以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太极拳迅速在国内和海外广泛流传的迅速普及阶段,为太极拳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对流派的界定、区分、繁衍、发展以及拳势命名称谓的含义都作了有益的探讨。

  在当今太极拳的传播和推广方面,他更是不遗余力,多次撰文,从不同的角度力陈开展太极拳运动的建议,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作为一名离休干部,他从不以教拳授艺为生,为了振兴武派太极拳,培育人才,对前来拜师求艺者,因人施教,甘为人梯,倾囊相授,分文不取;作为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他常怀伏枥之志,不用扬鞭自奋蹄,在辛勤笔耕之余,四处奔走,成立协会,培养骨干,共兴武派太极之业;作为一个太极学术界权威,他还本着严谨、科学、负责的治学态度,查阅资料,寻访隐士,实地考证,对许多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调查论证,得出了比较求实的结论,避免了以讹传讹,混淆视听,赢得了武学行家的广泛认同和一致好评。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载体,是学识、品德、悟性、技法的融合。自清季武禹襄之后,太极拳已从单纯的技艺型走上学术和技艺型的道路,要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从而出现了不少学者型的太极拳家。当今之世,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太极拳家,光有熟练的技术还不够,还需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文学文化素养。拳术家要向“学者”靠拢。太极拳家“学者化”,才能博采众长,弘扬传统,与时俱进,提高太极拳的文化品位,更符合时代需求,而永葆青春。在这方面吴文翰先生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是值得借鉴的。祝愿更多的太极拳家成为“学者”。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masters/113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