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体育项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00多年前,焦作市温县陈家沟人陈氏第九世传人陈王廷(1600~1680年,字奏庭,明武庠生),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综合性地继承并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的各家拳法,并依据我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结合道家的《黄庭》导引、吐呐之术,博采众长,创造了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气、形密切配合,集修身、健体、技击为一体的内家拳种,并为这种内外俱练的拳术,取名“太极拳”。
太极拳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运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使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成为“内外合一”的内功拳。它包括缠绕螺旋、柔中寓刚,避实击虚、顺应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以意行气,劲由内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因敌变化等特点。陈王廷撰写的《拳经总歌》开头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就是指在练习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练习反应灵敏,逐步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高级境界。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大杆、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太极拳以我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为拳理依据,以道家的养生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为支撑,以戚继光的《拳经》等技击经典为借鉴,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松静为本,占中求圆”的中国式“主静文化”品格,反映出“阴阳相济”这一中国文化对宇宙万物运行之规律性解释,反映出“以柔克刚”“反者道之动”等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崇德”、“尚礼”、“处谦”、“守弱”、“用智”、“使巧”、“内向”的阴性文化特征,要求“静中触动动犹静”、“柔之与刚”、“相摩相荡”,以开合、虚实、轻沉、迟速、兼备互练为极至。太极拳的意识、动作、呼吸三者的协调运动方法体现了太极拳整体性和内外统一的重要特点。而太极拳的螺旋式运动又是太极拳在运动力学方面的一个创先,也是太极思想在技术中的一种体现。
陈氏家族世代习练太极拳,历代名手辈出,如十四代的陈有本、陈长兴,十五世的陈清平、陈耕耘,十六世陈鑫、十七世陈椿元、陈子明,十八世陈鸿烈、陈照奎等先辈,均武德高尚,武艺精湛,传徒众多,闻名中外。
陈氏十四世传人陈长兴(1771~1853年),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
十五世陈清平,赘婿于赵堡镇(陈家沟东北五里地)在那里传拳,他在原套路上再进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逐步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形成了陈氏太极拳的赵堡架和忽雷架。
十六世陈鑫(1849~1929年),字品三,清末贡生,更是文武双全,他阐发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12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被奉为武学之圣典。
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年),字福生,自1929年起,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採、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交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技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教授徒弟很多,著名的有沈家侦、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其女豫霞,拳艺亦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