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调理理论,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全面配伍 五味调和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同,只有做到各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满足人们生命活动所需。对此,古代医家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结构,并指出只有以谷类为主食,肉类为副食,蔬菜、水果为辅助食物,忌过食肥腻之品或偏食瓜果的食养方式,才能充分地补充人体气血精微。另一方面根据食物的酸、甘、咸、辛、苦五味及其与机体的关系提出要调和五味,以促进食欲,以助消化吸收,使脏腑、筋骨、气血得以滋养,并可防止因五味偏嗜而致诸如“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等病证。现代研究表明这种合理的膳食平衡结构既可以满足人体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又防止因过食动物脂肪、高胆固醇,盐类摄入过多而粗纤维食入过少等因素而致的高血压、冠心病、结肠癌、便秘等疾病产生。
2 饮食有节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掌握进食的量与时间适度。首先进食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定时进食不仅可以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还可保持体内阴阳之气的平衡。故《千金要方》提出“饮食以时”。一般讲,日食以三餐为宜,但若幼儿脾胃稚弱,老人脾胃虚惫时,则可适当地斟加一二餐。倘若过饥不进食或随时随意进食则打乱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使消化能力下降,食欲下降而损害健康。其次在进食的量上宜饥饱适中,食勿过饱。历代养生家都认为进食过量,则脾胃负担过重,食滞于胃肠,久之脾胃功能会受损,则水谷精微化生受阻,元气失充,诸病内生。第三,进食的时间与食量上应合理搭配。《饮膳正要》已提出“晚餐不可多食”。现代研究表明,夜间多食除胃肠负担过重外,大量的血液集中于肠胃间,其他脏器供血相应减少而影响了机体的休息。因而在三餐的合理搭配上早餐宜占全日进食量的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3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饮食养生也应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由于时间有四季昼夜之更替,地有东西南北中之分布。人有性别、年龄、体质的不同,因此要合理地因时、因地、因人安排饮食。
首先,饮食调理应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更变五味。一般讲,夏季阳盛,应少食辛甘燥烈食品以免伤阴,宜多食绿豆、西瓜等甘酸清润食物以清热、祛暑、养津。秋季气候干燥宜少食辛燥之品,多食芝麻、蜂蜜等油润之品以润燥。冬季寒冷,机体阴盛宜食羊肉、狗肉等温补之品以护阳气。春季万物萌生可食葱、豉以助阳升散。另一方面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理论,在食养上春夏之际亦可进食些甘温之品以护人体阳气,预防秋冬之寒病,不可过食寒凉之物;秋冬季节也应适当食些甘凉之品以润养阴精,预防春夏之火症,不可偏食燥热之物。
其次,由于人们所处地理位置不同,食养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性:如冬季进补时,北方气候多严寒,食品可选用些大热大温之品,如狗肉、羊肉;而南方气候稍温和,食养品则可选用甘温补品如鸡肉等。又如长期居住于海边或水上作业者,多有湿邪内侵,食养时必须佐以健脾燥湿的中药,方可达到养生之目的。
第三,由于人的个体差异,食养也因人而异。如老人脏腑虚弱,饮食上宜清淡为主,食宜暖、宜软、宜缓禁油腻、粘硬、生冷之品,以牛乳及各类粥食为宜,亦可多食甘薯以通便。而婴幼儿、学龄儿童应在原有的全面配伍基础上相应多食用含赖氨酸高的动物食品及豆类,还应多食维生素含量多的水果、蔬菜以助生长需要。又如体胖之人宜多食蔬菜,少食肥甘之品。
摘自《中医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