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养生 > 太极养生 > 内观是最简单但也是最困难的禅修方法(正文)

内观是最简单但也是最困难的禅修方法

2015-01-15   中国太极拳网
核心提示: 在很久以前,法国一位哲学家正确地指出「了解道理却不照着做的人,表示没有完全了解这个道理。」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对道理有正...
  

  
       在很久以前,法国一位哲学家正确地指出「了解道理却不照着做的人,表示没有完全了解这个道理。」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对道理有正确的认识,他就会根据这个道理来做事。所以仅仅知道一些道理并不足以让人有正确的行为。内观禅修教导我们如实观察。认知如果缺少了身体力行的智慧(wisdom-in-action)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真正的认知必须包含身体力行的智慧。
 
       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去获得有关自己的知识,并进而获得有关宇宙中其他事物的知识。为了认识自己,为了带来内心的平静和谐,必须观察自己的内心及身体行为。观察的过程必须是科学的,不掺杂任何记忆中的教条所带来的偏见。任何由思想产生的行为必定有矛盾冲突,因为思想本身是有限的。因此,由思想产生的行为不是正确的行为。另外一个也是唯一的工具,就是不与情绪结合的感受(vedana)。
 
       感受可以当成一种工具,来观察身心的行为以了解自己。感受是由感官和相对应的物体接触所生成的。这些接触是自然发生的。我们知道只要身体活着,就有呼吸;心智存在,就有想法。身上呼吸的升起和心中想法的升起都只能靠感受来了解。因此,感受和身心是不可分割的,而且人可以透过感受来了解自己。感受分为三种--愉悦(乐受)、不愉悦(苦受)和中性(不苦不乐受)。
 
       如果我们不了解感受的真正本质:乐受产生贪爱,苦受产生憎恨,不苦不乐受产生愚痴无明,那么这些感受就会分别产生贪嗔痴。它们是人受苦的根源。佛陀是一位务实的医生,他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在此生根除人的痛苦。他发现了病因,并开了一个药方来根除这个苦的原因。这就是内观(Vipassana)禅修。如果我们仅仅接受这个理论而不身体力行,就无法治好我们的病。不仅仅念诵药方,我们必须身体力行这个教导,并检查看看痛苦是否减少。
 
       内观是在这辈子结束痛苦的唯一方法。内观帮助我们如实观察事物的真正本质。如果我们能看到事物真正的自然面貌,正知(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nna),或是行动的智慧就会开始运作。不能时时彻知无常,内观就不完整或不足够,我们因而无法处理感受(vedana),因为感受与思想不同,它是不能累积的。如同感受和生活是无法分割的一样,内观和正知也是不可分的。感受也在缘起法则的循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不能看到感受的真正本质,它就会带来贪爱(tanha),贪爱接着就带来执着(upadana),恶性循环就开始了。但当认识了感受的真正本质,我们观察的感受就只是感受。感觉到感受,它不是我的感受或你的感受,不是男人的感受或女人的感受,仅仅是因为接触而升起的感受。
 
       愉悦的感受是苦,因为它终究会消失;不愉悦的感受也是苦,因为它带来痛苦;中性的感受也是苦,因为它造成愚痴。因此感受是苦的,无常的,而且它是缘起法则的产物,因此也就没有自我或感受的人。如果用这样的观点了解感受的本质,它就不会变成一个爱恋或攀援的对象;如果我们不执着感受,它就会自然地消逝。因为所有自然现象的本质都是升起而后灭去;一旦这个循环(轮回)被打破,我们就不会再往受苦的道路前进。换言之,苦的道路关闭了。我们打破轮回而走向觉悟。
 
       如果我们不断努力保持这样「不再累积」的认知行动,便会体验到另外一个终点,它是所有真理的真理,所有祥和的祥和,和所有终点的终点。内观是最简单但也是最困难的禅修方法。它的方法只是觉知并保持旁观者的态度,所以很简单。但同时它也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的心总是期待着一些预期的结果。我们必须不断的努力来打破这种习性反应,这努力就是内观的过程。
 
       人类尝试了很多方法例如虔敬瑜珈和业报瑜珈等修法来达到内心的祥和,但是人们不仅没有得到祥和,这个世界反而充满了贫穷、妒忌、战争和破坏。这个世纪(译注:20世纪)的后半期已经见证了两千五百年后重新复苏的内观禅修。内观是一个可以让人探索自身的方法。内观禅修的全然无为可以让人充满活力。正确的认知感受,才会有正确的行为,也就是源自于爱与慈悲的行为;这种正确的认知会导向痛苦的止息。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life/1642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