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用说的很厉害,不论其功力如何,这样的人,我都只想问一个问题,你练功的时间多,还是说功夫的时间多,一天练多久,一星期练几次,如此便能知道其如何。我的两位恩师到老还是每天老老实实的练功,小时候曾问过恩师一个笨问题:师父你的功夫我都打不嬴你了,为什么你还是每天都练完全的功,恩师拍了拍我的头,说:傻孩子功夫你只能算是入门而已,一山还有一山高,自己如果不老老实实练功的话,再好的功夫也会变成花拳绣腿,以後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年轻靠身体,老了就得靠功夫”的道理。
太极拳到底怎么样才是正确?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
一是用的方面,有一次遇到一群小混混仗着人多,不怀好意、口出恶言,可是他们却没想到我竟会先动手,他们自己先被吓了一跳,动起手来他们却反而吃亏,事後停手,对方说:我们都已经够恶了,你却比我们还凶。听起来真是哭笑不得,後来对方问我用的是什么功夫,我说这是太极拳,对方直接回了我一句:骗人,太极拳都是慢慢的。真是不知该如何回答,要解释起来可真就是说来话长了,这是一般人对太极拳的错觉。太极拳是能快能慢的,试想若对“慢是练什么,慢在哪里,快练什么,快在哪里,要怎么练”这些都不知道,实战如何用,比手划脚时会拳不像拳,这是大家应该省思的问题。
另一个层面则是练法的问题,很多人问,站桩要不要练,那么多练法对不对,都对,也都要练,但是要先在拳架里头练。因为拳架是活的,站桩是死的,拳架练不好,拳绝对用不出来。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任何的心法口诀都要在拳架中练出来,若拳架中练不出来,那要如何练出功夫呢?这是不是又是很简单的道理,如太极拳八法,在拳架中都有,如果拿出来单练的话,也很难练出效果,知道心法口诀没有用,没有师父的口传心授的话很容易走偏方向。以前恩师光教一个揉法,就纠正了近一年才真正进入了身体里,我常鼓励学生天天来练功,为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练到身体里,而不是只有比招式而已。我的师父都老老实实的天天练功,何况是我,更何况是我的学生。以前恩师说:现在你自己练功练功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练给我看,我能体会恩师的用意,在师父的身边要把功夫练扎实了,以後就不容易走偏掉。很多人以为用几个月的时间拳架学完就是打太极,推来推去就是推手,这是练法不切实际的认知,很多人听人说,练一些以讹传讹的东西,以至流於比手划脚,功夫还是要老老实实练比较实际。
太极拳在一趟拳势当中不是要每一招都发劲,在不发劲的式子中,要有暗劲,这是力在骨子里,如此才能绵绵不绝。一趟拳路过程中,展现在身体外的动能要有如大海波浪般,一波接一波的能量,虽然柔却蕴含力量,如此才是太极拳该有的表现。
杨式老架子中如要发劲的话,用的则是最难练的甩劲为多,还有松沉劲,绵劲,然而到底是那一种劲好用呢?其实那一种劲都好,但是每一种劲都要练,这样才不会走偏掉,以前学艺的过程中我们都是一步一步的学习,从没有什么速成,也不会去想有没有较简单,轻松,易练的功法这种念头,所以一路下来,该练的都练了,该学会的也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都学会了,当然这得感谢恩师毫无保留的传授。
对于在拳架中到底要不要发劲才对,其实都对,但是不发明劲就得要有绵劲,绵劲指的是;要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样绵绵不绝,看似温和却内含能量,绵劲在拳架上要由跨裆的圆,慢慢的上传到手,在拳势上的表现会有开展延伸的感觉,而不是那种自我陶醉的乱摆动和摇恍,很多人,连一些所谓的名师也都有这个毛病,要不然就是重心沉不下去,这是松沉度不精的关系,有这些毛病的话,也就只能练松柔劲而已了,另外在实战当中有时可以发劲,但有些时候不能发劲,发劲这个东西就好像是身上带著武器一样,有时会派不上用场,例如像是人多的时候,如果二个人以内还可以,但如果4~5个人以上的话就不好用了, (这是本人多年来的经验),或是对方来的快,来的又贴身的时候,就不适合用,这时候就要用到缠丝劲(拧劲),缠丝劲如果没有空间跟时间弹出来时,就会用到缠丝劲的摔法,在拳架中很多式子都可以在近身时使用摔法,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为什么不知道怎么用呢?还不是练的人看远不看近,老想著一步登天,说到这个摔法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事情,以前有个小伙子,二十来岁,自称什么家传的什么拳术,常常的找人挑战,什么截拳道,空手道,国术等等…。他都挑战过,看到我在练拳,来问我发劲的问题,我说两个字"松沉",他不太信相,我说那就来试试看,玩两手,他说;他不敢,他看过我发劲的劲道,我说没关系,如果没把力道控制好,伤到你的话,那功夫算是白练了,後来动上了手,他的动作已经停了,我以为他要停手了,怎知我的手刚撤,他又一拳打过来,闪避不及,一拳从我的眼皮划过,而当他的拳划过的同时他也摔出去了,他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打到我,而我却可以同时的将他摔出去,我说;要不是以为你要停手了,你的拳,还是只会在你自己的身上打转而已,而用的手法就是缠丝摔法,另一方面用的是胆量,知道闪不了就让对方的拳用擦过去的减低损伤,同时也要进入对方的空隙中,自然拳就不会白捱了。
在拳架中如;摆莲腿,当头炮,旋风脚,运手,云手,搬拦捶,倒穿肘,倒撵猴等等…。。甚至左,右掤都可以用摔法,其重点在於自己身上的三个力点要实而已,没什么,所有的细节练对了自然就会了。至於各种劲道,我的看法是:缺一的话,表示你有很多的细节没有做好,也没有做到,才会出不了劲,而且对强健身体方面也很有限。
另外发劲对气力的训练,丹气运行与强化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透过内劲的节节贯串由脚而尾闾,脊椎,肩,肘,手,然後中定,气归丹田,上三阳之筋气由阳蹻脉下沉至涌泉穴,对此有利筋脉的疏通,每发一次劲就运行一次大周天循环,这是发劲的好处之一,对於实战的应用则是意念上的一个松沉,一个开合,劲就可以发出去了,而且在筋脉中透过内劲的扩张延展,筋脉,血管,肌肉的弹性则是越来越好,骨头的密度则是相对的增加,学生中有人练拳两年增加了5~6公斤,但是外形,腰围,却反而变瘦了,另一个作用则是透过一次又一次的周天循环达到去无存精的效用,将体内不好的杂质,秽气排出体外,这样气力会增加,体力也会相对的增长,不能像有些练太极或是其他武术,气功的那些人一样,说自己练的多好,气到那里等等......可是体力,气力都不行,走路时亦看不到腿的抓劲,一个人的功力光看走路就能知道其功力的深浅。
关于太极拳到底要不要练发劲才对,其实都对,也都不对,因为入门时练慢,不能发劲,当然也不会发劲,待蓄劲要进入中级程度时就要开始练发劲,发劲练不出来的原因是松沉不得法,所以蓄不了劲,等到发劲练出了点眉目以後又要回过头来练不发劲,之後再练绵劲,如此重覆循环练习才能对自己的劲控制自如,练拳或应用时才能随心所欲舍已从人,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如此才不会局限在某一领域中而已,拳艺也才能日益精进。
很多人练了几年功,功夫不怎样,嘴皮子上的功夫却是越来越了得,说起各种拳术,历史典故,名人大师等如数家珍,说三道四评论功夫等头头是道,可是练起功来......却只有,也只能比手划脚而已。
气沉丹田
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大家都听过也都知道,内外拳家,练气者也都在练,但是真的有做到吗?要怎么练呢?
其实气沉丹田与松是因果表里关系,其结果是产生了胎息的现象,而这又是另一个因果关系的开端,为的就是生生不息的循环,有生就有灭,如此方能生生不息。气沉丹田之所以练不好的原因在於松与沉这两个字,练太极的人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做不好呢?或许有人会说我很松,但别忘了有松就会沉,一般只顾著松而忘了沉,所以犯了散的毛病,松不能散,不能软趴趴的,但也不能硬绑绑的,这很矛盾,没错,太极就是一种自然的矛盾,其来自阴阳相对,相生,相克的道理,拳论中提到气歛入骨,绵里针等等…用白话说就是力在骨子里,可是话又说回来,那该怎么练呢?其实心法口诀就一句话而已很简单说穿了就没价值了,很多人常把拳经,拳论挂在嘴上,可是不明其意或是误解其中正真的用意,拳经,拳论,说到底,它还是理论性,概念性,真正的心法,口诀练法要有师父的口传心授才不会走偏掉,另外,真正的心法,口诀,这些压箱功夫是不会出现在文字上的,其往往都是一句白话,一个很简单的观念然後持之以恒的锻练而已,传统的学艺过程中须要用时间来累积打底的用意是;基础练扎实了,观念清楚了这才能离开师父的身边,不然只知练形,内在的功夫不练,很难出功夫的,在师父的身边经由师父不断的更正,修改,功夫的基础才会扎实,以後的路才不会走偏,这才是真正的内在,因为意念想的是一回事,身体做起来又是一回事,这也就是很多人连最基本的气沉丹田都练错的原因,气沉丹田不是只有用意念把空气吸到肚子里去,气沉丹田要把松与沉合在一起才可以,不然的话练了一辈子还是只有在那吸气的份而已,正确的练法其实也只有一句话,一个观念而已,有了气沉丹田之後才会有胎息,胎息的目的是为了要蓄养能量,这是为了动静合一,刚柔并济之故,没有这些功夫就不会增长,相对的这不也是大家最想追求的内在吗?以前我常跟学生们说很简单,没什么,学生们的表情不置可否,但是当自己有了感觉以後又会觉得惊喜原来也没有想像中的难只是要不断的顿悟,体会罢了,当然用嘴皮子是练不出功夫来的。
圆档与松沉
松沉与中正的前因後果所产生的现象:圆档,裆要圆,圆要撑,这是因果关系,不能只做表面的圆而已,如此足掌就不能全实,一般不是足掌外翻就是跷起来,这是不行的,这是因为没有松够沉够的关系。中正与松沉和圆档是环环相扣的因果循环关系,松没有中正就不能沉,没有了沉,裆也不能圆,没有了圆就没有撑,当然也就不会有满,所以就蓄不了劲,如此遇到来的力道大时当然也就化不了劲,(太极拳要化打合一)所以就会变成能看不能用的太极拳了,不然就是轻轻推,慢慢来的推手表演。裆要圆才会有劲的满,劲满了,自然就会有一种圆的弹劲,对手力量来,不但可以化对手来的力,更可直接将他的来力跟裆劲送给他,假使裆有角的话(裆没有圆)当你在蓄劲要发劲之时,对手跟著你的重心後退,将力给你,你的重心就破了,其实功夫这个东西是一个由多种成份组合而成的复合物,少了那种成份就一定会少了某种功能这是一定的。
中正的关键在於脊椎与腰跨两者间,因为整个松沉的重力要经由脊椎下沉到跨裆之间再到脚底,而後再将圆档的劲上传到脊椎,如果脊椎没有中正的话劲就断了,这是属於武术层面,如果以筋脉气血运行的角度来说,背与跨裆的角度不对的话就无法运行大周天,因为三阴之气无法上传,三阳之气无法下达涌泉穴,如此一来也就没有了阳阴,同样的如果脊椎前倾或後仰也无法松沉到脚底,相对的脊椎也不能为了要松而跨掉,内家功夫就离不开阴阳和周天循环,太极拳不是只有比手划脚,要有能量後才会有力量。
松要沉, 沉要直,直能墬,墬能蓄,蓄要圆,圆要撑,撑能满 。
肩是松沉的第一关卡,沉肩墬肘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後面还有一句就是(沉肩,墬肘)提腕,坐腕,跟立掌劲透指,为何呢?因为手掌是上半身劲的出口,如果肩没有松透的话劲就无法贯串出去,如此就会僵硬,一般为了要掩饰此一缺奌变成了慢慢来,比手划脚的太极拳,这是错的,太极拳要能慢能快才对,(练习或要用甩劲时就要快得起来)即使不发劲也会有劲的延伸,绵绵不断的感觉,而不是自我陶醉在要死不活的松跨软当中,当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不一定练习的过程,方法,那一家,那一派才是绝对正确的,但其结果才是重要的,一样的,也要能合乎拳理才对,现在大家学习的内容实在偏离了根本原理太多,以至於练了很久练不出什么东西来,现在流传很广的一种太极拳将很多的内在简化,(招式上的多少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美其名是为了推广太极拳,但是少了那些内在的功夫以後,这种太极拳,就不是太极拳了,能看不能用,比手划脚,如以养身,健身来说的话,还比不上去跑跑步还要来的有益身心,常常看到一些太极练了十几二十年的人练来练去还不是那一副样子,自以为很松,以为来几下表演性的推手就是太极,那就太好笑了,实战当中那些把戏是用不出来的,能看不能用,其实这连最初级的都排不上,为何?不管怎么练,不外乎一个通则,松要沉,沉要直,直能墬,墬能蓄,蓄要圆,圆要撑,撑能满,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小细节如果不一一的详解很难体会其间的道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比对法,就是实际动手试看看正确的动作跟不正确少个不起眼难以察觉的细节其结果有何不同就能恍然大悟了,所以,以前师父教拳的时候总要详细的拆练讲解这样才能真正的练到功夫,而不是比手划脚的摆招式而已。其实少的东西都是内在的层面为多,因为一般人在学拳或打拳的过程多在注意动作的问题,而忽略了先要有内在的能量才会有外在动作的道理,有了内在的能量外在的招式不论何种动作都会有力量。
总结来说;松沉要有头有尾,不能只顾松,不能犯了软,跨,散的毛病,要把力沉到骨子里去,这样根基才会在胯裆中,如此才能一步步的提升境界,松沉有初级的练法,中级的练法,高级练法,每一个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化打合一,既是蓄劲也是化劲,化劲用的是蓄的,让对方感到我方的身体像海棉一样,一直吸收他的来力,而不是像一般表演推手那样,让身体歪一边或一直退後然後再发劲,这种情况如果对方来力大或快时,功夫就不能用了。
中正;不管松沉蓄劲当中,或是移重心当中,还是坐胯,都要中正,怎么样在这些情况当下中正,跟松沉有著很大的关联,而松沉又要有中正才能做得好,每个环节都要到定位才行,听起来似乎会很困难,其实不然,重要的是不要自己骗自己,该练的一定要按步就班,一点一滴的累积功力。
阴阳变换;指的是移重心,每一次的移重心都是一个阴阳的开合,每一个动作当中会有好几个阴阳开合,在开合的过程中,阴,阳,轻,重,多,寡,刚,柔,都要做到,这样在整个移重心当中,裆的圆,撑劲才不会失去,不要偷工减料,这是很多人练不好的原因,同样的在阴阳变换,也分有初级,中级,高层练法,一层一层的往上提升境界,不要老想著要速成,这是犯了一个贪字,太极拳里,要忘了手,要练到无手,就是忌一个贪字。
归元中定;指的是坐胯,坐胯时要做到上半身气沉丹田,下半身圆裆胯撑,如此才能根归元,身中定。有定才有动,有阴才有阳,上身由阳变阴,下身由阴成阳,一个定式当中又转换了一个阴阳,下一个动又是一个阴阳的转换开合,这样三阴,三阳筋脉才能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