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如何睡觉以及如何睡个好觉等等都有相当多的讲究。古人认为,睡觉不仅是休息,还是一种养生;不仅是一种境界,还是一种学问……
亥时入眠“五更”起
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已总结出了一套“睡觉原理”。托名黄帝所作的《黄帝内经·素问篇》,可以说是古人睡觉的“指导性文件”,里面细谈了睡法和睡觉的重要性,指出上床睡觉的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时而动:春夏两季,应“夜卧早起”,秋季则要“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这一“睡觉原理”,即使在生活节奏很快的现代,也不失参考价值。
那么,古人晚上几点上床睡觉?笼统说来是八个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具体说来,则是“人定”之时。人定是什么时间?古人将现代一天的24小时,划分为十二个单位: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配之以十二地支,对应时间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人定之时,就是亥时,相当于现代夜间**至23点。
人定,又称“定昏”、“夤夜”,意思是:夜已深了,人们应停止活动安歇睡觉了。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故事里即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说明那时人们在人定时分都开始睡了。
对于起床时间,古人则崇尚“早起”,即便是帝王之家也是这样。据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宋太宗即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深夜就寝,五鼓而起”。需要上早朝的臣僚们起床时间更早,所以才有“朝臣代漏五更寒”的痛苦。“五更”和“五鼓”即“平旦”,相当于现代时间凌晨3点到5点。
睡姿向右“卧如弓”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睡觉时的睡姿也很在意,认为睡觉姿势不好不利于健康。
人类睡觉的姿势主要有仰卧、俯卧、侧卧三种,这三种姿势哪种好?古人有个七字评价:“侧龙卧虎仰瘫尸”。最讲究睡觉的宋代人还总结出一套理论,如南宋著名理学家蔡元定曾推出22字的《睡诀》:“睡侧而屈,觉正而伸,勿想杂念。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
“睡侧而屈”,即古人常说的“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中的“卧如弓”。古人不喜欢“仰卧”,儒家圣人孔子即反感这种睡姿,他在《论语·乡党》中说,“寝不尸,居不容”,意思是睡觉不要像死尸那样躺着,居家时不要像做客那么拘束。可能是受孔子观点的影响,古人睡觉时最忌讳“挺尸”,提倡“睡不厌屈,觉不厌伸”。
再进一步说,身体侧向哪个方向也有讲究。古人认为,侧卧以向右为佳,有人甚至称这是“吉祥睡”。这种“吉祥睡”已为现代医学证明是科学、合理的。
“头东脚西”效果好
在寻找到最佳睡姿的同时,古人还在睡觉的朝向上进行了探索。古代比较流行的观点是睡觉的朝向应因时而变,即所谓“四时说”。持这种观点的,以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为代表,他在《千金要方》中称:“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意思是,春夏两季,睡觉时宜头朝东,脚朝西;秋冬两季刚好相反,宜头朝西、脚向东。
具体调换方向的时间点,宜以“立春”和“立秋”两个节气为起始。这种“东西向”睡觉观念,在中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并对建筑的内部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在秦汉以后,不论是帝王宫殿还是坊间民居,房间摆床多是东西向,就是受此“睡觉观”的影响,这种观念或许正是在《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观基础上产生的。
具体调换方向的时间点,宜以“立春”和“立秋”两个节气为起始。这种“东西向”睡觉观念,在中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并对建筑的内部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在秦汉以后,不论是帝王宫殿还是坊间民居,房间摆床多是东西向,就是受此“睡觉观”的影响,这种观念或许正是在《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观基础上产生的。
总地说来,古人在睡觉朝向的选择上,以东为上,西次之;南亦可,北不宜。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古人睡觉之“方向说”其实并没有科学道理,以古人“南北向”睡觉不宜一说为例,现代有的科学家便认为,南北向与地球磁场方向一致,睡眠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