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养生 > 名家讲坛 > 梅墨生:对太极拳理的几点体悟(正文)

梅墨生:对太极拳理的几点体悟

2011-10-06   梅墨生
核心提示:  太极拳者,乃是中国武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尚自然、崇虚灵、重中定、用阴柔等特点,正是中国文化从汉唐的阳...
  

 

  太极拳者,乃是中国武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尚自然、崇虚灵、重中定、用阴柔等特点,正是中国文化从汉唐的阳刚向宋元的阴柔转化的一种文化反映,这一文化反映体现了中国思想的向内追求和尚柔趣味。近代大儒梁漱溟在20世纪三十年代便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直中肯綮地说:“中国文化是向内的”。旨哉斯言。由此而及于传统艺文之文学、书画、音乐、养生、医学、哲学等似皆然。再者,太极拳之为武术,又为体育也,在中国传统,技艺必进乎道。太极之道,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其运动在身,其规律在天,是人道人文之以能合于天道天文者为大为至。

  笔者热爱太极文化,曾有幸忝列太极拳名家李经梧先师门下习陈、吴式太极拳,虽习练经年,而水平所限,有辱师门。艺术之业余,常自揣摩拳道,或有所得一二,录出以奉有道高明。然惕厉不安者不免在心:昔我师武功高超,拳臻应物自然之化境,而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好学不倦,毕生谨守“述而不作”之古训,得大道而寡言,执中道而从容,竟以70余年武学历练86岁人生仅留《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一编在世,然斯著亦谨守“述而不作”之旨,传套路讲练法而不及一字于“道”,惑者以为不解也,浅见者以为不深也,笔者亦曾以愚见窃想之。今人生望五之年,日日觉今是而昨非。师乃知者不言,其不言者恰古语所谓:圣人者行不言之教。师非不能言,师不欲言。衡诸当世,以不知而强做解人者比比皆是,以浅解、误解而误导世人者亦不乏见,美言、伪言、虚言、花言、妄言者时见,令人想见修为之不堪,此正见先师之与众不同。师功艺在身,而深藏若虚,所谓“君子不器”。师归道山已近十载,笔者敢献浅见一二于世人者,谨作学习心得而已。

  一、形与意

  太极拳不管是作为体育运动还是作为武术技击,都离不开外在形体的外形与内在的心意的双向修炼。然而,偏重外形动作的主要是在形上摹仿,而忽略了内意的修炼,使太极拳流于套路动作的规范与优美。先师曾称这种“公园太极拳”为“太极操”。而其甚者,在比赛或表演中更求外表漂亮,不顾太极拳的内家性质,使之沦为表演化的运动,由操而舞,早失太极“起脚不过腰”的古训。先师称此类太极拳为“太极舞”。其实,中国武功确实有武术(技)、武功、武艺、武道的多重性功能,欣赏性的武艺也是客观存在,也不必全盘否定它。不过,在追求武功者看来,花拳秀腿毕竟不能实战,一味向外求的结果,势必使太极拳丧失武之本质,从技击和养生两大功能上有所失漏,这是单纯追求好看和表演效果者必须正视的。相反,对于内意的追求较为合乎拳经“用意不用力”的宗旨,与此相关,就是“重内不重外”。重意不重力,才会使拳道走上正轨,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如何用意?重意到什么程度?又不可不知。尝见有论者或练家认为,用意不用力,所以外形动作便不重要了,意念极重,甚至认为我只要意念一动,与对方接手时便可放人丈外。我想,此一认识也已落入另一误区。凡人学艺,必有阶梯,层次递进,不可躐等以求。若谓唯外是鹜者失,则唯内是求者亦未必真得。有些练者,入门不久,拳架尚未中规中矩,方圆开合尚未得窍,便已不求形似,一味练起意来,恐亦失之。如学书法,始于临摹,必求点画方圆合度,先求外形之逼似,再追形意之自运,终得神采之飞扬。此中阶级,迤逦而进,方为合道。若始习书便不求形似而动辄以神似自炫,易落野狐之禅,终成糊涂乱抹之书。习太极者,或仿佛之。入规矩而出规矩,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努力,庶几得之。故笔者认为,习拳之初,当求形似,外形非常重要;练习即久,必练内意,心法是也;迨拳功深,外形内意,浑融不二,拳意真真,化机方至。功之深者,意念一动而内功随之,外焉不觉,而内意到而内功充,或至“一片神行”境地。此中积累历练,岂是初学可窥?是知始习便言“意”,总落空洞无物,终成不离意,恍兮惚兮,无意之意是真意。因此,笔者认为:形与意(亦为内家拳种名)乃是练太极拳必须弄懂的东西,甚至一切中国传统文化都要处理好这对存在。形与意、外与内、实与虚------也就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原则,此外无道。偏执则非太极,单一则不合道。

  至于内意,近于心法,心法之传,门户有别,历来练家皆知“用意不用力”之拳经,在杨露禅之用意与一般练家之用意,其异同如何?其功用如何?悟者可多领会。无功之意,啥都不是。然功从何来?真传善悟者方知。若初学乍练,便用意不用力,便单从意上求,纯属奢谈妄念。昔一位吴式拳师叔曾述及当年向吴式太极宗师杨禹廷师爷讨教拳理时,杨禹廷师爷说:鉴老(吴鉴泉)的太极球(意气圈)只有绿豆粒大小。又问:王茂斋如何?杨师爷答:王老师的球(圈)约黄豆粒大小。又问:师之球(圈)多大?杨师爷答:如蚕豆粒般大。此一故事可令习练者参悟。太极一气,也即太极一意,此意非彼意,意的质量不同。外形之有无与内意之有无,必须习者灵悟得之。心既知之,形法随之,不是那么简单。没有点画字形的书法你见过吗?那只存在于写者的心意间,而拘拘于点画字形者,终不见道。太极之理完全同此。“书之妙道,惟观神采”-------此是高境界。太极高手,一片神行------此亦是高境界。以高层次练法指导初学,往往让人不知所以,而永远以低层次法修习大道,永难升阶。

  早年笔者的形意拳老师俞敏曾告诉我说:象形取意就是学问,形意合一,是拳非拳。后悟中国文化,形意并重,以意为上。形似为始,神似为终。后入太极之门,恩师李经梧教拳一直要求中规中矩,但同时他又强调练意,常说,我什么时候都在打拳。这不就是 “行走坐卧,不离这个(拳)”吗?前者是在强调形法的入手规矩之重要,后者又是在揭示养拳练意的本质。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谓:“非取形似,必求意合 ”,此已指习拳之中高级境界。

  李经梧师曾在入门之初说:太极拳道理很深奥,但也很朴素,它是从古代的导引术、吐纳术、内丹术逐渐发展而成。由此笔者思考认为:导引者,形动而气行也;吐纳者,气运而脉通也;内丹者,神、气、精之能量转化也。人体的特定姿势动作,其可以舒通运动的经脉气路不同,此外形之不可废,因外形之动与内气相关也。然一经经脉畅通、周天运转之后,则意之所到,气血随行,若太极气圈成,则周身八万四千毛孔开合一家,即全体大用,放之六合,退藏于密,“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语)。此一点子即中央戊己土之意运也。因此,外形运动之导引,与夫内气(意)开合升降之吐纳,则是二而一也,外导内,内引外,开合升降即太极也。以之养生则为太极道,以之技击则为太极拳。施放于外者,功也,修养于内者,道也。故高明拳家内外双修,拳道一如,练养一家。

  二、圆、匀、中、连、柔

  前人之论太极者已汗牛充栋,笔者鲜于创见,仅从上述五字略抒管见。

  圆:环也、圈也。试看宇宙间天体之运动,日、月、星、辰无不以圆转为存在规律。此即天道,而世间之物凡与道之规律邻近或相合者即能长久,不近不合者便易消亡。“天不变,道亦不变”(汉儒董仲舒语),此“天”乃有此“道”,一切世间法不离此世间道。试看地球上之生物果实亦皆圆,圆满为成熟之形,而日月星辰之运动则为圆弧运动,圆弧运动为常规运动,也是永恒运动。太极拳上合天象,下合地理,就意念和身形来讲要符合圆浑的要求,此即浑圆饱满、静亦圆、动亦圆、不凹不凸、不丢不顶、八面支撑,环、圈、圆、转,珠圆玉润,在佛家密宗有大圆满心髓,在道家则恪守天道之象与义,太极则之而成太极拳理。李经梧师曾简洁地概括太极拳练习有四性:柔和、连贯、圆活、完整。此处所提之圆,既是先师所说四性中的“圆活、完整”二性。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life/1021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