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这个人很要强,干什么事都不想落在别人后面。那个年代,我们工人都是革命加拼命地干活,我经常是发着烧都不休息。由于工作努力,厂里就让我去疗养院疗养。就是在邯郸的峰峰疗养院疗养时,我接触到了太极拳。当时,我学的是国家体委编的二十四式太极拳,据说教我们的老师是在北戴河跟李天骥老师学的。那一年是1961年。
说来我跟太极拳也是有缘,开始学太极拳时,我体重只有90斤。学了半个月太极拳,我的体重增长了6斤。从疗养院回来上班,我的身体开始强壮起来,再也不发烧了。看来,太极拳真能强身健体!从那以后,我就喜欢上了太极拳,天天坚持练习,身体越来越结实。
大概过了五六年,有一天,有个和我一起上班的姐们儿对我说:“俺们家对门有个人也练拳,练得挺好的。你喜欢拳,还不找他学学?”
我一听,正合我意,就说:“我正想找个老师呢,没有老师怎么行?”
那个人就是杨振基老师,他当时住在邯郸市的回车巷——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蔺相如遇到和他找茬的廉颇,主动回车避让的地方,后来就留下了这个典故地名。
那时杨振基老师四十七八岁,长得很魁梧。见到他我就说我也会太极拳。
杨老师说:“你练练,我看看。”
我当时已经练了五六年了,自我感觉不错,就毫不犹豫地在院子里练了起来。那时我二十六七岁,身体素质好,架子低,“金鸡独立”动作很挺拔,动作柔和优美,觉得很漂亮。可是,没想到杨老师看我练完后,说了句:“练的全不对。”
我感到很意外,怎么不对?
“那你练练我看看。”我脱口而出。当时,我还挺骄傲的,有些不服气。
杨老师没说什么,练了几个动作。我一看,差点笑出来。杨老师很胖,动作有点笨拙,架子也很高,我觉得一点都不好看,心里就想笑。其实,我那时还不懂太极拳,认为只要腰腿好,架子低,功夫就好。
后来,我了解到,杨振基老师是杨澄甫先生的次子,从小跟随父亲杨澄甫、叔叔杨兆鹏、大哥杨守中学习太极拳。杨式太极拳从杨禄禅创立,到杨振基老师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他家学深厚,拳艺高超。尽管我那时心存疑惑,觉得杨老师的拳架子高,不漂亮,可是还是决定跟他学习。而杨老师看我的底子不错,有一定的练习太极拳的天赋,也挺喜欢我的。就这样,我开始跟随杨振基老师学习太极拳。
那是1968年,正是“文革”时期。当时,杨振基老师在体委工作,由于他的哥哥杨守中在香港,算是有“海外关系”,所以,他就受到了冲击,还被关进过“牛棚”。从“牛棚”出来后,也不受重视,在单位看大门,扫院子,干一点零活。所以,那时,我跟杨老师学拳是悄悄的,都在他家里学。
杨老师是一个式子一个式子地教我,开始时,一个起势就练习了十天。他说,练习太极拳就是要练出整劲。那时我也不懂什么是整劲,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一共37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要学习七八天,他才往下教,这样整整学了半年多才把一套杨式太极拳学完。杨老师教拳很严格,如果你哪个地方做得不对,他就打你一下,踢你一脚,让你改正过来。有一次大清早,我在杨老师家练拳,做云手这个动作有些撅屁股,他看见了,也不吭声,过去就打了一巴掌,差点把我打趴下。我跟杨老师学拳几十年,他从来没说过我哪个动作练对了。你练得不对,他就打你一下。你练对了,他就不吭声了。他的脾气就是这么特别。
这样练习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我做“单鞭下式”这个动作时,腰胯忽悠就沉了下去,感觉胯骨脱臼了,我吓了一跳,心想:这下可糟了!可是我很快就站了起来,做了“金鸡独立”。做“右蹬脚”转“打虎式”时,蹬脚扣胯,胯关节都响,就好像骨盆开了。这时,我感觉丹田有了气感,脚好像扎到了地下,非常稳健。这是我练了这么多年太极拳都没有过的感觉!对杨老师,我再也不抱怀疑态度了。
从那以后,我感到身上越来越有力气,身体也强壮了,从来没有歇过班,一个人顶两个人干。我把太极拳的动作要领都应用到干活上,腰拉、腰带,就是用腰来带动手臂动作。我是纺织工,一匹布织到头了,会自动落下来。可是有时出了故障,布下不来,就需要工人脚踩下面的踏板用手把它拽下来,再悠过去。一匹布有六十斤重,一天要出一百多轴布,这样拉拽、推走,是个力气活。我干这些活时,用腰劲一拉布就下来了,推过去就走了。这样努力工作,一个人顶几个人,厂领导非常喜欢我,半个月给我浮动了一级半工资。
从1968年认识了杨振基老师,一直到2007年3月他去世,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我一直伴随在杨老师左右,跟他学习太极拳,系统学习了杨澄甫式太极拳、推手、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太极杆等杨家拳的拳术器械。几十年的耳提面命,我和杨老师情同父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杨老师这辈子,命运坎坷,非常不幸。十五六岁时,他父亲杨澄甫就去世了,他随母亲回到邯郸老家,后来又到天津,再到上海、广东,跟随大哥杨守中练习太极拳,还在当地教拳。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被安排到邯郸市体委工作,后来当时的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介绍他到北京各大机关,教领导干部练习太极拳。可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不得不回到邯郸。“文革”当中,太极拳不受重视,更何况他有所谓的“海外关系”,挨斗、关“牛棚”,后来被安排看大门、守仓库。所以,他心情一直很郁闷。他无儿无女,老伴去世后,就一个人生活,工资微薄,生活困难,他的家里连个喝水的暖壶都没有,非常简陋。所以,他的脾气就更孤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