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呼吸方法,由于结合了吐纳导引,对于调节神经,按摩内脏,促进新陈代谢有着良好的效果。在目前流行的太极拳锻炼中呼吸方法却并不多谈,原因可能由于,一方面在专门的呼吸调节方法中,往往是以静为主,姿势单一,呼吸方法比较容易掌握;而太极拳复杂多变、身体各部分要求较多,配合呼吸不易恰到好处。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对动作的要求往往比对呼吸的要求更加重视。本文希望对太极拳和六字气诀的结合做一探讨。
一、太极拳的呼吸方法
太极拳呼吸法主张“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引《心书》云,“出息入息,长收缓放,使之绵绵,以养神气”,“皆出于自然,不可拔苗助长”。练拳时,心平气和,凝神一志,以意运动,要求“安神静练,物我两忘,心息相依,呼吸自然”。这就是消除杂念,四肢百骸缓缓运动。
太极拳主张用意识引导动作,在极为宁静的情况下进行锻炼,随着动作的进行,逐渐达到呼吸与动作的协调,“内气潜转”“气遍身躯不稍滞”。通过腹式呼吸,使隔膜上下深度运动,对内脏形成有益的按摩,促进生理机能的改善。
在调节呼吸万面,太极拳一般采用的是“调息法”,它是种“匀、细、缓”的呼吸方法,鼻吸鼻呼,“呼吸无声,不结不滞,出入绵绵,若存若止”。这种“吐唯细细,纳唯绵绵”的呼吸法,可以减少肺换气的次数,有助于心理的入静。
除上面所说的“调息法”,还有一种“鼻吸口呼”的“迎气法”,这是老架太极拳家所采用的呼吸法,如陈发科练拳时就用这种方法,杨澄甫也用这种呼吸法,他在《太极拳之练习》中说:“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这种呼吸方法,见于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所述的“迎气法”:“以鼻引气,口呼气,少微吐之,不得开口。”“从口中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入。”
太极拳不同的呼吸方法取决于练习者的身体状态和锻炼程度。调息法适宜身体较弱者或初练时,可使心神宁静;而“迎气法”有助于发挥更大的技击效果。如陈式老架采用的是“迎气法”。因其有蹿蹦跳跃、发劲等动作,快慢相间,运动量大,特别是在发劲时须开口吐气发声,以助发力。杨氏在陈氏基础上,删去了蹿蹦跳跃的动作,速度均匀,以适应大多数练习者的需要,所以社会上杨氏的大多数练习者以“调息法”为主。但杨氏仍着重技击功夫,如果按沿革的要求,运动量依然很大,并且部分动作仍快速发劲,因此仍然有“口呼鼻吸”的呼吸法。
在唐豪、顾留罄所著的《太极拳研究》中记载有陈发科练拳时呼吸发声的“呵、呬、嘘、吹”四个音。[1]同时总结了“口呼鼻吸”的缺点,认为这种呼吸方法容易引起喉头干燥,不如舌抵上腭、呼吸以鼻的调息法容易口内生津,合乎生理,并进一步认为,初练陈氏老架太极拳时应采用“调息法”。
二、“六字气诀”的方法与功用
晋唐以来所兴盛的六字气诀,是以吐纳为主。至宋元时代,在具体锻炼上还融合了某些导引动作。《修真十书》在卷十九载有《去病延寿六字诀》,首为总诀:“肝若嘘时目争睛,肺知呬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嘻。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九《神仙导引上》篇,对于六字诀的作用及操作注意事项有段精辟的阐述:“若五藏三焦壅,即以六气治之。所谓嘘呵呼呬吹嘻是也。嘘属肝,呵属心,呼属脾,呬属肺,吹属肾,嘻属三焦。导引家不经师授,大月从嘘顺行,小月从嘻为逆行。以理推之不应如是。大抵六字泻而不补,但觉壅即行,本藏疾已即止,岂可逐日行之。古人有言,六气出不可过,过则伤正气。”[2]
《遵生八笺》卷九中,也收录有“六气诀”与“六气歌诀”两种。在“六气诀”中说:“六气者,嘘、呵、呬、吹、呼、嘻是也。五气各属脏,余一气属三焦也。呬属肺,肺主鼻,鼻有寒热不和,及劳极,依四吐纳。兼理皮肤疮疖,有此疾则依状理之,立愈也。呵属心,心主舌,口干舌涩气不通,及诸邪气,呵以去之。大热,大开口呵,小热,小开口呵,仍须作意,是宣理之。呼属脾,脾主中宫,如微热不和,腹胃胀满,气闷不泄,以呼气理之。吹属肾,肾主耳,腰肚冷,阳道衰,以吹气理之。嘘属肝,肝连目,论云:肝盛则目赤,有疾作,以嘘气理之。嘻属三焦,三焦不和,嘻以理之。气虽各有所理,但五脏三焦,冷热劳极,风邪不调,都属于心,心主呵,呵所理,诸疾皆愈,不必六气也。”[3]
此外,还有“六气歌诀”[4]“四季却病歌”等,在“四季却病歌”中,除了记述对应四季与六脏的六字练气方法,还有”切忌出声闻口耳“的要求。
三、太极拳与“六字气诀”的结合
资料所显示太极拳与六字气诀的结合,出现在唐豪与顾留馨所著的《太极拳研究》一书,书中记载陈发科老师结合了六字气诀的其中四字,而在李亦畲的《太极拳谱》中,李亦畲的太极拳小序中“撒放条”有“呵(心)嘻(肝)呼(脾)呬(肺)吹(肾)嘘(胆)”字样,说明当时太极拳家也采用了古代为疗病的“六字气诀”呼吸法。[5]
虽然当时太极拳家采用的“六气呼吸法”主要作为“撒放”(即推手时发劲)时助发力[6] ,但不否认太极拳与“六字气诀”结合可以作为呼吸疗法。
[NextPage]
鉴于赵堡太极拳的多年习练经验,下面以赵堡太极拳为例说明太极拳与“六字气诀”的结合方法。赵堡太极拳的特点是中、正、平、圆、轻、灵、柔、活拳势因人而异、拳架可大可小。轻、柔灵、活的特点更能达到修炼身体、陶冶性情的独特效果。在处处圆弧的运动中,使肌肉从浅层到深层,从体表到内脏器官都均匀地随着运动,劳而不极,各个器官都得到锻炼从而血脉畅通,身轻体健。
赵堡太极拳与“六字气诀”配合的要点是随着动作升降开合进行。升、开与吸相和;降、合呼气时结合嘘、呬、呵、呼、吹、嘻进行。不必每呼进行,容易造成口中干燥;也不必每字都行,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不同季节有选择性地结合其中一两项。整套练习时,动作与六字不采用固定搭配,只在呼气时根据自身情况选取其中单字即可。单势练习时,可与六字采取适宜的搭配,以具有代表性的单势动作:起收势、上金刚、戳点搬拦锤、云手、野马分鬃、分门桩抱膝为例来说明:
1.起收势,两手从头上经体前下落呼气时,可采用“嘻”字,以理三焦(如图1)。
2.上金刚“挤按”, 两手合拢前推呼气时,可采用“呵”字(如图2)。
3 .戳点搬拦锤,插掌与落拳时,可采用“呼”字(如图3)。
4 .云手左右手打开下落时都可采用“呬”字(如图4)。
5 .野马分鬃向前推掌时,都可采用“嘘”字(如图5)。
6 .分门桩抱膝蹬腿推掌时,可采用“吹”字(如图6)。
动作搭配分析:起收势时,两手由下向上从外侧画圆经体前下落,从头至腹,外以动作导引经三焦,内以呼吸之“嘻”相配,可提高效果,上金刚动作前半部分含有胸腔的挤压,后半部分推掌与胸部同高,在推掌搭配“呵”字,内外相应;戳点搬拦锤是两手臂带动身体两侧的纵向运动,与《新编健身气功.五禽戏》之熊晃动作相似,对脾胃是很好的挤压和按摩,搭配“呼”可吐浊纳清;云手动作是由两手臂向外画圆组成,两手的开合对肺部的扩张是很好的练习,所以搭配练肺的“呬”字;野马分鬃两手由体侧起向前推出,与肝经相应,因此适宜搭配“嘘字”,分门桩抱膝蹬腿推掌动作时,外以腿部后侧与腰部的拉伸,内以“吹”相应,可理肾气。
在整套拳架练习中,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以练习后身体感觉舒畅为准。在不使用六字气诀吐气时,保持舌抵上腭,发音以不出声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