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中华武术》2011年第9期“名家讲堂”栏目,吴文翰、赵幼斌、张全亮三位老师,谈了对《太极圈》歌诀的体会认识。拜读之后,获益多多。
《中华武术》2011年第9期“名家讲堂”栏目,吴文翰、赵幼斌、张全亮三位老师,谈了对《太极圈》歌诀的体会认识。拜读之后,获益多多。
《太极圈》歌诀,原始文字究竟是什么样子?《太极圈》歌诀,逐句逐字应当如何理解?
笔者有一本由田兆麟先生传蔡琅亭先生,由蔡琅亭先生传陈有山先生,毛笔书写的《太极拳谱》复印本,其中《太极圈》歌诀文字如下: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静听参,倚身进退并比肩。学者要知造化理,只在粘连与捷圆。
能如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众周全。要知圆球从此觅,久而久之得真荃。
上述文字与《中华武术》9期刊出的《太极圈》歌诀文字多有不同,现据笔者体悟,浅述拙见如下。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可单纯理解为退圈走化容易,进圈发放困难。关键问题是必须揣摩退圈之时,如何同时进圈。退圈为“走”,进圈为“粘”;退不离进,进不离退;左退右进,右退左进;有退有进,即退即进,双方形体运动形成一个“阴阳相济”的太极球体,如此这般,就比较有所难度了。
如何能达到退圈、进圈,“走”“粘”不离呢?在此修持过程中,不可离开“腰”,不可离开“顶”,不可离开“后”,不可离开“前”。“腰为主宰”“虚领顶劲”,后要“拔背”,前要“含胸”。能“拔背”自可“含胸”,“含胸”源于“拔背”,故后字在前,前字在后。“拔背”须拔脊,“牵动往来气贴背”;“含胸”须松胸畅胸,不可形成凹胸。对于形体上下,前后,左右,务须认真修持之。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金木水火土,土为“中定”。进退顾盼定,“中定”最难。诸君必须对于“以进为退,退易进难”细细研究之。
此为动功静听参,倚身进退并比肩。
推手练功,“走”“粘”全在动中求,此与打坐参禅,站桩修炼,迥然不同。推手练功中需静静听劲,细细参悟,只有如此,才能沾连粘随,倚附彼身,凭藉感应,以进为退,随退随进,即退即进,进退自如,与尔两体连为一体,两人结为一人,并肩而走,比肩同行。“并肩”、“比肩”,意思一样,例:“并肩作战、比肩而立、比肩继踵、比肩接踵”等等。
学者要知造化理,只在粘连与捷圆。
“造化”者,自然之道也。学者欲知推手练功随人所动,自然而然的道理,此关键在于能够正确掌握沾连粘随,在于形体变化得以轻灵、敏捷、圆满、活泼。
能如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众周全。
水磨运行,水为动力,磨由水催。水,缓催,磨,缓转之;水,疾催,磨,急旋之。推手练功,“我似磨来彼似水,缓转疾旋随彼催”。彼缓催,我缓行之,“若苍龙随云盘旋缭绕”,此可谓之“走而化之”;彼疾催,我急应之,“似猛虎随风借势而动”,此可谓之“粘而发之”。“龙生云,虎生风”;“龙从云,虎从风”;“龙凭云,虎凭风”,龙形变化无穷,虎势气象万千。龙腾虎跃,龙形虎势,龙骧虎步,龙蟠虎踞,众象周全,变化万千,莫测所以。繁体字“众”,与“象”近似,“象”是否是“众”的误传。
要知圆球从此觅,久而久之得真荃。
太极拳,即是圆;“太极圈”,都是圆;平面圆,立体圆,大圆之中套小圆。其圆、其圈、其球,大而言之,整体一个;广而言之,局部无穷;此即宇宙空间一个,无数星球旋转。要知太极拳“太极圈”之妙谛吗?请君从其间修之,练之,思之,悟之,求之,觅之。久久为功,久而久之,则可得到太极拳的真谛了。真诠者,真谛也。查《现代汉语词典》,“荃”,古书上指一种香草。笔者感到,“荃”乃“诠”字误传。
《太极圈》歌诀,值得太极拳爱好者认真一读与研究。对于此歌内涵,笔者移樽求问,凑趣儿聊聊,刍荛浅见,愿与同好共勉,并望前辈同道不吝指教之。
另,对于太极拳学问,笔者近日又有感悟数则,其与《太极圈》歌诀虽无表面直接关联。
一 顶劲通于天,形体空中悬。身形化四海,神气广无边。
二 柔从自然来,松柔顺自然。着熟靠多学,懂劲凭多练。
三 周身相照应,内外相呼应。懂劲靠感知,神明凭感应。
四 和似春风柔如云,处处阳光处处空。阳光看见摸不见,空气无影又无踪。
五 由重修成轻,由轻修成空,修到空时自神明。前贤有语谆谆告,用功日久豁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