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本文节选自《书艺用笔法与太极拳法相融合之探讨》一文。作者梅墨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该文系其在韩国“国际书艺学术大会”上发表的论文,旨在精要阐释书法艺术与太极拳艺之相通性或相融合之可能性。全文及相关注解.共17000余字,限于篇幅,此次仅刊出该论文之第四节、第五节。刊文大标题是编者加的。为方便读者阅读.原文注释,编者随机插排在正文内.特此说明。另为满足部分读者愿窥全豹之念,特将全文之各节目录一并刊出,以备检索。全文目录:题记:一、序论;二、笔法与拳法之大要:三、创作心态与习拳神意;四、笔意之圆与拳势之圆;五、笔法的相反相成与拳之内劲;六、气的共通性;七、结论。
四、笔意之圆与拳势之圆
上节本文稍微游离了一点主题。但议论“微妙玄通”的书艺与拳道,上述交待是迫不得已。希望前边涉及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探讨这两门功艺(注:太极拳是武术、是功夫,也是门高深的可以欣赏的艺术.书法是艺术,但传统理论要求也必须具备功夫、技术。古人称为%1生功两见”。在中国传统里.凡可欣赏的艺术.必需具备相当的功夫含量)。再回到前面曾经探讨过的笔法与拳势内容。这里想更具体地从两者都注重的“圆”展开讨论。
对笔意和笔画,也即形上和形下的两方面要求,都指向一个字:圆。
黄宾虹示范图
笔法运用的目的是为了令笔画圆浑饱满,当然其中必须相反相成地含寓着圆的对立面:方。但圆为主要。对
此,宋代姜夔称:
翟伯寿问于米老(芾)日:“书法当何如?”米老日:“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丛至精至熟,然后能之(注:《续书谱》,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85页)。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循环往复,欲左必右,欲右必左之意。然其如此者,旨在求圆厚。其法笔锋近于画一“一”线。近代中国画大家黄宾虹曾示范说:“太极图理是书画秘诀”(注:见《黄宾虹论画录》,赵志钧主编,第93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l993年版),其中,它既包括构图的阴阳黑白关系,也包括用笔法的“~”形运动方法(见黄宾虹示范图),黄氏与米氏所见一致。
清代包世臣也转述他人的话说:
凡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此少温(李阳冰)篆法,书家真秘密语也(注:《艺舟双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42页)。
书法讲“四面圆足”,拳法讲“支撑八面”,都是从每个字的体势上着眼,其实,每一笔画的圆足,才是基本法。对此,包世臣论日:
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笔中实则积成字、累成行、缀成幅,而气皆满.气满则二弊去矣。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注:《艺舟双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664、666页)。
气满,乃言书家人之内在,中实,乃言书家书艺之点画,包氏认为“学书如学拳”,必“内气通而外劲出”,这是古代少有的将拳与书放在一起直接讨论的书论。包氏所说与刘熙载的“力实气空”说有一种深在的联系,这些观点直接目的是在强调书艺用笔势的以圆为尚。而圆活、流利、连绵、中正、饱满更是太极拳势所要求的。
这个宇宙天地有一个普遍性的道:即无论大到星球小到种子、果实,其形皆近于圆或椭圆。圆满几乎是人、事、物共同的理想(见星云图)。艺术与武术是人类的行为与精神活动,同样也追求圆满。依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诚于中而发于外,内充实而外圆满。所以,拳法、身法、体质要圆浑,笔法、点画、字架也要圆厚,以符天之“道”。
与圆相关连者曲也。循环往复,亦天之道也。太极拳家也早窥及此理,是以创造太极拳之连环缠绕、拳势圆曲不断,不仅每单势求圆,且势势相连亦圆亦曲,往复折叠转换,尤重圆活之趣。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有歌云: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注:《拳经总歌》,陈王廷著,见《太极拳谱》第242页)。
清代陈式太极拳大师陈长兴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