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文摘 > 太极茶社 > 太极拳好(正文)

太极拳好

2011-12-11   陈立伟
核心提示:“太极拳好”,这是伟人邓小平所说。诚然,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国粹之一,她犹如一朵绽放的奇葩,日渐走近人们的...
  

 

     “太极拳好”,这是伟人邓小平所说。诚然,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国粹之一,她犹如一朵绽放的奇葩,日渐走近人们的生活,令习练者强健身心,达到延年益寿的养生效果。

 

    “太极者,阴阳结合、虚实相间也”。中国太极拳大师陈正雷的入室弟子、中国太极拳第12代陈式太极拳传人、南昌太极拳馆馆长程保荣如是说,“在行云流水中,缓慢松柔、圆活灵空的一招一式,凸现着一阳一阴、一实一虚的千变万化,使习者愉悦安逸,观者悦目赏心”。

 

    诚然,“历史上二百年来太极拳不出陈家沟”早已成为尘封的历史, 但人们不会忘记——“杨露禅偷拳”,以及“陈、杨、孙、吴、武”同根、同宗、同源的传说故事。今天,睡狮猛醒天下晓、卧龙惊起雨中春的炎黄子孙,早已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更懂得珍惜先贤一脉传承的太极文化,人们在“站浑圆桩、习缠丝劲,练好十三式”中,继承与传播着太极拳文化。

 

    “一天分二仪,二仪分四象,四象演八卦,加上五行水、火、木、金、土构成太极母拳十三式”。她,是太极之母,其余拳法,万变不离其宗皆以其为法。研习者,既要由站桩、缠丝劲,演套路,还要加强对太极文化的钻研。她,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一种处世之道,其间的千变万化,离不开静动的相融、虚实的结合、阴阳的变化,在拳理学习中,还要注重知行合一,达到体感与体知、体察与体会,享受太极拳的美妙。

 

    太极之妙,在动中求静,达到“三虚包一实”、“八根线圆撑”,静中寓动、动中含静,虚中藏实、实中蕴虚,既要抓“实”的运用,又要重“虚”的发挥,遵循着中国人圆活守一的处世之道,凡事不能蛮干硬顶,要运用好太极的“八法”与“五行”,体行着“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与“进、退、顾、盼、定”,助你练好太极拳,使你面对物欲横流立足当下,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俱妙,动静之中绵绵不断、松沉自然,如绵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形松气充、静动圆撑,呼吸之中、开合自如,灵空虚无、息息归根,进入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意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太极人生!

 

    是啊,东方巨龙的传人,在中华大地上以民族文化传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跃动着太极的影子——山林中,一名鹤发童颜的老者,身着一袭黑衣在“静如蝉翼、动如崩云”中舞动着太极神韵;拳馆内,太极传承者正一招一式演练着,带动和影响着更多的人学练太极,体悟着太极的美妙;公园里,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们,身着宽松的灯笼练功服,时而演拳由怀抱琵琶到白鹤亮翅、时而在小憩中爽朗地笑谈,他或她在告诉后学“太极拳好”!(陈立伟)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article/1056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