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打得并不规范,大家却很认真。在“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脱贫致富的农民,正在养成农忙早起务农、农闲早起锻炼的生活方式。
“一开始,看见村里的退休干部练太极,心里羡慕,看人家活得多潇洒,”领头人马玉英说,“我们几个人就一起去找她,请她教。”
最初,她只组织起4个人,这是神林村太极拳队的“雏形”。没有场地,她们就去河滩练习,“谁哪天没来,大家就一起上门去叫她”。
参与的人慢慢多起来,婆婆媳妇都来了。学完一套太极拳,又学太极剑、功夫扇。没有器材,大家各自买了剑和扇子,健身的花样也越来越多。
从漠视、观望,到接受、喜爱,太极拳成了村里社火队的新项目。马玉英等一干人马扭完秧歌,就把学到的各种“功夫”秀一遍。没有统一的专业服装,她们便各自穿上各式的红色上衣,实在找不到大红色上衣的,就穿件桃红色的代替。
“效果很好,看的人都鼓掌!”马玉英一边介绍,一边骄傲地请记者看年初她们表演时的DV。DV里,这位结实的西北女人端直身板,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她说:“城里人锻炼身体,农村人也要健康。”
挡不住的热情,洋溢在西海固的乡村。固原市原州区杨郎村、泾源县冶家村先后建起了农民健身公园、广场。到2011年初,宁夏每个行政村都有了水泥硬化的标准篮球场。村民自发组织篮球队,相互之间常常比赛。
“老年人下下棋,小伙子打打球。各人有各人的爱好,”马玉英说。
一个大山里的文艺能人带火了一个村的体育健身;一个个篮球场,让一度消沉的“草根NBA”重新焕发生机。而要打破农村体育健身的坚冰,不仅要调动千万个像马玉英一样的能人的积极性,还需要像标准化篮球场那样的平台,作为让他们灿烂起来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