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太极拳古经典拳谱与《杨氏老谱》的分析可知:古太极拳所讲究使用的力量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人体力量,太极拳先人称其为“气”与“劲”,但有时也称其为“力”。《杨氏老谱》出现了将“力”与“劲”严格区分的说法,将“劲”定义为是与“气”有关系的,是“由于筋”的;而“力”与“气”是没有关系的,是“由于骨”的;介绍“有力能执数百斤”、“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于硬力者”。然而,近代太极拳家杨澄甫先生等著作有时仍将这种“气”与“劲”称为“力”,这反映古代与近代的太极拳家都既认为这种特别的人体力量是属于广义的“力”,又不同于狭义的“力”。这狭义的“力”就是一般人与普通武术所使用的人体力量。近代末开始,“劲”渐渐又被一些太极拳家称为“内劲”,“气”又被现代一些人称为“内气”。出版物中最早出现“内劲”这一称谓的是陈微明先生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该书还记载杨澄甫先生说:“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明确反映“内劲”是一种由于“不用力”而锻炼出来的“气”。之后,近代一些太极拳家又陆续对“劲”以及“劲”与“力”的区别作了说明。如陈微明先生在1927年出版的《太极剑》一书里说:“惟武当派张三丰所传乃纯粹内家,以其毫不用气力也(浑身松开,不用气力,方能长内劲)”; 郑曼青先生1946年出版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里记载杨澄甫先生对于“劲”与“力”的区别所说的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的便是力”;陈炎林先生1948年出版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里记载田兆麟先生对于“劲”与“力”的区别所说的是“力为有形,劲则无形”、“力钝而劲锐”,说“劲”是“疾如闪电,一发便收……毫不费力”。
凡是太极拳学练者对于“气”与“劲”的获得都是由衷向往的。然而虽然近代太极拳家对“气”与“劲”的特性有概括的描述,但这些文学特点的古代汉语的描述与具有具体、准确特点的现代汉语存在明显的差异。“气”与“劲”究竟具体是怎样的、怎样锻炼、怎样使用,在近代太极拳家对“气”与“劲”的说明里,习惯于对现代汉语理解的现代人仍然得不到十分清晰具体的了解,绝大多数的现代太极拳学练者对这些问题仍然是一头雾水。现代又有一些人不懂装懂或自以为是地将一般的人体力量称为就是太极拳的“内劲”以滥竽充数好为人师;又有一些人故弄玄虚力图将“内劲”神秘化,如将人体力量性质的“内气”、“内劲”与道家内功修炼中出现的生理活动性质的“内气”混为一谈,将“内劲”渲染成为可望不可即从而便于奇货可居。这样,“内劲”在现代人的认识中更是迷雾重重,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我对“气”与“内劲”的认识,开始学习太极拳时还是闻所未闻的,之后听说了完全是属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这一问题从迷茫中走出来的过程中,听过了很多太极拳老前辈的各种与不同的说法、作了很多尝试,经过了很多的曲折。而现在,我肯定的、负责地说:对于太极拳“气”与“内劲”的实质、如何锻炼与使用,我已经基本了解了。我所认为的“气”、“内劲”与《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杨氏老谱》、杨澄甫先生等近代太极拳家对“气”与“劲”的阐述是完全吻合、完全能够一一对上号的。
我对“气”与“内劲”的认识,从大的方面说,其一、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杨氏老谱》里所说的狭义的“气”、“劲”与“力”都是一家之言的术语,都是属于古今汉语里普通的广义的人体之“力”。这些“气”、“劲”、“力”与其它非太极拳武术书籍里所说的“气”、“劲”、“力”不一定是同一概念,大多是不同的概念。其二、《杨氏老谱》所说的“由于骨”所表达的是人的肢体骨带动肢体所发生的力量;而“由于筋”所表达的是人的肢体肌肉中传递性的力量。其三、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杨氏老谱》所说的狭义的“气”包括了狭义的“劲”。因为古代人体之“气”是大概念,“气”的重要特征是“活动性”,传递性就是属于活动性,因此,传递性的人体力量“劲”就是属于“气”;而狭义的“力”没有传递性,因此不属于“气”;“气”与“劲”的区别最主要的是力量的强度与持续的时间,就是“劲”的力量效应很强大,“气”的力量效应很微弱;“劲”的力量效应持续极短,发生结束如电光一闪,就是太极拳古经典拳谱所说的“发劲如放箭”;“气”的力量效应始终存在,如平静河面的细微波动。因此,凡是有明显力量效应的持续的力量都不可能是太极拳的“劲”。太极拳的“劲”就是相当于鞭子的力量,鞭子的力量是不可能当扁担用的;凡是可以当扁担用的“顶牛”的、“拖拉机”的“钝”的力量都不是太极拳的“劲”。
我的体悟,太极拳纯正的“劲”的发生使用也就是“发劲”,有7个基本特征和因素,那就是如练、松、沉、撑、蹬、顶与无形。这些因素在发劲一瞬间似乎是同时发生作用的,但又觉得是有十分紧丝密缝协调之先后过程的,又觉得是一回事的不同反映,相互有不可分开的关系。但为了叙述的方便,只能分别叙述于下:
(一)如练
太极拳古经典拳谱里所说的“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是“气”与“劲”的最中心、最基本的共同特点。对于“发劲”而言,脚一蹬地,就像是有一个浪头由脚开始向上滚动从手臂泄放出去,就像是舞动着绸练的抖动,抖动从一头传滚到了另一头。这种“如练”最主要是体现在身躯,放大地夸张地显示,就像是禅密功脊柱纵向前后波浪形的摆动。可以这样体验:整个身体竖直向前倾,两手臂伸直撑在墙面上;接着臀部向前向下压,两手臂弯曲,脚、臀、头形成顶点在下的三角形;然后脚蹬地、两手臂再撑直,臀部向后向上突,脚、臀、头形成顶点在上的三角形;然后再继续这样由脚蹬地引起手臂曲伸与臀部、背部上下运动,使得臀部下降时臀部上方的后腰背突起,随即后腰背下降,再上方的胸背部突起;这样的突起一直传动延续到肩背部,“如练”就是这样的感觉。而除了初练,实际“发劲”时“如练”主要是感觉,基本上没有这样的外形。但特别强烈的“发劲”背部肌肉也会出现这样由下而上的滚动。如浙江省六十年代初有一则体育资料,实录了晚年的牛春明先生有一次发劲,背部就出现了这样由下而上的肌肉滚动。当有了一定的发劲基础,两脚稍前后站立,脚暗暗一蹬地,就确实能够引起这样的滚动感觉由脚而上传递到手,手就会完全不由自主地发生震颤的一抖,或者还有手腕关节要顿时脱开来手飞出去的感觉。所以,太极拳古经典拳谱里所说的“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也可以说是“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劲”。这种感觉或略微的外形反应是人体传递性力量也就是运动力学里所说的人体“动量传递”发生的唯一特点。有的名家所说的和所表演的发劲就像是动物抖毛,不可能是太极拳发劲的特征。因为这种发劲中脚只是身躯的站立支撑点而已,发劲靠的主要是人体的旋转惯性,发劲的力量不是脚传递上来的,不具有“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的特征。我在杨式太极拳的锻炼中,最早出现这种手不由自主一抖的情况是当弯弓射虎的结束时,这一拳式中手不由自主一抖很能够体会到这种“劲”如何经过骶骨、背部达到手的缓慢的传递过程,往往在手不由自主一抖、手腕关节像是要飞脱般的同时,会发生手腕关节的咯咯作响,旁边的人清晰可闻。我的学生中也有这种轻微的感觉,最早发生这种感觉的也是弯弓射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