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注释】
①从澄甫师游七年——“游”即求学,如《墨子·公孟》:“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叶大密先生1926年在上海创办“武当太极拳社”时,郑曼青先生就在“武当太极拳社”学练太极拳。1929年杨澄甫先生率徒南下,由于叶大密先生与濮秋丞先生的关系,郑曼青先生又得以跟杨澄甫先生学习太极拳,并约于1931年之后某年被杨澄甫先生正式收为弟子。
②粘提听放——“粘”就是“沾粘连随”之运化。“提”就是运化中使敌人重心浮动不稳就象是被提起似的。“听”就是“听劲”。“放”就是“发劲”攻击。
③吞吐之意——“吞”就是将敌人引进。“吐”就是将敌人抛发出去。“意”指内容,也就是“吞吐”的动态。
④分寸之际——为很短暂的时间,如《北史·高允传》:“闵湛所营,分寸之间恐为崔门万世之祸”,上文之“分寸之际”是对上一句“霎那间”的说明。
⑤庶乎——将近、差不多,如《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其庶乎”。
【今译】
【讨论】
(一)“接劲”是怎样的
郑曼青先生在这段文字里生动地揭示了杨澄甫先生所传授的、太极拳所独一无二的实战技能“接劲”。现代太极拳界许多人都弄不清楚“沾粘连随”究竟有什么实战搏斗价值,郑曼青先生的这段文字就明白地说明了“沾粘连随”在实战中就是表现于令其他任何武术都匪夷所思之“接劲”之中的。“接劲”是怎样的呢?郑曼青先生将其比喻为是“接皮球”与能够“掷皮球”。就是在实战中,遇到敌人的攻击,对于敌人无论从何角度、以何种形式攻击的拳脚,都是如同蓝球运动高手将飞射来的皮球轻松地接住象是吸住似的,随即又能够将整个敌人击发出去就象是能够将刚接住的蓝球抛出去那样。郑曼青先生将其称为是太极拳之唯一的“所以过人者”。这就是说,太极拳除了这“接劲”,就没有其它特别的“过人者”了。从郑曼青先生的上段文字里,可以了解到“接劲”原来就是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打手歌》的实际写照,可以分为四个特点:
①“接劲”表现为与敌人带着攻击力量的肢体相接触的瞬间是不发生碰撞的,也就是既不阻止敌人的攻击,又不使自己与敌人相接触的肢体受伤,还使得敌人打不着自己。要使得敌人感到就象是打在海绵、气垫、悬挂的绳子上。这也就是《打手歌》所谓的“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
②“接劲”一旦发生了接触,敌人就由于其自己的行为而能够被我所控制而形成背势,使得敌人成为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就象是将浮在水面上的葫芦一脚踩踏下去,不仅踩踏不下葫芦,反倒踩得落了空,自己掉入到水里了;又象是猛推虚掩的门,结果随着门的被推开而向前跌扑倒地了。这也就是《打手歌》所谓的“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就是踩葫芦者与推门者被“葫芦”与“门”所“拨”而“引进落空”了。
③“接劲”的实施是在完全与敌人的肢体接触之中的。就象是“水上踩葫芦”,是与所踩的“葫芦”是完全接触到的,这“葫芦”既没有主动地迅速“飘浮”开,也没有对踩踏者主动强行加以“擒拿、摔跤”。因此,这“接劲”与一般武术之没有接触到的主动“闪避”与一接触就始终主动用力的“顺手牵羊”都是两回事;而且这“接劲”也丝毫没有一般概念的“后发先至”的影子。就象是“葫芦”被踩的同时也就是实施“拨”而“引进落空”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