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荣昌——缠丝拳之乡
在地处两江交好的重庆,活跃着一脉忠实地体现了上述思想的武术流派——缠丝拳。由于传人和地域的不同,缠丝拳有缠丝、蚕丝、蚕闭、残字门、化门等不同称谓。行拳中各地打法也不同,有些地方演练中已看不到什么缠丝拳的味道了。几年前,笔者有幸得睹缠丝名宿唐新知身手,并听他老人家说:“顾其名,缠者、丝者,环绕圈圆之势;闭者、蚕者,束缚困敌之期。”才能直观而准确地理解到缠丝拳的基本特点。缠丝拳强调轻灵柔顺、圆活连绵、恬淡优游、曲蓄善变。其行拳如蚕之吐丝、人之游水,大圈小圈顺逆缠绕,犹如行云流水般滔滔不绝。荣昌蔡系缠丝高手谢奕奎曾边比划演示边说:“缠丝拳两手十字互旋,阴阳相渗,前后刚柔互补。”
前不久在荣昌双河的一次缠门聚会中,各系好手互相交流切磋,显示了荣昌缠丝巨大的潜在力量。其中据蔡系周泰昌坐下首徒宋文华介绍:“一个成熟的缠丝拳手行拳时应有‘灵如猴、柔如带,游如穿花劲如潮;掌如磁、腕如丝,臂如金刚绕飞絮’之效。”又说:“初习缠丝拳,应注意双脚成长三形,圆裆合膝,多用高马步以求轻快灵动。所谓缠丝无步被人跌,后脚空洞全身虚。”缠门于天沛老夫子曾说过:“起步不过寸,落地自无声。要求随身随势,随步变异自身重心,高低随形,纵横因势。讲究‘起脚划弧进,落步紧拧身。力由大地借,劲要自腰喷。轻柔似作茧,哼哈力随声。心意气身手,浑圆一团神。’”于系高手郑应辉回忆说,老夫子八十余岁时,在他家木板阁楼上行拳,楼下几乎感觉不到响动.....
二、缠丝拳的源流
缠丝拳的祖师一般认为是清嘉庆年间江西人黄益川。由于年代久远,文字疏少,不确定因素也不少。仅黄益川之名就有黄一川、王一穿、王亿川等说,几不可考。但通过笔者多年间寻访川渝诸区市县相关人物,就缠丝拳之说也有一些新的发现。除原《四川武术大全》上所说之外,尚有四说:
其一,相传缠丝拳是由缠门始祖为报父仇,挟重金扣请太极拳高师传技而成(当时应该尚无杨、武、吴、孙各系太极拳)。为求速成,该祖师求太极高师直接传授应敌发放之术。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该太极高师在查悉其已有相当武术基础的情况下对其略加点拨后,就直接授其太极打手。由于在施教过程中常常提到缠丝法、缠丝劲之类术语,故该祖师技成出师之后即以“缠丝拳”为术名传流后世。
其二,武当松溪技由叶继美、单思南、王征南数传而至黄百家后,因其卷入白莲教反清活动案发而潜逃入川,易名益川而传技于巴渝,至今尚有其摔徒杨为善刺杀清帝之说。
其三,缠门祖师王某,江西人,广学各派武技,通过比较取舍认为对螺旋缠丝劲法为用的拳法领悟最透,算是学懂了、学穿了的。因此自号“一穿”,游历川东时授此技与杨为善,名之为缠丝拳。且“缠丝拳”之名始用于杨为善。
其四,从传于荣昌蔡系的老拳谱看来,蔡德泉、姚玉堂、何庆山、何武堂、杨为善、王一川,断断续续逆述而上,竟能追溯到全真教龙门派邱长春、王重阳、吕纯阳、王正阳以上,每人俱有详细的生卒日时,授受传袭典故记录在谱。
无论缠丝拳的产生如何,但近代缠丝拳在荣昌地区经过姚玉堂、周吉祥等宗师的艰苦创业,总算有了十分可喜的基础。据《道门缠丝》中说:“姚公豪气干云,疏财仗义,而友朋至交亦是不少。在诸友之协助下购船置器,日纵丝网于珠溪,夜泊渔火于路孔。风里来,雨里去,不仅自给,更时常救济贫困之人。并携群豪于路孔河边结盟聚义社,且亲任龙头大爷。几经艰苦奋斗,终使缠门倍享盛誉于濑溪河流域。姚公亲老近幼,不避亲疏内外而同视以仁。时人相见,常戏称为‘姚打鱼’,而背地里皆尊之为小宋江也。姚公闲来课徒传道,于是远近英杰归附姚公门下者甚众。民国初年,既有蔡文彬、赵文波、吴静洲、赵纯墨、林康周、尹术稀等从之,俱艺业超群而扬名军旅堂会;抗战期间从之习者有姜治军、蔡德泉、潘发武、周开文、谢晖猷、于天沛(余师)等,后皆各开香堂于一方。至今川中、川东、川南一带言技击者多受其惠。于师天沛传斯道于吾辈,前后已数十年矣。余师兄弟等虽大多六七十岁,年长者八旬有余,然各立鸿志克纯祖武,行道四方,竟光先贤遗德而不息。”可见缠丝拳在荣昌总算有了长足发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