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历史经典 > 太极拳序---褚民谊(正文)

太极拳序---褚民谊

2010-11-13   中国太极拳网   褚民谊
核心提示: 拳术所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也。然我国拳书源流甚古,因其姿势功用之不同,而派别名称亦异。有以险奇为贵者,有以平易为贵者,则不...
  

 

      拳术所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也。然我国拳书源流甚古,因其姿势功用之不同,而派别名称亦异。有以险奇为贵者,有以平易为贵者,则不尽然,皆能发达体育。而入主出奴,又纷呶无己。第溯其源流,则不外两家。即:武当与少林。是武当主柔,蓄於内。少林主刚,劲显於外。晚近还以少林之姿势甚盛,流传愈广,门类派别亦众,相率标新立异,趋尚险奇,渐有失却体育本旨之势,初学者习之辄事倍而功半,体弱者习之尤害多而利少。故,余殊所不取。太极拳者,内家拳术中最平易,而最能发达体育者也。故,余嗜之特甚,无间寒暑,日必习之,习之既久,愈觉其奥妙无穷,其功用之伟,优点之多,诚非其他拳术所可企及。兹分为姿势、动作、发劲、灵巧、养生数种述之如下:
 

(一)姿势
太极拳之姿势甚多,总合之有五行八卦之分,是谓十三势。何为五行?进退顾盼停是也。何为八卦?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是也。以上十三势之姿势,为学太极拳者所必经之途经。倘使吾人逐日演习,不稍间断,则若干年后,历练既深,拳术之中精奥,自能阐发无遗,而获益非浅。
 

(二)动作
太极拳之动作,须慢而匀。盖外家之拳术虽见速效,而流弊滋甚。若太极拳则以活动筋骨为主,故一切运动以柔活为上。惟其慢,始能柔。惟其匀,始能活。且各种动作俱成圜形,而一圜之中,虚实变化生焉。其无穷之奥妙,即在此虚实变化之中。初学者或未能知,习之既久,则得心应手,趣味无穷,即足以舒展筋骨,又能调和气血,可谓身心兼修,最合於发达体育之道者也。
 

(三)用意
太极拳练习时纯任自然,不尚用力用气,而尚用意。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是故沉气松力为要。气沉则呼吸调和,力松则发展先天之力。盖先天之力乃固有之力,后天之力为勉强之力。前者其势顺,后者其势逆。太极拳主逆来顺受,以顺制逆者,故不须用过分之力。惟外家之拳术,其用力用气,每属於勉强,强人以难能,故为之硬工。习之不当流弊滋多,且习硬工者,其力已尽量用出,毫无含蓄,虽习之多年,表面上似有增进,实则其内部之力,并未加长,若太极拳虽不用过分之力与气,而练习时全在意志,惟其能用意也,所以能使其力蓄於内不流露於外,气沉於丹田不停滞於胸。惟其不用过分之力与气,故练习之日既久,积蓄之气力愈大,至必要时,仍能运用自如,毫无困难与勉强。譬犹劳动者终日作工,非不用气力也,然其所有之气力皆已尽量用出,并无积蓄,故劳动若干年后,其气力依然如故,外家之硬工亦若是耳。
 

(四)发劲
劲有刚柔之别。何为刚劲?无论劲之大小,含有抵抗性而一往无前者,谓之刚劲。何为柔劲?随敌劲以为伸缩,而不加抵抗者,谓之柔劲。太极拳之妙处,在於与人交手时,不先取攻势,而能接受敌人之劲。初不加以抵抗,以其黏柔之力,化去敌人顽强之劲,待敌人一击不中,欲图谋再举之时,然后蹈瑕抵隙顺其势,而反守为攻,则敌人力竭之馀,重心移动,鲜有不失败者。盖太极拳之动作,本为无数圜形,而圜形之中,则为重心所在,处处立定脚根,虽敌人发劲极强,而以逆来须受之法,引之入壳,待敌人之劲既出,重心既失,然后从而制之,所谓避实就虚以柔胜刚之法也。
 

(五)灵巧
语云:“熟能生巧”太极拳即本此意以从事而深得个中三昧者,故太极拳之精粗,以功夫浅深为断,盖功夫深,则於其中之虚实变化皆已了然,既了然於虚实变化中,则能於虚实变化中求出巧妙之途径。故其所用之力,轻灵圆活。以视外工之用力用气,专主於一隅成为死笨之气力者,迥乎不同。且因其不用过分之力与气,故能持久而不敝,因其动作俱为圜形,故能处处稳定重心,重心稳定则基础巩固,无虑外力之来侵矣。
 

(六)养生
拳术本属体育一种,自以养生为主要,然此非所论外家之硬工,惟太极拳始真能养生,无论强弱老幼均可练习,吾人身体之发达,贵能平均,在生理上均有一定之程序,剧烈之运动,因不合於此种程序,结果多得其反,太极拳之动作则轻软异常,而一动全身皆动,於全身任何部分均无偏颇之弊,且因其动作柔和劲灵,故能调和气血,陶养性情,为最合於生理上之程序,能使身体平均发达者。且练习之时,无须用过分之力气,虽老弱病夫,亦不难为之,所谓却病延年洵非虚语!


 

  褚民谊(1884-1945),原名明遗,字重行,浙扛吴兴人,同盟会早期会员。后因与日本政府勾结,被国民党政府以“通敌卖国”罪处死于江苏。

 

  褚民谊早年是比较进步的。他出身于医生家庭,父亲褚吉田是当地名医,教于甚严。褚民谊幼年即能熟读四书五经。他14岁那年,被送至苏州天赐庄传习医院,跟随美国人柏乐学习英语,两年后回乡人寻经公学,研读中西文学作品及各类中外读物。1903年,他东渡日本读高中,继而升人大学,学政治经济学。在日期间,他参与了留学生的政治活动。1906年,在赴法途经新加坡时,他加入同盟会。抵法后,与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创办中国印书局,出版《新世纪月刊》、《世界画报》等刊物,还出版过许多进步刊物。1911年,他回到上海,经黄兴介绍,结识汪精卫、陈壁君,又经两人介绍,与陈母的养女陈舜贞结婚,次年任上海同盟会本部驻沪机关部总务长,同年冬,赴欧就读比京自由大学。三年后,他回国参与“倒袁”活动,失败后,赴法国与蔡元培、汪精卫组织华法教育会,办理华侨及留法学生在法事宜。1920年,他与吴稚晖、李石曾等人创办里昂中法大学,并任副校长,同年到斯拉斯堡学医,获医学博士学位。1924年底,他回国任广东大学教授、代理校长,兼任广大医学院院长,后历任国民党第二全代会候补执行委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后方军医处处长、上海中法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国民党政府卫生建设委员会常委主席、教育部大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师公会执行监查委员等职。1932年,蒋、汪“联袂人京”,褚民谊应汪精卫之邀,任行政院秘书长,从此与汪形影相随。1940年,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褚民谊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任外交部长,因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本天皇给他颁发一等旭日大授奖章。1945年,他在广州被国民党军统局诱捕,经国民党江苏最高法院审判,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的罪名,判处他死刑,在苏州狮子口监狱刑场执行。

 

  1925年,褚民谊由广东赴北平(今北京),当时正是太极拳鼎盛之时,褚民谊对太极拳产生浓厚兴趣,从学于吴鉴泉门下。褚民谊回广东后,与同门师兄弟王志群(润生)、吴公仪朝夕演习,揣摩太极真意,嗜练成瘾,拳艺长进很快。后褚民谊在上海任职时,又认识同门徐致一、吴图南等人。褚民谊在与徐致一的交往中受益匪浅,此后以较大的精力投人太极拳的研究之中,曾利用职务之便改组过中华国术协会,创办了《大众健康》杂志,极力主张国术大众化、科学化,认为只有太极拳“能身心兼修,学养并顾,而使老弱咸能练习,绝无流弊”,提出“提倡国术应自提倡太极拳始”。褚民谊提出“提倡国术之方针,在使国术科学化”、“科学化之国术在于合于力学与心理学,讲究生理与卫生”。他的见解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积极的,即使在今天也未显落后。在提倡国术科学化的同时,褚民谊还大力提倡发扬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中的踢毽子和放风筝。他针对太极推手非两人不能练的问题,发明创造了太极推手器械——太极棍和太极球,在这两种器械上,可以自如练习太极拳掤、捋 、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尽管这两种器械并未推广开来,但对于太极拳运动仍不失为一种创新。

 

  1929年初,褚民谊将吴鉴泉所传的太极拳整理成书,由上海九福公司出版发行,书中附图55幅,为吴鉴泉早期拳照。吴鉴泉的学生徐致一著述《吴式太极拳》、二公子吴公藻的《太极拳讲义》、女婿马岳梁的《吴鉴泉氏的太极拳》所采用的吴鉴泉拳照均为吴氏后期的拳照,而褚民谊书中所用拳照与前者不同,目前当属绝版,为珍贵历史史料。吴鉴泉在褚民谊书中的拳照与前述三者有许多不同点。其中最明显的不同是,徐致一在其1963年所著《吴式太极拳》一书中提到,在预备式中“用垂掌而不用俯掌,是吴先生晚年的姿势”,而褚民谊书中的吴鉴泉拳照是非常明显的俯掌。该书为后人研究吴氏太极拳的演变提供了形象的依据,是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774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