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流派 > 武式太极 > 武派太极拳的创始及在邯郸、永年等地的发展(正文)

武派太极拳的创始及在邯郸、永年等地的发展

2008-07-08   本站原创   未知
核心提示:中华武术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朵奇葩,武派太极拳是这一奇葩园地的精品。   武派...
  
中华武术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朵奇葩,武派太极拳是这一奇葩园地的精品。

  武派太极拳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创始人武禹襄,名河清,号廉泉,禹襄是他的字。武禹襄生于清朝嘉庆十七年(1812年),卒于光绪六年(1880年),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省邯郸地区永年县)人,廪贡生,候选训导,以子侄贵(侄用章曾任清兵部郎官,孙延绪曾供职翰林院),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

  永年武氏原为山西太谷县人,明永乐年间迁居永年县七级村,后有一支移居永年城内。禹襄为第七世。曾祖父讳镇,字静远,曾充卫干总。祖父讳大勇,字德刚,武秀才。父亲武烈,字丕承,庠生,英年早逝,卒时33岁。禹襄有两兄两姊,依靠母亲教养成人。其母赵氏是宣化镇君子堡把总赵宏勋之女,幼熟经书,达大义,夫亡后自课诸子,训以五经四书,皆成名。(参阅《广平府志·烈女传》)
I
  禹襄长兄澄清,字霁宇,晚号秋瀛老人,生于嘉庆五年(1800年),卒于光绪十年(1884年)。澄清十八岁考上秀才,授徒养母,兼课两弟读书。咸丰壬子科进士,官河南舞阳县知县。禹襄仲兄汝清,字酌堂,号兰畹,生于嘉庆八年(1883年),卒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后辞官归里,主讲晖清书院与磁州书院达三十年。

  禹襄一姐嫁同郡举人李世馨,生四子:长名经纶,字亦畲;次名承纶,字启轩;三名曾纶,字省三;四名兆纶,早卒。

  禹襄及两兄虽系儒生,因受时风及家庭影响,亦雅好武技,勤练不辍。永年太和堂药店为河南温县陈沟陈姓经营,伙友大都为陈沟人,多习拳技。店铺房产是武家产业,禹襄与药店掌柜王昶友好,得以知其拳技梗概。永年南关人杨禄禅(名福同,又名福魁,1799-1872年)自幼在陈沟陈德瑚家帮工,得随陈长兴习长拳十三势,返里后住在太和堂内以教拳为业,结识武氏昆仲,武氏兄弟得以知其拳技大要。(参阅徐震《太极拳考信录》)

  咸丰二年(1852年),禹襄借去河南省舞阳县省兄之便,绕道河南温县赵堡镇,拜访当地著名拳师陈清平(1795~1868年)。当时清平正为官司所累,禹襄为之了断,清平深为感激,留禹襄居住月余,授以拳技奥妙。(参阅李亦畲《太极拳小序》)

  禹襄长兄在河南舞阳县北舞渡镇某盐店获得一册山西人王宗岳编写的《太极拳谱》(详见李亦畲《太极拳谱跋》)转授禹襄。禹襄读后多有发悟,返里后放弃科考,“惟日以上事慈闱,下课子孙,究心太极拳术为事”。(见武莱绪《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他以儒家学说为指导,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术、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经多年潜心研习实践,遂神乎其技,并根据心得写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和《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和习拳要旨,把原有的十三式长拳升华为练体、养气、蓄神、形神并重、内外兼修的高级拳术,成为中华武术的精品,太极拳之名乃为世人熟知及习用。

  武禹襄承王宗岳之余绪,系统地总结了太极拳理论,其传人李亦畲(1832~1892年),宗禹襄之学光而大之,著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诀》、《论虚实开合图》、《身背五弓图》、《太极拳小序》及《太极拳谱跋》等拳论;李启轩著有《敷字诀》和《太极拳各式白话歌》。禹襄长兄澄清著有《释原沦》、《打手论》,仲兄汝清著有《太极拳结沦》等。他们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众多太极拳家俱受其膏馥,开创了文人研究探讨太极拳艺之先河。太极拳由原先的长拳十三式技艺型走上了学术和技艺型的新征途,研习者不再是“把势匠”和赳赳武夫,更多的是文质彬彬的儒雅之士,影响所及,日后各派太极拳相继出现了不少融技艺学术为一体的太极拳大家,为扩大太极拳的研究领域,提高太极拳的社会地位,使之迅速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武禹襄除精研太极拳理论之外,还根据拳理创编出一套融技击、健身、养性为一体的拳势和刀、杆锻炼套路,把原来只有一进一退的打手演化成为进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打手。他创编的拳势势简技繁,组织合理,动作简洁,术法分明,重在实用,不尚花法;法度严谨,身正势圆,双掌护中用中,前伸不越足尖,后曲肘不贴肋,左右相系,上下相随,三环九折,节节贯穿,内外相合,周身一家;以心行气,内外兼修,以气运身,务求顺遂,招式变化须有折叠,走化蓄发妙在腰隙抽掣;起承转(开)合,一身五弓,拳风质朴。外则柔和渊懿,内则坚韧雄直,含阳刚与阴柔之中,寓雄奇与淡远之内,别具神韵;体现拳理,功法高深。武派太极拳在拳势、拳法、拳理三方面达到了高度一致,形成了“简洁缜密,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格。

  由于禹襄所创拳势不同于陈清乎,对拳势名称也做了较多订正,使之更符合太极拳理拳法。武氏在传统长拳十三式的基础上创编的太极拳势,富有独特风貌,与之相适应的拳势名称,也做到了信、达、雅,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反映了太极拳术自身的衍变,也为日后太极拳的弘扬发展起到了有益作用。(详细论述,参阅吴文翰《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33至35页)

  武禹襄传承的器械有太极十三杆(枪),源于杨家枪;四粘枪、四散枪源于八母枪和河南省汜水张八传的“张飞神枪”。(详细论述见李英昂《太极十三枪谱》)太极十三刀和四刀法是他依据太极拳理和刀法特点自己创编的。武派传人中的太极剑和太极棍,太极鞭等器械,是民国年问各地武派传人创编的,也大都有姓氏可考。

  武禹襄在王宗岳拳论的启迪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敏捷的思维方式,酷爱的执著精神,渊博的武学知识,发展了太极拳的理论内涵,完善了太极拳的运作形式,使太极拳形成完整的武术文化体系——“太极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武禹襄为太极拳发展所作出的不朽业绩。武禹襄虽有五子十五孙, 因武家以科举为业,孙辈武延绪、武莱绪、武勃 然等虽亦习太极拳,仅是健康养性而已,能传 其艺者仅长甥李亦畲、次甥李启轩及杨班侯三 人。

  李亦畲名经纶(1832~1892年),秀才(民 间多说亦畲是举人,但文献记载是秀才),嗜技击,从母舅武禹襄习太极拳,“心领神会者:二十年,得其精妙。尔时禹襄年已高迈,凡有习此武术者,远近皆来从学于亦畲。如清河、磁州、临清、彰德与本境人士拜门墙者日众。最有心得者如葛福来、姚洛朝、葛顺成、李洛同、魏庆祥。

  本境郝和、王明德尤为精巧。”(引文见《永年拳术·李经纶传》)武延绪在《李公兄弟家传》中对亦畲学拳经过有详细地记载:“先王父(指其祖父武禹襄)好之(指太极拳),习焉而精,故未尝轻以授人,……惟公(指李亦畲)来,则有无弗传,传无弗尽,口诏之,颐指之,身形容之,手足提引之,神授而气予之。公步亦步,趋亦趋,以目听,以心抚,以力追,以意会,凡或向或背,或进或退,或伸或缩,或萦或拂,无不穷极幼眇,而受命也如响。倘所谓用志不分,乃疑于神者邪”。(全文见《李氏太极拳谱》)亦畲仿舅父禹襄的做法,重“实习实用”,常与年轻力壮者较技,印证所学,每有所得,即写出贴在墙上,朝夕揣摩,一再修润充实,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总结写成《五字诀》等精品。他于1881至1882年间,将王宗岳、武禹襄拳论汇集一起,益以己作,手手三册,一册自存,一册交胞弟启轩,一册授弟子郝为真。李亦畲书法精美,手书拳谱,均为工笔小楷,格式规范,不仅是太极拳的经典,也是书法艺术的上品。
( “亦畲躯干短小,目近视,而数十年纯功,始于守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致虚。虚灵为体,以因循为用,比手时变脸变色,静以待动,当之者腾空而出。亦畲所传拳技,以门人郝和为最精。”(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188页)

  李亦畲胞弟李承纶(字启轩,约1835~1900年),喜文学,精考据,太极拳技艺不如乃兄。《永年拳术》说他是“光绪已亥举人……博学善属文……精太极拳术,有《敷字诀解》。郝为真即师事之。子宝琛、宝箴、宝桓皆知太极拳”。《永年拳术有李宝桓传》称宝桓“字信甫,邑诸生,启轩之三子也。性沉默,寡言语,精太极拳术。宣统年间卒,年三十五……”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广平府知府岑旭阶曾聘请宝琛、宝桓教其子侄。宝琛精医道,常义务为人治病。(参阅李福荫《太极拳谱后序》及李光藩等编辑的《廉让堂太极拳谱考释本》)’  

  能传李亦畲、李启轩昆仲技艺的,以门人郝和最精。郝和,字为真(1849~1920年),永年人。郝和身体魁伟,秉性敦厚,因家道贫寒,在粮店佣工。大车运来粮食,卸素,为真能左右手各平举百余斤重之粮袋,膂力倍于常人。其嗜武技,喜读书,从李亦畲学太极拳(并得李启轩指导),“潜心致志,二十年如一日。造诣精纯,犹不自矜”。(引文见《郝为真先生行略》)武禹襄;李亦畲所著拳论,言简意赅,精要处非言传身演不能穷极精妙,独为真能传其窍要。亦畲晚年每逢有人造访拳技,多令为真与之周旋,足见对其器重。李亦畲、李启轩逝世后,为真因人所请公开教拳,门下桃李遍及河朔,武禹襄所创拳派历经三世始得弘扬发展,与温县陈沟太极、北京杨派太极鼎足而三,为20世纪30年代太极拳的扩大发展、流派繁衍奠定了基础。

  任何学术(或拳术)流派的发展,除社会因素外,尚有其自身因素。有较广的传播区域及众多传人与爱好者是重要因素。武禹襄、李亦畲传人甚少,至郝为真始广传于众,武、李学术思想才为世人认知,所传拳势、器械、打手乃风行于世。

  郝为真授人甚多,能传其艺者,除次子文桂外,本县有李福荫、李召荫(李启轩之孙)、李槐荫(李亦畲之孙)、张振宗、韩钦贤及范念祖等,顺德府(今邢台市)有李圣端、李香远、郝中天、王延九、申文魁和申文翰等;清河县有阎志高,任县有郭三刚、王其和等人。李亦畲之次子李逊之,因父亲去世时年岁尚小,拳技亦多为郝为真所授。 郝为真成名后,仍洁身自好,不慕荣利。光绪末年,袁世凯(直隶总督)重金礼聘为真赴津教其子侄。“戊戌政变”后,袁氏为清流不耻,为真托词年迈有病,坚辞不就。1914年,郝为真进京访友,“蒲阳孙禄堂习形意、八卦数十年,年逾五十,久负盛名,有‘活猴孙禄堂’之称……闻为真至,乃迎至于家,自列为弟子。”(引文见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郝为真传》)

  郝为真返里后,永年十三中学校长刘延高亲自登门延聘,郝为真以情关桑梓,不顾年迈,慷慨应允,到校教拳。这是太极拳第一次进入正规学校。他根据学生集体学拳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学得好,学得快,集体做得齐,架势掌握得准确,改进了教学方法,将所传武禹襄、李亦畲拳势,强调了启承开合,按一至四呼发口令,领导学生集体学习,取得了较好效果。

  民国六年(1917年),永年遭受特大水灾,学校被淹,迁入城内府文庙,太极拳改由为真次子郝文桂代授。1920年,郝为真逝世,学校改聘郝月如任教。1929年,郝月如应邀去南京等地教拳,十三中的太极拳由该校体育教员张敬堂(字质民)担任,李福荫(化学教员)、李召荫(本校职员)、郝砚耕(郝为真之三子,十三中教员)做辅导。

  郝为真在十三中任教期间,不只是教学生,更重视师资的培养,利用早晚业余时间,对李福荫、李召荫、冷荫堂(英语教员)、张敬堂等进行个别教授,以李福荫、李召荫成就最大。李逊之在该校做“庶务”(后勤),也随为真研习推手。 

  李亦畲手书之太极拳谱,到民初民间已有若干传抄本,难免有错讹之处。李福荫将家藏之“启轩本”(李亦畲赠予胞弟启轩之手书拳谱)重新编次,命名《廉让堂太极拳谱》,在十三中油印多次,赠送各地太极拳爱好者,足见十三中对太极拳理论之重视。

  十三中培育的学生,有不少人日后成为武派太极拳的传播者,如学生赵海峰在曲周县姜寨等地、韩荫亭在永年田寨等地、游兴武在永年杜村等地都教了不少人。学生阎志高、霍梦魁(清和县人)还将武派太极拳传播到东北沈阳,他们的传人又普及到锦州、铁岭等地。学生任连敬毕业后,先在本村(永年韩屯)教拳,后到南方工作,也收了很多弟子。(参阅李正藩、李连喜《十三中与永年太极拳》)

  1928年,各省、市、县都相继组建武术馆,永年县于1928年4月组建永年县国术馆,馆址在鼓楼对过路西一所宅院内。首任馆长祁林孚(与当时永年县县长许之洲是同学),教练是郝为真的人室弟子韩钦贤(名文明)。半年后,祁林孚辞去馆长职务,由郝月如担任。教拳时间是早晨、下午各两小时。学生最初二十余人,后期发展到八十余人。又增聘李福荫、衬秀峰两名教练,郝砚耕、张信义、魏佩霖三名辅导员(均为义务职)。教学内容除武派太极拳势外,还有推手和刀、杆等器械,学员有魏佩霖、姚继祖、贾建彬、李景、郝月书等,后来大都成为本地教授武派太极拳的中坚力量。1929年,郝月如南下教拳,馆长改由韩钦贤继任。

  永年国术馆每月只有办公费5元(银元,下同)。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在李福荫倡议下,武芳圃(武禹襄之孙)、武常祺、冷荫棠(十三中教员)、李召荫及郝砚耕共集资2750元,于1932年在永年城内东大街路南开办了一家“太极酱园”,以部分收入补助永年县国术馆,作为活动经费。(参阅李连喜《永年国术馆始末》,李正藩《永年太极酱园》)

  1933年冬,李棠荫(字化南,李亦畲之次孙)自山西太原返里,组建“斌儒学社”,地址在永年西街节孝祠。1934年春,收李屏藩(李亦畲四弟、李兆纶之曾孙)、赵振国、李锦藩(李兆纶之曾孙,李屏藩之叔伯堂弟)、李迪生四人为徒,教授太极拳。(参阅李光藩《记永年李氏世家》,李迪生《斌儒学社记》)

  永年十三中、永年国术馆、太极酱园、斌儒学社等教拳活动,直到“七七事变”后才被迫停止,不少学子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活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原十三中学生、后来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刘振华将军于1984年10月回籍参加十三中校友座谈会时,曾赋诗一首,缅怀在母校学习武派太极拳的情景:“一生打拳不求医,回首往事惊古稀。十三中学习拳架,终身受益真感激。手捧太极赶日寇,埋葬蒋匪用虚实。大好山河换新貌,更需吾侪好身体”。

  永年国术馆等组织虽被迫解散,但民间教拳活动仍在继续。如馆长韩钦贤迁居邯郸,在丛台孤儿院任教,著有《太极拳走架打手白话歌》,并收邯郸籍弟子米梦九、麻守金、贾朴等人为徒。邢台马荣迁居邯郸经商,也拜在韩老师门下继续学艺(原为韩之同门李圣端的门人),解放后任邯郸市武协主席,对邯郸地区武术发展做了不少有益工作。

  解放后,郝向荣在永年师范任总务主任。校长郑炎请郝向荣教学生练武派太极拳。其时,李亦畲之曾孙李光藩(李槐荫之子)在该校读书,也跟郝向荣学拳。郝向荣还邀请张振宗先生(郝为真之入室弟子,拳架推手均属上乘)每周六晚上莅校教拳,姚继祖、魏佩霖等人与之研习推手,李光藩也跟随学习。(见李光藩《风雨沧桑话太极》)
 
  “文革”开始,郝向荣被迫停止教拳,其子也不再习拳。“文革”后,郝向荣到永年二中工作,侄郝平顺等人曾跟他学拳。

  “文革”前在邯郸市教武派太极拳的主要是马荣。马荣(1912~1965年),回族,身体魁伟,膂力过人。马荣先在邢台国术研究社随李圣端老师习武派太极拳,后至邯郸市经商,又从韩钦贤、张振宗二位老师深造,所演拳势严谨古朴,尤善打手,技艺精湛,被武术界同仁推举为邯郸市武协主席,大力推广诸家武术。弟子有丁进堂、任福林、刘琦、马振生和温玉宪等人。

  “文革”后在邯郸市、永年城关教授武派太极拳的有翟文章、姚继祖、李锦藩、李迪生和李光藩等人。

  翟文章(1919~1989年),永年广府镇人,其父翟连臣曾随郝为真习拳。文章先从父亲习拳,后又随姑丈韩钦贤深造,擅武派太极拳械、打手,遗著有《打手五字诀》,传人赵宪平、路军强等人今都在永年县城关等地教拳。

  姚继祖(1917~1998年),永年广府镇人,幼年在永年县国术馆跟郝月如、韩钦贤诸师习练武派太极拳械打手,1940年拜李逊之为师继续学习,解放初又跟张振宗学习深造。有较高的文化和拳艺素养,曾应邀出席各种太极拳会议,曾任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名誉理事长、永年太极拳学校校长,为弘扬武派太极拳做出了一定贡献。遗作有《武氏太极拳全书》。传人有金竞成、翟维川、胡凤鸣、钟振山等,而今都是当地有名的武派太极拳师。

  李锦藩(1920~1991年),自幼随族叔李化南(棠荫)习武派太极拳。解放后在邯郸市南关小学任教,后回广府老家,与姚继祖、翟文章、李迪生、李光藩等常在一起交流拳艺。1978年后开始收徒,有广府西街王润生、孔凡海和靳文彬等十余人从学。1981年6月,经人介绍,李德龙、乔松茂等人先后随他习拳。传人孙建国、乔松茂等现在也在教拳。

  李迪生(1921~ )广府人,自幼随李化南老师习练武派太极拳,晚年在本地教拳。传人有郭守文、赵平安、韩青、韩义功等。

  贾朴(1924~ ),邯郸人,十三岁开始跟韩钦贤老师习武派太极拳,1949年又经韩老师介绍,跟张振宗老师继续深造。1939年,李福荫老师授《李氏太极拳谱》于贾朴,贾朴将韩、李二师所赠太极拳谱汇编用工笔小楷抄出,内容丰富。他退休后,定居邯郸课徒授艺,还赴四川成都、重庆等地讲学。2003年,贾朴被选为邯郸市武协名誉主席。传人有马建秋、黄建新、温玉宪、赵晓康等。

  李光藩,李槐荫之子,自幼随父习拳,在永年师范读书时,又跟郝向荣习拳,并得到张振宗前辈指导,晚年也在当地教拳。传人有马志方、李东、赵宪平、李志强、刘红年等。

  郝平顺(1958~ ),郝为真之玄孙,9岁随父郝长荣学拳,12岁跟伯父郝向荣学习武派太极拳、剑、刀、杆,三十余年勤练不辍,功力深厚,授徒甚多。

  远在清末,郝为真就应聘到顺德府(今邢台市)教拳,传人众多。1928年,郝门弟子李圣端、王延久、郝中天等组建邢台国术研究社,为武派太极拳的弘扬发展培育出一批骨干力量,如马荣、陈固安、王陛卿、王万庆、吴文翰等。他们有的在当地教拳,有的到外省课徒,如陈固安授艺于郑州、许昌等地,吴文翰课徒于北京、石家庄、天津等地,他们的弟子还将武派太极拳普及到黑龙江、吉林、湖南等省。1929年,郝月如、郝少如父子到南方教拳,将武派太极拳传入江南,顾印珂、阎志高、霍梦魁将武派太极传入辽沈大地,邢台李香远传艺于山西省,徐哲东课徒西北,王其和传入刘仁海、王玉芳传艺于隆尧、太极等地,都为武派太极拳的普及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派太极拳还传到海外,吴文翰的弟子王国强在美国组建武氏太极拳研究会和北美洲武(郝)派太极拳总会,是海外颇有影响的武派太极拳组织。陈固安和安和吴文翰的弟子高连成5次应邀去日本讲学教拳。郝少如的弟子刘积顺应新加坡粗武会之邀,率先将武派太极传到新加坡、马来西来。(参阅吴文翰《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
 
  由北美洲武派太极拳总会集资,在邯郸、永年众多武派传人的襄助下,于广府武禹襄故居为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李圣端四代宗师树立汉白玉大型半身塑像,2000年10月15日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此举创中国太极拳界之最。武禹襄故居建于清朝,保存尚好,现列为重点保护文物,近年河北省文物部门拨款予以维修,也是全国武术界之最。这两项“武术之最”,是武派太极拳的光荣,也是邯郸、永年的光荣。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school/293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