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近来有不少武术界的朋友来信,就流传于网络的“张策系后人所练通背刀”视频的诸多有关事宜向我询问。武友们的几个主要疑问如下:为何网络视频中的“通背刀”招式简单,与祁家通背拳传人单长文先生所练之刀——“八步十三刀”相去甚远?张策系现在的后人还能否完整演示通背门中“刀”、“枪”、“手”,三绝艺之一的“八步十三刀”? 视频中所用之刀为苗刀(式样),与我所练的通背刀是否相同(同门师侄孙玉奇在《国术论坛》上发表的文章《充实的一天》中提及笔者通背刀练的好,且使用亲手用竹子制作的通背刀、剑)?真正的通背刀是啥样?现就我所承袭的张策系(太极)通背拳械“八步十三刀”之内容与传承情况分述如下,以报广大武友关注之情。
一、张策大师当年曾以“善刀”名震一时
张策大师享有“臂圣”、“铁鞋”美誉,更以“善刀”名震四方。其刀法为“飞刀陈庆”所传,后又和师兄王占春一起经数年反复磋磨,终于形成了有着自己独特风格且达炉火纯青之境的精绝刀法。《张策小传》一书中记述:单刀是张策的拿手绝技,曾以“善刀”名震一时,“四方名士”每与之较,刀必落地。有位以善花刀著称的刀客来访张策,上门执意比刀,张策推辞不过,两人便在院中动手过招,招来的围观者把院墙都爬满了。时值盛夏,二人均身穿白衫,两口单刀上下翻飞,银光闪闪。数个回合后,张策纵身跳出圈外,回头笑着对来客说:“还比吗?”来客不解,愣神之际,围观者有人告诉来客:“脱下衫子看看吧。”来客用手往背上一摸,原来后背衣衫已被挑破多处而自己竟丝毫未觉,于是大惭而去。
1983年10月,《武门精粹—青年武术特辑(1)》(内蒙古青少年杂志杂志社出版)中刊载由符懋堃,徐永祥口述、南仆整理的文章《“臂圣”——张策大师》一文,文中亦有此则记述。
一代吴氏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当年因慕张策大师刀法精绝,也投在门下修习,并在他所撰写的《国术概论》中称赞到:“光绪初,有张策者,字秀林,直隶香河人也,精通各家拳法,为人慷慨好义,性谦和,闻陈之名而往受业。未几,陈卒,复从师兄王占春游,切磋琢磨,历时九载,而技始成。山、陕、燕、赵之地,未有出其右者,其平生以刀法最精。四方有名士,每与之较者,刀必落地。而人与谈技击,辄以不会应之,从未见有得色也。后居北京,授徒颇多,如韩占鳌、周景海、强云门、王仲猷。著者于民国二十二年夏始遇先生于首都,畅谈刀法之理,妙不可言,恨相见之晚也。于是由吴鉴泉介绍,而拜先生之门。只因时间仓促,仅学刀法之应用,未暇及于拳、剑、枪。至今忆及之,未尝不五中怅然也!”。
二、张策“八步十三刀”的传承、刀样、特点、内容及刀谱
(1) 传承
张策大师择徒极严,且因材施教,所练刀法又过于诡异霸道,出手见血,招招毙命,因而只择其门下弟子少数几人分别传授,且师兄弟间也互不相知。笔者伯父符懋堃,十二岁即投在张策大师门下习练通背拳,深受张策大师喜爱和器重,曾被赞誉为“盖京东”(因伯父是京东三河县人氏),是得张策所传“八步十三刀”的少数几个弟子之一。
笔者有幸从伯父处继承了全套刀法的演练及实战用法,多年来早晚研习未敢懈怠,使得张策系“八步十三刀”刀法在北京得以完整传承。本系刀法传承:陈庆→张策→符懋堃→符兆义。
(2)张策系所用通背刀样
张策系所用通背刀不是一般的单(花)刀,也非苗刀,更不是东洋刀,而是在清官刀的基础上将刀身稍加宽,刀背稍加厚,刀把稍加长,刀尖改为剑尖。
这其中原委有二:
1、因张策师兄王占春艺成之后入宫当差,供职为清廷内府银库带刀侍卫,所配之刀为清官刀,此种刀,刀身直长,轻巧实用,张策见后非常喜欢,试过之后觉得即轻巧又实用,而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不允许百姓擅用宫廷御用兵器,因此为了和官刀有别,做了如上改动。
2、把刀尖改为剑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实战中反劈刀之用,也即挽手刀,一般单(花)刀,挽手主要用于挽刀花,而通背刀的挽刀是为回挂(挽手)后用刀背回劈,因刀背无刃,而劈又必需用刃,无刃回劈为“磕”,有刃之劈才为“劈”,将刀尖改为剑尖(见刀样图b),就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剑尖双面是刃,无论正反劈均可。这也是前辈大师的高明之处,因原传的通背刀文革之中已上交,(刀样图a)是本人用竹板仿制的刀样。
